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37卷  第11期

现代工业建筑的多元化
工业建筑多元化表现形式探析
宋晓丽, 孙清军
2007, 37(11): 1-4,8.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1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工业建筑以一种千厂一面的单调、呆板面孔出现,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成为工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介绍了工业建筑表现形式中的两个极端化典型极少与不完全形思想指导下的工业建筑设计,希望借此激发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共同探求工业建筑表现形式存在的可能性。一元或二元的介绍绝非目的,而是手段,多元才是最终的目标。
工业建筑形象的发展与创作
林建, 李旗
2007, 37(11): 5-8.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2
摘要:
工业建筑在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工业建筑的建设发展迅速,工业建筑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探讨工业建筑的形象创作已成为现实中的重要课题。
形的整合与功能的整合——华立仪表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李宁, 任牮时, 王健
2007, 37(11): 9-11,24.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3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作为工业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工业园区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华立仪表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分析工业园区设计中如何对自然环境、建筑创新、企业形象、空间组织等多方面需求给予适宜的解答。
上海大众汽车三厂主体建筑设计构思与特色
杨富强, 荣丽芳
2007, 37(11): 12-15.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4
摘要:
随着现代化轿车制造工厂生产工艺、物流组织、质量控制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厂房建筑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基于曾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的上海大众汽车三厂工程项目设计实践,通过对其大跨度、大面积、大空间联合厂房模式设计理念、立面造型、内外部环境创意和节能环保考虑等诸多方面的阐述,显现出该大型主体建筑的设计特点,对从事汽车制造工厂工程设计的同行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设计
刘红红, 廖立军
2007, 37(11): 16-19,31.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5
摘要: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已成大的趋势。生活垃圾焚烧厂在规划选址、规划设计满足需要的同时,应注重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工业环境生态化的建构。
产业建筑再利用与城市再生——广州水泥厂厂区改造更新概念规划设计
朱志军, 朱毅艺, 郭冠颂
2007, 37(11): 20-24.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6
摘要:
荔湾西北区在民国陈济棠主粤时期,成为了当时广州的第一工业区,其中的水泥厂是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先驱,现该地区地处市商贸区的边缘,如何在其搬迁后的利用中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是规划的关键问题。剖析产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趋势,以延续城市文脉,创造新的城市生活、新的城市空间、新的城市价值的城市更新理念,尝试为旧厂的功能置换和旧城的城市再生提供一种特色发展模式,同时进一步探讨单栋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可能性,提供具体实施建议。
天津拖拉机厂地块更新研究与设计
曹颖, 杨金鹏
2007, 37(11): 25-28.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7
摘要:
在指出城市工业地段更新必要性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城市工业地段更新规划驱动的现实意义,策略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并将其运用到天津拖拉机厂地块规划设计中,然后简要对其设计思想和城市区域特色的营造予以介绍。
多层标准厂房是开发区工业厂房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洪波, 谷岩
2007, 37(11): 29-31.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8
摘要:
开发区的建设必须要走集约化用地之路,多层标准厂房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厂房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层标准厂房凭借其特点和优点,将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流建筑。
多层织机厂房的设计与建造
沈仁, 陈锡荣, 徐茂业
2007, 37(11): 32-33,60. doi: 10.13204/j.gyjz200711009
摘要:
通过对无锡国棉三厂厂房的设计改造,探讨在目前我国耕地紧张的条件下,设计和建造多层基本无窗厂房的新思路,以达到在纺织工业较集中的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节约耕地,多建造纺织厂的目的。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空间地震反应分析
白晓红, 白国良, 吴涛
2007, 37(11): 34-37.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0
摘要:
针对钢筋混凝土横向框排架、纵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某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提出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空间整体计算模型,进行平扭耦联的空间地震反应分析,以研究该类结构的动力特性。在三种地震波输入下,计算结构的层位移、层间变形及层剪力,对比平面模型和空间模型的计算差别,提出结构的空间作用比及考虑扭转作用的空间工作调整系数;得出对于偏心不规则结构,不考虑空间扭转效应的设计是不安全的,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成果。
基于等参元理论的钢筋混凝土任意截面的刚度计算
李昊, 刁波
2007, 37(11): 38-41.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1
摘要:
根据有限单元法中的等参元理论,把笛卡尔坐标系下的任意形状截面变换为自然坐标系下的规则形状单元,导出自然坐标系下的钢筋混凝土截面的应变场和刚度矩阵表达式,使用高斯积分法计算截面刚度矩阵各个元素,从而建立计算任意形状截面刚度的通用计算模型。计算过程简单、算法可移植性好、精度较高。用所提出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压截面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合理耗能机制选择分析
王新玲, 杨建中, 张龑, 毕淑萍
2007, 37(11): 42-46.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2
摘要:
通过对柔性梁柱加人字支撑形成的一榀新型复合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从理论上研究该复合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按9度多遇地震的抗震能力和罕遇地震的抗倒塌验算。其耗能机制为混合机制,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及顺序为:支撑、梁端、柱下端、柱上端。为了得到更合理的抗震耗能机制,对影响复合结构耗能机制的主要因素、底层柱刚度和配筋、底层及二层支撑的配筋进行分析,由此优化出满足强柱、中梁、弱支撑多道防线抗震性能要求的合理耗能机制。计算结果表明,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水平侧移表现为剪切变形。
预应力混凝土局压承载力计算及端部间接钢筋的配置问题
赵军卫, 郑文忠
2007, 37(11): 47-52.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3
摘要:
对混凝土局部受压的破坏现象和破坏机理进行阐述,并对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目前计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相关问题的考虑,提出局压影响区三类间接钢筋的计算取用方法和布置原则,为局部受压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其计算方法的完善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问题探讨
王春武
2007, 37(11): 53-56.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4
摘要:
探讨在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由混凝土收缩及季节温差引起的结构内力的分析方法;收缩及季节温差间接作用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收缩与温差引起的结构内力的异同;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分段流水施工问题;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如何合理配置预应力筋及非预应力筋等问题。
桩-土-承台非线性工作机理的模型试验
李雄威, 蒋刚, 宰金珉, 王旭东
2007, 37(11): 57-60.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5
摘要:
通过单桩、单板和带承台单桩的系列模型试验,对天然地基中土体的破坏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附加应力影响深度主要取决于筏板尺寸和土的性质而与荷载大小无关;对承台板对桩承担荷载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承台板对桩端阻力的发挥有着增强作用,对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有着减弱的作用;结合土体中附加应力场的变化状况,对桩、土非线性的受荷性状给予描述,发现在带承台单桩受荷过程中,桩先进入非线性状态,然后净承台再进入非线性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这主要是由土的塑性区开展进程所决定的。
路堤荷载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特性的数值分析
杨涛, 李国维
2007, 37(11): 61-63,93.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6
摘要:
采用有限元法对路堤荷载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端承桩复合地基、悬桩复合地基及天然地基固结速率的比较,对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端承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远大于天然地基,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是影响其固结速率的主要因素;悬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与端承桩复合地基显著不同,相对加固深度是影响其固结速率的主要因素。
浅埋地下结构中柱动力响应研究
王沛霖, 陈尚和, 陶连金, 边金
2007, 37(11): 64-67.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7
摘要:
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遭受了严重破坏。破坏基本都是由于中柱坍塌引起的,这表明中柱是浅埋地下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地下结构中柱的内力进行静、动力分析,并对北京地区典型的地铁车站结构缩尺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中柱动力响应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揭示中柱受地震力破坏的机理,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刚性基础下柔性桩桩侧摩阻力及有效桩长的研究
亓乐, 施建勇
2007, 37(11): 68-70,84.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8
摘要:
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应用广泛,但对其加固机理的认识还并不全面,对摩阻力的分布规律也有待研究。基于桩土顶部位移相等原理,利用Mindlin位移解推导了刚性基础下柔性桩摩阻力和桩轴力的分布形式,得到最大摩阻力及其深度的计算公式。对摩阻力分布形式进行简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有效桩长的计算公式。
新旧混凝土植筋结合面剪切性能试验对比
张雷顺, 郭进军
2007, 37(11): 71-73. doi: 10.13204/j.gyjz200711019
摘要:
通过对加固工程中常用的膨胀水泥粘结植筋、环氧树脂粘结植筋和预埋钢筋三种不同植筋方式新旧混凝土植筋粘结试件剪切性能的试验,得出不同植筋率和不同植筋粘结剂对结合面抗剪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植筋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钢纤维类型对混凝土弯曲性能的影响
王成启
2007, 37(11): 74-76,114.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0
摘要:
选用铣削、弓形、圆直形三种类型的钢纤维,对其对混凝土的增强与增韧作用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铣削、弓形、圆直形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分别比基准混凝土提高19.0%、13.6%、9.5%,而其弯曲韧性系数分别比基准混凝土提高355.3%、501.0%、204.8%。按增强与增韧作用,三种类型的钢纤维可以划分为增强、增韧和普通型。可根据不同的工程需要,选用不同类型的钢纤维。
大气环境钢筋混凝土锈蚀梁顺筋裂缝规律试验研究
沈德建, 吴胜兴
2007, 37(11): 77-80.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1
摘要:
对大气环境中41根钢筋混凝土梁的锈蚀顺筋裂缝规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层厚度与应力状态是梁产生顺筋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保护层越厚越不容易产生顺筋裂缝,受拉区出现顺筋锈蚀裂缝的可能性是受压区的2倍,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可供锈蚀结构耐久性评价的顺筋裂缝宽度与锈蚀率关系的计算模型。
配置预应力无粘结高强钢绞线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
张鑫, 梁汝鸣, 韦合, 叶列平
2007, 37(11): 81-84.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2
摘要:
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特别是混凝土柱在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后,即使没有发生倒塌也将无法修复,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混凝土柱中配置预应力无粘结钢绞线可以有效控制残余变形。国外部分学者对这种混凝土柱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该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对影响其性能的部分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并指出以后的发展方向。
现代钢结构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恢复力模型
蒋丽忠, 余志武, 曹华, 刘仲武
2007, 37(11): 85-87,96.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3
摘要:
根据5根不同剪力连接度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在低周竖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特性试验结果,对不同剪力连接度组合梁的屈服荷载、屈服挠度、极限荷载、极限挠度及平台荷载进行分析,建立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向加载和反向加载的骨架曲线模型,并提出统一的实用计算公式,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简支组合梁的荷载-挠度恢复力模型的滞回规则。
大型薄壁钢管受弯构件的稳定分析
潘汉明, 郭彦林, 梁硕, 梁伟盛, 裴胜兴, 王乐文
2007, 37(11): 88-90.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4
摘要:
考虑多种因素对大直径薄壁钢管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大直径薄壁钢管受弯构件的受力性能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及参照相关规范,提出大直径薄壁钢管构件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
张弦梁初始形态分析的索刚度更新方法
戴纳新, 黄东阳, 郭健
2007, 37(11): 91-93.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5
摘要:
由于张弦梁结构的几何非线性特点,施加预应力后的工作状态与构件放样尺寸有较大的差别,应用有限元法,在从工作状态迭代到零应力状态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索单元的刚度矩阵,以便于引入预应力,并将形态分析与荷载分析统一。典型算例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精度较高。
某大型钢厂过桥结构的健康监测
曹忠民, 李爱群, 韩晓林, 杜东升, 肖春平, 赵肇, 季新强, 毛爱玲, 石振仓
2007, 37(11): 94-96.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6
摘要:
为保证某大型钢厂过桥结构的正常工作,对该过桥结构设置定期健康监测系统。首先介绍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硬软件设备及其实现,重点对该健康监测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所监测的过桥结构的动态反应进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该过桥结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协调运行,实现了预期设计功能。该大型钢厂过桥结构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和运行,为过桥结构安全评定方法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数据,为类似结构健康监测的设计与实施积累了经验。
人行景观悬索桥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孟超, 辛克贵, 张崇厚, 叶桢翔, 刘国权
2007, 37(11): 97-98,103.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7
摘要:
结合北京市顺义区减河上4座人行景观桥梁中悬索桥的设计,讨论人行悬索钢桥结构设计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结构方案、荷载的确定、结构计算分析及结构设计等问题,特别对空间布置的索系以及梭形格构柱构成的索塔这两种特殊结构形式在悬索桥上的实际工程应用进行详细的讨论。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系统承载力的灵敏度分析
聂鑫, 蒋傲宇, 黄伟, 金伟良
2007, 37(11): 99-101.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8
摘要:
建筑施工中扣件式钢管支模架倒塌是当前安全施工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配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的制订,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结构系统的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影响极限承载能力的主要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灵敏度曲线,为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的安全搭建提供可靠依据。
关于《钢结构设计规范》中计算公式的讨论
姜德进, 陈绍蕃
2007, 37(11): 102-105. doi: 10.13204/j.gyjz200711029
摘要:
对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中计算公式的不妥之处进行分析,并与现行的欧洲及美国的标准进行比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鉴定·加固·改造
某印染车间厂房火灾后的安全鉴定与加固处理
梁发云, 鲁莉
2007, 37(11): 106-108,115. doi: 10.13204/j.gyjz200711030
摘要:
对某印染车间厂房火灾后的受损和安全鉴定情况予以介绍,并对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检测和鉴定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根据该建筑的实际受损情况,提出以构造为主,强调概念设计的思想,对受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消除了火灾事故后结构的安全隐患。
石砌U型高桥台加固改进对策研究
董倩, 王成
2007, 37(11): 109-112. doi: 10.13204/j.gyjz200711031
摘要:
石砌U型高桥台是西部山区公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受力复杂的砌体结构,在填土荷载和车辆荷载作用下经常发生局部开裂破坏这一有规律性的病害。为研究U型高桥台破坏机理并相应提出改进措施,解决局部开裂破坏问题,以模型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在分析常规U型高桥台破坏机理基础上,研究U型高桥台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前侧墙交界处倒角加固改进措施后的变形、破坏规律,分析改进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