2024年 第54卷 第3期
2024, 54(3): 1-8.
doi: 10.3724/j.gyjzG23042512
摘要: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建立在同类型的工业遗产的比较基础上。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还缺乏细化分类评估。同时,如何在工业布局体系中找到遗产合适的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溯源近代中国工业系统的分类体系的发展进程,梳理了因西方的16分类法进入中国后催生的分类变化,即由16分类发展到30分类逐渐细化的过程,期间伴随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和主计处等组织了多次调查,同时也有研究者依据调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整个过程全面呈现了近代工业分类的发展。在梳理近代工业分类的历程的基础上,将近代分类整合到一个框架下,为近代工业遗产的身份建立一个完整的谱系,为进一步深入评估和展示奠定基础。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建立在同类型的工业遗产的比较基础上。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还缺乏细化分类评估。同时,如何在工业布局体系中找到遗产合适的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溯源近代中国工业系统的分类体系的发展进程,梳理了因西方的16分类法进入中国后催生的分类变化,即由16分类发展到30分类逐渐细化的过程,期间伴随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和主计处等组织了多次调查,同时也有研究者依据调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整个过程全面呈现了近代工业分类的发展。在梳理近代工业分类的历程的基础上,将近代分类整合到一个框架下,为近代工业遗产的身份建立一个完整的谱系,为进一步深入评估和展示奠定基础。
2024, 54(3): 9-17.
doi: 10.3724/j.gyjzG23042402
摘要: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福建马尾船政历史风貌区、福大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处保护案例分析,从工业遗产区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历史地段层面,总结出工业遗产(核心)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活动保护控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既是历史地段又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区、有文物保护单位而非历史地段的工业遗产区与没有文物保护单位、非历史地段且仅有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区三种情况下,保护范围划定与规划控制的合理方法。指出当下问题的解决需要保护文件进行修订、完善,与不同规划的有效衔接。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福建马尾船政历史风貌区、福大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处保护案例分析,从工业遗产区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历史地段层面,总结出工业遗产(核心)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活动保护控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既是历史地段又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区、有文物保护单位而非历史地段的工业遗产区与没有文物保护单位、非历史地段且仅有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区三种情况下,保护范围划定与规划控制的合理方法。指出当下问题的解决需要保护文件进行修订、完善,与不同规划的有效衔接。
2024, 54(3): 18-24.
doi: 10.3724/j.gyjzG23062607
摘要: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马尾造船厂旧址内的文物建筑、福大产业园的历史建筑等保护实践案例分析,从工业建筑遗产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文物古迹层面,总结工业遗产在本体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通过制定地区规范与修订《导则》等方法,解决工业建筑遗产的大空间无法合理改造利用等问题。
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化现状进行介绍,通过马尾造船厂旧址内的文物建筑、福大产业园的历史建筑等保护实践案例分析,从工业建筑遗产所对应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文物古迹层面,总结工业遗产在本体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通过制定地区规范与修订《导则》等方法,解决工业建筑遗产的大空间无法合理改造利用等问题。
2024, 54(3): 25-37.
doi: 10.3724/j.gyjzG23090706
摘要:
以“三普”的数据及现场调研所获的工业遗产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工业遗产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从时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且不均匀分布、阶段性突出的特征,且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 2)从空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集中在赣西北、赣南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两核两副,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 3)从遗产类型看,江西省工业遗产轻工业呈块状均匀分布,其他四类较轻工业分布分散; 4)从时间演化看,江西省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有四次明显的转折; 5)从影响因素看,由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叠加等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差异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政府政策、河流水系、道路交通、工业水平为强势影响因素。
以“三普”的数据及现场调研所获的工业遗产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工业遗产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从时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且不均匀分布、阶段性突出的特征,且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 2)从空间分布看,江西省工业遗产集中在赣西北、赣南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两核两副,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 3)从遗产类型看,江西省工业遗产轻工业呈块状均匀分布,其他四类较轻工业分布分散; 4)从时间演化看,江西省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有四次明显的转折; 5)从影响因素看,由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叠加等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差异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政府政策、河流水系、道路交通、工业水平为强势影响因素。
2024, 54(3): 38-45.
doi: 10.3724/j.gyjzG23042007
摘要:
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融互动一直是政府与企业等决策者关注与迫切解决的问题。从多属性辅助决策的角度,运用“偏好排序组织评估法(PROMETHEE)”理论可以有效辅助决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基于PROMETHEE多标准多属性分析理论,以青岛市的六处工业遗产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多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策层面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劣势排序选择方法,可为各遗产点找到最为合适的再利用对策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工业遗产高质量再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合适的实践方法。研究发现,以往很难通过经验性分析判断再利用方式的遗产,经由PROMETHEE多准则决策方法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进行决策判断。在研究所选择的六处案例中,基于PROMETHEE理论,分别为六处遗产找到了最为适合的再利用对策与方式。
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融互动一直是政府与企业等决策者关注与迫切解决的问题。从多属性辅助决策的角度,运用“偏好排序组织评估法(PROMETHEE)”理论可以有效辅助决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基于PROMETHEE多标准多属性分析理论,以青岛市的六处工业遗产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多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策层面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劣势排序选择方法,可为各遗产点找到最为合适的再利用对策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工业遗产高质量再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合适的实践方法。研究发现,以往很难通过经验性分析判断再利用方式的遗产,经由PROMETHEE多准则决策方法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进行决策判断。在研究所选择的六处案例中,基于PROMETHEE理论,分别为六处遗产找到了最为适合的再利用对策与方式。
2024, 54(3): 46-53.
doi: 10.3724/j.gyjzG23042001
摘要:
在确定工业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因素进行评价,依据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影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方便工业旅游开发科学决策。研究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认交通便利性、展示内容丰富性、住宿设施条件、旅游参与活动适宜性、大众游客市场规模、遗产地旅游人次规模、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游览观赏的美观度、遗产地景区等级和对历史影响程度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10大重点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智慧旅游”“工业遗产+科普、生态教育旅游”三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在确定工业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因素进行评价,依据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影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方便工业旅游开发科学决策。研究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认交通便利性、展示内容丰富性、住宿设施条件、旅游参与活动适宜性、大众游客市场规模、遗产地旅游人次规模、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游览观赏的美观度、遗产地景区等级和对历史影响程度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10大重点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智慧旅游”“工业遗产+科普、生态教育旅游”三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2024, 54(3): 54-62.
doi: 10.3724/j.gyjzG23042406
摘要:
探索在国家、地方政策下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如何紧随时事与形势调整极为重要。研究以厦门集美杏林老工业区为例,梳理杏林老工业区发展脉络,研究城市工业风貌、规划布局、建筑空间与结构特点,思考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与工业遗存再利用契合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等政策,从青年创业就业友好、青年生活友好、学村学子友好、台青聚融与青年成长友好探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工业遗存再利用策略,并以此对厦门纺织厂改造项目进行分析。
探索在国家、地方政策下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如何紧随时事与形势调整极为重要。研究以厦门集美杏林老工业区为例,梳理杏林老工业区发展脉络,研究城市工业风貌、规划布局、建筑空间与结构特点,思考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与工业遗存再利用契合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等政策,从青年创业就业友好、青年生活友好、学村学子友好、台青聚融与青年成长友好探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工业遗存再利用策略,并以此对厦门纺织厂改造项目进行分析。
2024, 54(3): 63-71.
doi: 10.3724/j.gyjzG23042504
摘要:
对厦门海沧举人第的建筑结构、构件、材料等进行系统性梳理,运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和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建设历史建筑构件族库及HBIM建筑信息模型。基于HBIM对举人第的历史信息、现状残损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可视化分析;基于二次开发插件记录修缮施工的分阶段信息。一方面,将勘察和修缮施工的信息附加至三维模型中,实时查看、更新和管理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丰富了HBIM模型的数据。多种数字化测绘获取的点云数据融合后的技术路线,对闽南近代建筑遗产和密集地区建筑遗产的完整数据获取具有重要作用,点云数据作为建筑遗产模型、构件模型、技术图纸建立的参考依据,同时为修缮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对厦门海沧举人第的建筑结构、构件、材料等进行系统性梳理,运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和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建设历史建筑构件族库及HBIM建筑信息模型。基于HBIM对举人第的历史信息、现状残损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可视化分析;基于二次开发插件记录修缮施工的分阶段信息。一方面,将勘察和修缮施工的信息附加至三维模型中,实时查看、更新和管理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丰富了HBIM模型的数据。多种数字化测绘获取的点云数据融合后的技术路线,对闽南近代建筑遗产和密集地区建筑遗产的完整数据获取具有重要作用,点云数据作为建筑遗产模型、构件模型、技术图纸建立的参考依据,同时为修缮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2024, 54(3): 72-79.
doi: 10.3724/j.gyjzG21112510
摘要:
随着传统村落旅游转型与游客增加,村落空间形态与功能面临着保护、调整与演变。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展开实地调研,把握村落空间中因素组织情况,同时分析空间中游客行为反馈特征,进而归纳游客行为需求导向下村落空间的组织模式与设计策略。分析表明,适应不同活动的空间因素及组织模式存在差异,不同的行为需求导向下,空间组织方式可以归纳为: 1)空间因素直接关联的组织模式; 2)围绕必要条件的组织模式; 3)复合功能导向的组织模式。基于当地既有空间因素的组织模式,有助于需求导向的空间调整,空间形态的维持,以及村落空间设计营造相关理论与实践策略的完善。
随着传统村落旅游转型与游客增加,村落空间形态与功能面临着保护、调整与演变。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展开实地调研,把握村落空间中因素组织情况,同时分析空间中游客行为反馈特征,进而归纳游客行为需求导向下村落空间的组织模式与设计策略。分析表明,适应不同活动的空间因素及组织模式存在差异,不同的行为需求导向下,空间组织方式可以归纳为: 1)空间因素直接关联的组织模式; 2)围绕必要条件的组织模式; 3)复合功能导向的组织模式。基于当地既有空间因素的组织模式,有助于需求导向的空间调整,空间形态的维持,以及村落空间设计营造相关理论与实践策略的完善。
2024, 54(3): 80-89.
doi: 10.3724/j.gyjzG23060703
摘要:
在摸清遗产资源本底、解析遗产价值构成、遵循遗产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保护格局,能够为其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借助历史文献研究、地理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完成徽杭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遗产源判别认定、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基于分析结果,划定整体区域、古道网络、遗产保护区和遗产资源点4个空间层次的保护范围。同时,提出各层次的保护、活化、利用重点,以期推进徽杭古道沿线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在摸清遗产资源本底、解析遗产价值构成、遵循遗产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保护格局,能够为其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借助历史文献研究、地理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完成徽杭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遗产源判别认定、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基于分析结果,划定整体区域、古道网络、遗产保护区和遗产资源点4个空间层次的保护范围。同时,提出各层次的保护、活化、利用重点,以期推进徽杭古道沿线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2024, 54(3): 90-96.
doi: 10.3724/j.gyjzG23053004
摘要:
为了研究老旧小区中出现的风环境问题,以河南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家属院为研究对象,以原始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将其作为边界条件利用CFD软件Phoenics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并结合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对院区七月份主导风向下风速和风压进行分析,对院区现有风环境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方案再次进行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对第一排迎风建筑的底层进行架空、适当的加大风向角使室外平均风速增加0.7 m/s,对院区风环境及建筑能耗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也验证了CFD模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为了研究老旧小区中出现的风环境问题,以河南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家属院为研究对象,以原始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将其作为边界条件利用CFD软件Phoenics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并结合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对院区七月份主导风向下风速和风压进行分析,对院区现有风环境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方案再次进行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对第一排迎风建筑的底层进行架空、适当的加大风向角使室外平均风速增加0.7 m/s,对院区风环境及建筑能耗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也验证了CFD模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024, 54(3): 97-109.
doi: 10.3724/j.gyjzG22102703
摘要:
当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设计建造存在缺乏建造标准、房屋品质不可控、建筑产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下,采用建筑产品化设计建造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模式,构建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系统,明晰设计实现路径;建立包括“平台化设计、基于构件库的三级构件组合设计和产品化设计流程”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方法;研发包括“产品构件三级嵌套建模技术、空间定位编码技术和全生命周期建造管理技术”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建造管理技术;进而以“梦想居”和“孔家村为民服务中心”为例,展开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实践。应用该设计系统、设计方法及建造管理技术,可有效提高乡村建筑设计建造水平,提升乡村建筑品质,促进乡村建筑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设计建造存在缺乏建造标准、房屋品质不可控、建筑产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下,采用建筑产品化设计建造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模式,构建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系统,明晰设计实现路径;建立包括“平台化设计、基于构件库的三级构件组合设计和产品化设计流程”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方法;研发包括“产品构件三级嵌套建模技术、空间定位编码技术和全生命周期建造管理技术”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建造管理技术;进而以“梦想居”和“孔家村为民服务中心”为例,展开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实践。应用该设计系统、设计方法及建造管理技术,可有效提高乡村建筑设计建造水平,提升乡村建筑品质,促进乡村建筑产业发展。
2024, 54(3): 110-117.
doi: 10.3724/j.gyjzG23030201
摘要:
纤维水泥板作为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板,为保证水泥纤维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施工安全,同时为修订CECS 273︰ 2010《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提供依据,对纤维水泥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36个长试件和36个短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模侧向边缘在集中线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螺钉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以及连接件破坏。在对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的理论计算式和实用计算式,并给出了连接件承载力标准试验方法,理论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实用计算式则偏于安全。
纤维水泥板作为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板,为保证水泥纤维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施工安全,同时为修订CECS 273︰ 2010《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提供依据,对纤维水泥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36个长试件和36个短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模侧向边缘在集中线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螺钉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以及连接件破坏。在对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的理论计算式和实用计算式,并给出了连接件承载力标准试验方法,理论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实用计算式则偏于安全。
2024, 54(3): 118-125.
doi: 10.3724/j.gyjzG23061405
摘要:
对能够同时提供库仑阻尼和黏滞阻尼的自复位磁流体阻尼支撑(Magnetorheological DampingSelf-Centering Brace,简称MR-SCB)开展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支撑表现出饱满的旗形滞回曲线,复位和耗能能力出色。支撑半圈耗能随碟簧组预压力和刚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幅度不大,极限承载力随预压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增加,残余位移随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加载频率和位移分别为0.7 Hz和22 mm时,支撑等效黏滞阻尼比和残余位移分别为0.215和5.3 mm,相较0.3 Hz激励下分别增长了14.4%和61.1%。对布置MR-SCB的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模拟分析,发现MR-SCB耗散更多地震输入能量,相较传统自复位支撑可实现更好的位移控制效果。在罕遇地震时,残余位移响应离散度更低,最大结果由0.061%减小至0.049%。结构层间位移和残余位移均随支撑黏滞阻尼占比的增大而减小。
对能够同时提供库仑阻尼和黏滞阻尼的自复位磁流体阻尼支撑(Magnetorheological DampingSelf-Centering Brace,简称MR-SCB)开展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支撑表现出饱满的旗形滞回曲线,复位和耗能能力出色。支撑半圈耗能随碟簧组预压力和刚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幅度不大,极限承载力随预压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增加,残余位移随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加载频率和位移分别为0.7 Hz和22 mm时,支撑等效黏滞阻尼比和残余位移分别为0.215和5.3 mm,相较0.3 Hz激励下分别增长了14.4%和61.1%。对布置MR-SCB的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模拟分析,发现MR-SCB耗散更多地震输入能量,相较传统自复位支撑可实现更好的位移控制效果。在罕遇地震时,残余位移响应离散度更低,最大结果由0.061%减小至0.049%。结构层间位移和残余位移均随支撑黏滞阻尼占比的增大而减小。
2024, 54(3): 126-132.
doi: 10.3724/j.gyjzG23030303
摘要:
为提高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的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层次特征残差连接机构,抑制了建筑表面噪声特征的干扰,提取并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特征图像,增强了模型对裂缝区域和非裂缝区域的精确划分能力。同时借助迁移学习方法,利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初始化模型并借助水下裂缝数据集调整权重,使模型具备分析数据量极少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的能力。该模型在自采集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具备精确划分裂缝像素与非裂缝像素的能力,预测像素准确率达到87.2%,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模型为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图像检测任务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为提高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的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层次特征残差连接机构,抑制了建筑表面噪声特征的干扰,提取并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特征图像,增强了模型对裂缝区域和非裂缝区域的精确划分能力。同时借助迁移学习方法,利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初始化模型并借助水下裂缝数据集调整权重,使模型具备分析数据量极少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的能力。该模型在自采集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具备精确划分裂缝像素与非裂缝像素的能力,预测像素准确率达到87.2%,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模型为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图像检测任务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2024, 54(3): 133-142.
doi: 10.13204/j.gyjzG22111310
摘要:
损伤指标可以量化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为震后结构损伤评估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开展了15个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累积损伤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达到峰值点时,约束箍筋尚未屈服,约束箍筋拉应力为屈服强度的56%~91%,达到极限位移时,约束箍筋屈服但仍未被拉断;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配置HRB500纵筋的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不同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Chai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损伤程度。对于剪跨比为3、配筋率和配箍率较大的试件,在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阶段,Kunnath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稍微偏小。付国模型在各阶段均能较好地预测损伤程度,但损伤指数计算值大于1,计算结果不收敛。剪跨比较大的约束混凝土柱会降低其损伤发展速度,轴压比的增加会加剧约束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高配筋率和高体积配箍率的约束混凝土柱损伤发展速度较慢,相同循环次数下,损伤程度较低。在约束混凝土柱设计中,可通过合理配置纵向钢筋和约束箍筋,降低和延缓约束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
损伤指标可以量化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为震后结构损伤评估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开展了15个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累积损伤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达到峰值点时,约束箍筋尚未屈服,约束箍筋拉应力为屈服强度的56%~91%,达到极限位移时,约束箍筋屈服但仍未被拉断;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配置HRB500纵筋的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不同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Chai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损伤程度。对于剪跨比为3、配筋率和配箍率较大的试件,在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阶段,Kunnath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稍微偏小。付国模型在各阶段均能较好地预测损伤程度,但损伤指数计算值大于1,计算结果不收敛。剪跨比较大的约束混凝土柱会降低其损伤发展速度,轴压比的增加会加剧约束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高配筋率和高体积配箍率的约束混凝土柱损伤发展速度较慢,相同循环次数下,损伤程度较低。在约束混凝土柱设计中,可通过合理配置纵向钢筋和约束箍筋,降低和延缓约束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
2024, 54(3): 143-152.
doi: 10.13204/j.gyjzG21092803
摘要:
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黏结强度、变形性能等方面较型钢–普通混凝土具有明显优势,黏结滑移关系表现出独特的滑移伪塑性,而表征其黏结滑移的本构模型尚未见报道。基于既有试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择取关键参数拟合建立型钢-UHPC特征黏结应力及滑移量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平均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并经试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黏结应力计算公式和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界面相对损伤方程建立基于损伤滑移关系的内聚力接触模型,以考虑型钢与UHPC界面间的黏结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内聚力接触模型可准确模拟型钢-UHPC界面滑移及损伤发展全过程。
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黏结强度、变形性能等方面较型钢–普通混凝土具有明显优势,黏结滑移关系表现出独特的滑移伪塑性,而表征其黏结滑移的本构模型尚未见报道。基于既有试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择取关键参数拟合建立型钢-UHPC特征黏结应力及滑移量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平均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并经试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黏结应力计算公式和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界面相对损伤方程建立基于损伤滑移关系的内聚力接触模型,以考虑型钢与UHPC界面间的黏结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内聚力接触模型可准确模拟型钢-UHPC界面滑移及损伤发展全过程。
2024, 54(3): 153-160.
doi: 10.13204/j.gyjzG22051009
摘要:
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量取代钢筋混凝土(RC)偏压柱受拉侧一定厚度混凝土,制作了8个UHPC-RC组合柱(包括2个RC对比柱),研究偏心距、UHPC层厚度和UHPC层配筋等对组合柱开裂性能、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对比柱相比,UHPC显著提高了组合柱抗裂性能,不同程度延缓裂缝出现,且受拉区呈典型“多缝开裂”破坏形态;随着UHPC层厚度增加和UHPC层配筋增强,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均不同程度提高;建立了UHPC-RC组合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量取代钢筋混凝土(RC)偏压柱受拉侧一定厚度混凝土,制作了8个UHPC-RC组合柱(包括2个RC对比柱),研究偏心距、UHPC层厚度和UHPC层配筋等对组合柱开裂性能、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对比柱相比,UHPC显著提高了组合柱抗裂性能,不同程度延缓裂缝出现,且受拉区呈典型“多缝开裂”破坏形态;随着UHPC层厚度增加和UHPC层配筋增强,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均不同程度提高;建立了UHPC-RC组合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2024, 54(3): 161-166.
doi: 10.13204/j.gyjzG21061009
摘要:
基于各类组合桥面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大纵肋波折钢板–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板;组合桥面板利用UHPC优异的材料性能提高桥面板刚度并减轻桥面板自重,并通过大尺寸U肋的波折钢板减少焊缝数量,以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通过对新型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UHPC层厚度的增大和横隔板间距的减小能够有效地降低波折钢板以及横隔板上各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推荐采用70~90 mm的UHPC板厚以及4 m以内的横隔板间距。此外,增大U肋的高度同样也能够降低多数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但会增大U肋斜腹板与横隔板间焊缝的疲劳应力幅值。通过对UHPC层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增大板厚和配筋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疲劳性能;对于厚度小于9 cm的UHPC层,可以通过最小配筋率以保证其疲劳性能满足要求。
基于各类组合桥面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大纵肋波折钢板–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板;组合桥面板利用UHPC优异的材料性能提高桥面板刚度并减轻桥面板自重,并通过大尺寸U肋的波折钢板减少焊缝数量,以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通过对新型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UHPC层厚度的增大和横隔板间距的减小能够有效地降低波折钢板以及横隔板上各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推荐采用70~90 mm的UHPC板厚以及4 m以内的横隔板间距。此外,增大U肋的高度同样也能够降低多数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但会增大U肋斜腹板与横隔板间焊缝的疲劳应力幅值。通过对UHPC层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增大板厚和配筋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疲劳性能;对于厚度小于9 cm的UHPC层,可以通过最小配筋率以保证其疲劳性能满足要求。
2024, 54(3): 167-173.
doi: 10.3724/j.gyjzG22062701
摘要:
为探明初始应力比影响不同细颗粒含量密实混合土的宏观剪切行为的细观机制,采用离散元法研究混合土的宏细观剪切行为。混合土由球形细颗粒和真实角砾形状粗颗粒组成。结果表明:初始应力比增大可以使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内摩擦角和剪胀角增大。通过分析粗颗粒–粗颗粒、粗颗粒–细颗粒、细颗粒–细颗粒接触的贡献大小,发现初始应力比对混合土的工程分类基本无影响。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剪切强度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与颗粒间接触力增大密切相关。在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增大可归因于接触、法向接触力、法向和切向枝向量的各向异性增大程度之和超过了切向接触力的各向异性的减小程度。
为探明初始应力比影响不同细颗粒含量密实混合土的宏观剪切行为的细观机制,采用离散元法研究混合土的宏细观剪切行为。混合土由球形细颗粒和真实角砾形状粗颗粒组成。结果表明:初始应力比增大可以使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内摩擦角和剪胀角增大。通过分析粗颗粒–粗颗粒、粗颗粒–细颗粒、细颗粒–细颗粒接触的贡献大小,发现初始应力比对混合土的工程分类基本无影响。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剪切强度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与颗粒间接触力增大密切相关。在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增大可归因于接触、法向接触力、法向和切向枝向量的各向异性增大程度之和超过了切向接触力的各向异性的减小程度。
2024, 54(3): 174-181.
doi: 10.3724/j.gyjzG22082708
摘要:
冻融循环中含石率是影响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融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冻融循环对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胀融沉规律的影响,试验选用青藏粉质黏土与砾石组成的不同含石率(10%、25%、40%)的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10次单向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中土石混合体的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差异性与含石率具有强相关性,随着含石率的增大,土石混合体完全冻结的时间延长,未冻水含量变化速度降低;埋深的不同主要影响土石混合体的温度传输,进而影响试样的未冻水含量。对于含石率为10%、40%的试样,位移变化表现为冻结时的收缩和融化时的膨胀,试样冻结时的收缩率随含石率的增大而减小。
冻融循环中含石率是影响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融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冻融循环对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胀融沉规律的影响,试验选用青藏粉质黏土与砾石组成的不同含石率(10%、25%、40%)的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10次单向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中土石混合体的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差异性与含石率具有强相关性,随着含石率的增大,土石混合体完全冻结的时间延长,未冻水含量变化速度降低;埋深的不同主要影响土石混合体的温度传输,进而影响试样的未冻水含量。对于含石率为10%、40%的试样,位移变化表现为冻结时的收缩和融化时的膨胀,试样冻结时的收缩率随含石率的增大而减小。
2024, 54(3): 182-190.
doi: 10.3724/j.gyjzG22090209
摘要:
通过研究现场两根钻孔灌注单桩注浆前、后承载特性的变化,运用Vesic理论推导得到现场试验条件下桩端压密注浆后水泥浆液的塑性影响区半径。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桩模型以及考虑桩数、桩距、注浆情况的2×2(桩间距变化范围为2~6倍桩径),3×3(桩间距为3倍桩径)的群桩模型,研究桩端注浆对桩基沉降量、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端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距相同时,随桩数的增多,群桩基础注浆承载力发挥效率减弱;不同桩间距的2×2群桩基础注浆后承载力由大到小的桩距排序为: 5、6、4、3倍桩径;桩间距为5倍桩径时,桩端扩大头的黏结作用和群桩效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同一工况下,注浆后端阻比显著提高,桩数相同时,端阻比随桩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桩间距较小时,桩端阻力相较于桩侧摩阻力提高更明显。由于边桩、角桩和桩周土体形成的整体在桩基沉降过程中对中桩的夹持作用,角桩和边桩的桩侧摩阻力先于中桩发挥,桩侧摩阻力由大到小排序为:角桩、边桩、中桩。
通过研究现场两根钻孔灌注单桩注浆前、后承载特性的变化,运用Vesic理论推导得到现场试验条件下桩端压密注浆后水泥浆液的塑性影响区半径。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桩模型以及考虑桩数、桩距、注浆情况的2×2(桩间距变化范围为2~6倍桩径),3×3(桩间距为3倍桩径)的群桩模型,研究桩端注浆对桩基沉降量、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端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距相同时,随桩数的增多,群桩基础注浆承载力发挥效率减弱;不同桩间距的2×2群桩基础注浆后承载力由大到小的桩距排序为: 5、6、4、3倍桩径;桩间距为5倍桩径时,桩端扩大头的黏结作用和群桩效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同一工况下,注浆后端阻比显著提高,桩数相同时,端阻比随桩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桩间距较小时,桩端阻力相较于桩侧摩阻力提高更明显。由于边桩、角桩和桩周土体形成的整体在桩基沉降过程中对中桩的夹持作用,角桩和边桩的桩侧摩阻力先于中桩发挥,桩侧摩阻力由大到小排序为:角桩、边桩、中桩。
2024, 54(3): 191-199.
doi: 10.3724/j.gyjzG23033014
摘要:
桩基础是地面光伏支架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地面光伏支架主要受水平荷载作用,工程中常采用美国石油学协会(API)推荐的p–y曲线法对基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究API推荐的p–y曲线法在计算小直径刚性桩水平受荷变形时的适用性,依托某光伏项目,建立四种不同桩径的小直径刚性桩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其水平承载特性并获得不同深度处基桩的p–y曲线,通过对比验证API推荐p–y曲线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桩径和深度的砂土中小直径刚性桩桩修正p–y曲线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位移与桩径成反比,桩径对桩身弯矩的影响不大。与数值模拟相比,API推荐的p–y曲线初始刚度偏大,极限土抗力偏小,不适用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受荷计算。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得到了桩径、深度与初始地基刚度和极限土抗力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地面光伏支架p–y曲线的修正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桩基础是地面光伏支架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地面光伏支架主要受水平荷载作用,工程中常采用美国石油学协会(API)推荐的p–y曲线法对基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究API推荐的p–y曲线法在计算小直径刚性桩水平受荷变形时的适用性,依托某光伏项目,建立四种不同桩径的小直径刚性桩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其水平承载特性并获得不同深度处基桩的p–y曲线,通过对比验证API推荐p–y曲线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桩径和深度的砂土中小直径刚性桩桩修正p–y曲线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位移与桩径成反比,桩径对桩身弯矩的影响不大。与数值模拟相比,API推荐的p–y曲线初始刚度偏大,极限土抗力偏小,不适用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受荷计算。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得到了桩径、深度与初始地基刚度和极限土抗力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地面光伏支架p–y曲线的修正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2024, 54(3): 200-205.
doi: 10.3724/j.gyjzG22090804
摘要:
为研究土层锚杆锚–土界面力学特性,对锚杆进行室内试验,以预制锚杆和现浇锚杆为研究对象,研究围压、含水率及土体强度对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同时对两种锚杆的剪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建立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全过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围压越高,锚杆剪应力越大,其极限抗拔力越大;锚杆的极限抗拔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当土体含水率接近其最优含水率时,锚杆的锚固性能相对较好;土体强度越高,锚杆极限抗拔力越大;现浇锚杆极限抗拔力大于预制锚杆,并随着围压的增大,两种锚杆的极限抗拔力之差越大;两种锚杆破坏形式一致;提出的锚固体–土界面应力–应变关系拟合曲线与试验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为研究土层锚杆锚–土界面力学特性,对锚杆进行室内试验,以预制锚杆和现浇锚杆为研究对象,研究围压、含水率及土体强度对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同时对两种锚杆的剪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建立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全过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围压越高,锚杆剪应力越大,其极限抗拔力越大;锚杆的极限抗拔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当土体含水率接近其最优含水率时,锚杆的锚固性能相对较好;土体强度越高,锚杆极限抗拔力越大;现浇锚杆极限抗拔力大于预制锚杆,并随着围压的增大,两种锚杆的极限抗拔力之差越大;两种锚杆破坏形式一致;提出的锚固体–土界面应力–应变关系拟合曲线与试验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2024, 54(3): 206-214.
doi: 10.3724/j.gyjzG23060210
摘要:
钢筋与混凝土间良好的黏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工作的基础,对结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会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拉性能,从而可有效改善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论述归纳了钢筋与钢纤维混凝土(SFRC)的黏结性能研究现状,包括黏结机理、黏结强度、黏结滑移模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黏结力组成、黏结破坏模式及钢纤维增强机理阐明了钢筋与SFRC间的黏结机理;其次,分析了不同中心拉拔试件和试验装置测试结果对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总结了钢筋与SFRC的黏结强度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除了钢筋类型、混凝土强度、横向钢筋约束等因素,掺加钢纤维对黏结性能有重要影响;然后,归纳分析了黏结强度计算模型及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比较分析了各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最后,建议了提高钢筋与SFRC黏结性能的方法。
钢筋与混凝土间良好的黏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工作的基础,对结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会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拉性能,从而可有效改善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论述归纳了钢筋与钢纤维混凝土(SFRC)的黏结性能研究现状,包括黏结机理、黏结强度、黏结滑移模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黏结力组成、黏结破坏模式及钢纤维增强机理阐明了钢筋与SFRC间的黏结机理;其次,分析了不同中心拉拔试件和试验装置测试结果对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总结了钢筋与SFRC的黏结强度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除了钢筋类型、混凝土强度、横向钢筋约束等因素,掺加钢纤维对黏结性能有重要影响;然后,归纳分析了黏结强度计算模型及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比较分析了各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最后,建议了提高钢筋与SFRC黏结性能的方法。
2024, 54(3): 215-226.
doi: 10.3724/j.gyjzG22083103
摘要:
多宝塔多见于东亚地区,以安置多宝如来佛为营建目的,是佛塔类型建筑中独特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有关东亚多宝塔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相关研究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其历史起源、发展脉络、样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亟待补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对建筑遗存的调研,并通过对汉传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的剖析,解析东亚多宝塔建筑的概念,系统梳理其源起背景及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多宝塔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地区的演变动因和脉络,并从结构特征、思想观念、美学风格、造型艺术等方面归纳现存多宝塔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域化建筑样式风格,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营建技术特点。
多宝塔多见于东亚地区,以安置多宝如来佛为营建目的,是佛塔类型建筑中独特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有关东亚多宝塔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相关研究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其历史起源、发展脉络、样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亟待补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对建筑遗存的调研,并通过对汉传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的剖析,解析东亚多宝塔建筑的概念,系统梳理其源起背景及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多宝塔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地区的演变动因和脉络,并从结构特征、思想观念、美学风格、造型艺术等方面归纳现存多宝塔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域化建筑样式风格,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营建技术特点。
2024, 54(3): 227-236.
doi: 10.3724/j.gyjzG23062506
摘要:
为研究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开展了2根采用不同梁底加固范围的HSPUC加固混凝土梁和1根对比混凝土梁的静力破坏试验,分析了试验梁破坏形态、承载能力、裂缝特征、变形及应变发展规律和界面滑移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加固层抗折强度和加固层厚度对抗弯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梁底非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和采用梁底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分别发生了加固端保护层剥离破坏和塑性弯曲破坏,极限承载力较未加固试验梁分别提高了30.4%、79.4%; HSPUC加固法充分发挥了HSPUC材料的高强力学性能,延缓了裂缝的发展,有效抑制了混凝土梁因裂缝扩展而引起的刚度下降,对混凝土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各加固梁试验过程中HSPUC层与混凝土梁间具有可靠的黏结强度和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数值模型计算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可用于HSPUC加固混凝土梁受弯全过程计算分析。
为研究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开展了2根采用不同梁底加固范围的HSPUC加固混凝土梁和1根对比混凝土梁的静力破坏试验,分析了试验梁破坏形态、承载能力、裂缝特征、变形及应变发展规律和界面滑移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加固层抗折强度和加固层厚度对抗弯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梁底非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和采用梁底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分别发生了加固端保护层剥离破坏和塑性弯曲破坏,极限承载力较未加固试验梁分别提高了30.4%、79.4%; HSPUC加固法充分发挥了HSPUC材料的高强力学性能,延缓了裂缝的发展,有效抑制了混凝土梁因裂缝扩展而引起的刚度下降,对混凝土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各加固梁试验过程中HSPUC层与混凝土梁间具有可靠的黏结强度和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数值模型计算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可用于HSPUC加固混凝土梁受弯全过程计算分析。
2024, 54(3): 237-245.
doi: 10.13204/j.gyjzG22050603
摘要:
对已使用十多年的铸铁厂锅炉钢框架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和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计算。选取5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地震波,以及远场类谐和地震波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两类长周期地震波各7条;基于结构抗震性能量化指标——层间位移角,对结构的变形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既有结构提出了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波对结构的响应最大,天然地震波最小;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限值1/25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的限值1/50;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出现在底层,为1/88,较原结构的1/62,减小了29.5%,加固设计方案满足GB 50011—2010的要求,实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对已使用十多年的铸铁厂锅炉钢框架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和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计算。选取5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地震波,以及远场类谐和地震波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两类长周期地震波各7条;基于结构抗震性能量化指标——层间位移角,对结构的变形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既有结构提出了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波对结构的响应最大,天然地震波最小;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限值1/25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的限值1/50;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出现在底层,为1/88,较原结构的1/62,减小了29.5%,加固设计方案满足GB 50011—2010的要求,实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2024, 54(3): 246-251.
doi: 10.3724/j.gyjzG23122201
摘要:
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密医学中心新校区规划是对于未来高校规划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在充分满足高校基本功能需求以外,新校区规划遵循国家倡导的新城市道路布局“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以及城校融合的开放式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将传统建筑布局中学部制思想引导的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形制与现代校园规划巧妙结合,形成在设计理念、规划布局、专项设计和绿色校园评价等方面的新思路,最终呈现出一座宏伟高雅的新时代医学圣殿。通过对新校区规划模式的探索,深化了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建设内涵的认识,为今后其他校园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
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密医学中心新校区规划是对于未来高校规划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在充分满足高校基本功能需求以外,新校区规划遵循国家倡导的新城市道路布局“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以及城校融合的开放式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将传统建筑布局中学部制思想引导的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形制与现代校园规划巧妙结合,形成在设计理念、规划布局、专项设计和绿色校园评价等方面的新思路,最终呈现出一座宏伟高雅的新时代医学圣殿。通过对新校区规划模式的探索,深化了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建设内涵的认识,为今后其他校园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