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34卷  第7期

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研究
熊学玉, 顾炜, 雷丽英
2004, 34(7): 1-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1
摘要:
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概念与特性;系统地论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包括预应力筋线型布置,正常使用和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分析,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转向块和局部承压区设计,以及耐久性、抗火等问题。
体外预应力结构弹性内力分析
顾炜, 熊学玉
2004, 34(7): 7-11,15.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2
摘要:
约束次内力法是求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内力的一种方法。根据约束次内力法的原理,针对体外预应力加固工程的实际需要,直接给出数种预应力线型布置在三种约束下的约束次内力公式,并基于该方法讨论了力筋线型对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预应力效果的影响。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熊学玉, 王寿生
2004, 34(7): 12-15.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3
摘要:
对国内外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已有计算方法考虑预应力增量及二次影响仅限于短期挠度计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体外预应力受弯构件挠度计算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混凝土收缩和徐变、高温等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损失估算
熊学玉, 顾炜, 雷丽英
2004, 34(7): 16-19.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4
摘要: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与有粘结或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有较大差别,因此,其产生的预应力损失也不同。结合体外预应力结构自身特点,对其设计阶段预应力损失的估算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计算建议。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探讨
熊学玉, 吴学淑
2004, 34(7): 20-24.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5
摘要:
分析了体外预应力钢筋的腐蚀机理和混凝土劣化原因,在此基础上评述现阶段采取的体外预应力筋的防腐、减振措施以及混凝土耐久性的改善措施。最后,结合体外预应力筋的电化学腐蚀原理,指出当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耐久性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其耐久性的建议。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U型截面梁设计
熊学玉, 顾炜
2004, 34(7): 25-27.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6
摘要:
复杂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需通过积分计算几何特征,不利于工程设计。通过一体外预应力U型截面梁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应用等效换算截面进行设计的方法,以及运用约束次内力法进行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的方法。
中庭建筑设计及其热舒适度控制
林川, 田先锋, 房志勇
2004, 34(7): 28-29,32.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7
摘要:
中庭具有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的特点,因此,中庭的垂直温度分布梯度大,设计不当,易使环境的热舒适度变差,并会增加能耗。在保留中庭的精髓空间共享的同时,提出对中庭与周边空间的界面进行合理选择与分区,使之能够分别对各区域的热舒适度加以有效地控制和分割。
安全色彩在建筑中的应用
茅艳, 许波, 张长森
2004, 34(7): 30-32.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8
摘要:
运用色彩的生理和心理效果,对于建筑物施以合理的安全色彩,并使之标准化,对提高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色彩的属性及其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安全色彩在世界各国,特别在日本建筑中的应用和实施标准;指出了安全色彩的布置原则。
考虑管土共同作用的矩形地埋管道横截面内力计算
王宝泉, 杨敏, 熊巨华
2004, 34(7): 33-35,39. doi: 10.13204/j.gyjz200407009
摘要:
采用传递矩阵方法对矩形地埋管道-土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刚性矩形管道的共同作用分析与传统结构力学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指出了在对刚性管道受力分析时应考虑土的约束作用,同时还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变化对土与管道相互作用的影响。
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探析
陈明中, 周成辉
2004, 34(7): 36-39.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0
摘要:
从探讨优化设计方法出发,建立了合理的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模型。而后通过优化算例分析,获得了桩筏基础设计的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优化结论,并希望籍此指导桩筏基础的设计,挖掘桩筏基础设计的潜力。
水泥土组合桩承载力研究及设计方法
吴迈, 赵欣, 王恩远, 窦远明
2004, 34(7): 40-43.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1
摘要:
水泥土组合桩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工艺简单等优点。通过研究水泥土组合桩承载力特性,提出了水泥土组合桩单桩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在满足构造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利用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工程的初步设计。
既有未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孟丽岩, 王凤来, 潘景龙
2004, 34(7): 44-4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2
摘要:
根据对已使用了10、20、40年的既有未碳化混凝土所进行的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和测得的24条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发现其延性比、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和弹性模量与同强度的新混凝土(龄期28d)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结了它们随使用年限的变化规律,指出对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继续使用时应考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混凝土强度研究
洪锦祥, 黄卫, 缪昌文
2004, 34(7): 47-49.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3
摘要:
小波神经网络是将小波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神经网络,它避免了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盲目性和局部最优等非线性优化问题,大大简化了训练,具有较强的函数学习能力和推广能力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小波神经网络用于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结果表明,它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
综述
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探讨
熊学玉, 顾炜, 李亚明
2004, 34(7): 50-53,60.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4
摘要:
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领域现阶段主要包括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体外预应力加固和预应力钢结构。分别介绍了各类应用中采用的材料与体系,探讨了不同锚固体系的选用原则,进一步指出体外预应力体系有待改进之处与相应的可能解决方法。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进展
熊学玉
2004, 34(7): 54-5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5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各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技术,重点讨论了非线性形成因素、单元模型选择及具体非线性分析的实现方法,并简要指出了尚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钢结构
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的影响
尧国皇, 韩林海
2004, 34(7): 57-60.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6
摘要:
钢管混凝土轴压刚度和抗弯刚度是对钢管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的重要指标。利用数值方法计算了考虑钢管初应力影响时的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和纯弯构件荷载-变形关系曲线,分析了初应力系数、截面含钢率、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最后推导了考虑钢管初应力影响时钢管混凝土构件弹性抗弯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成都双流机场航站楼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研究
赵宪忠, 蒋晓莹, 赵昭仪
2004, 34(7): 61-63.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7
摘要:
采用基于梁-柱单元的非线性分析程序,对成都双流机场航站楼二典型柱面网壳+支承柱这一整体结构在三种主要组合工况(竖向对称荷载组合、竖向非对称荷载组合及风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承载性能进行了全过程追踪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柱面网壳结构相比,柱面网壳+支承柱这一整体结构的失稳路径单一,一般仅发生极值型失稳;其弹性极限承载力大大降低,几何缺陷敏感性亦有所降低。
高轴压比下外包钢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吴涛, 刘伯权, 白国良, 宋俊山, 孙洪波
2004, 34(7): 64-6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8
摘要:
通过三个外包钢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试验,以柱轴压比、梁角钢布置形式、配钢率等为主要研究参数,研究现浇外包钢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在高轴压比条件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角钢受力特点。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此类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柱脚固接有吊车厂房门式刚架柱的计算长度
季渊, 童根树
2004, 34(7): 67-69. doi: 10.13204/j.gyjz200407019
摘要:
有吊车厂房中框架柱轴力和截面都阶型变化,对于柱脚固接的阶型柱,规范只给出了顶端铰支或固支时的计算长度系数,没能考虑梁对柱的约束作用。通过对柱脚固接阶型的弹性屈曲分析,得到了框架柱平面内、平面外计算长度系数的表达式和计算表格,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计算长度系数公式进行了简化。
钢结构半刚性梁柱节点连接的杠杆力分析与计算
王燕
2004, 34(7): 70-72.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0
摘要:
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讨论了钢结构半刚性梁柱节点连接的杠杆力分布及杠杆效应对节点连接受力性能的影响。按塑性设计理论给出了节点连接杠杆力的最大值,提出了保证节点工作性能安全、可靠的计算方法,以利于工程设计。
技术讲座
膜结构设计(2)膜结构的形状确定与建筑功能要求
武岳, 胥传喜
2004, 34(7): 73-77.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1
摘要:
形状确定是膜结构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一个膜结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探讨了膜结构中形与力的关系,然后对4种基本膜结构形式的曲面构成和力学特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形状确定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方法。此外,还介绍了设计膜结构时在排水、防火与防雷、采光、隔音、隔热与保温等建筑功能方面应考虑的内容及常规做法。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基于抗震设计新规范的场地类别模糊综合评定
李梁峰, 林建华
2004, 34(7): 78-80,82.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2
摘要:
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规范的场地类别模糊综合评判的两种方法,以及场地特征周期值Tg计算方法,并给出了隶属函数和相应的系数,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此方法与规范方法的比较表明,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相邻场地类别的边界附近有些差异,而所建议的方法显得更为合理。
应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商榷建议
黄镇梁
2004, 34(7): 81-82.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3
摘要:
及时、准确、协调地修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条文是做好建筑设计安全防火工作的基础。因此,加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修订工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咨询作用具有实际意义。
鉴定·加固·改造
外包钢加固法及其软件设计——梁加固(湿式)
曹三鹏, 胡成, 王玉镯, 孙宝俊
2004, 34(7): 83-84.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4
摘要:
针对目前加固行业外包型钢加固法应用日益广泛的现状,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程》(CECS25∶90),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梁受弯加固的基本计算理论。介绍了东大迪普加固软件系统的外包钢受弯加固模块编制方法。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考虑二次受力的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王滋军, 刘伟庆, 姚秋来, 戴运祥
2004, 34(7): 85-87.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5
摘要:
对17根考虑二次受力的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考虑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碳纤维数量以及加固时的应力水平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第一阶段应力的存在会使加固效果降低,配筋率、碳纤维加固量等对碳纤维的应变影响较大。
普通玻璃纤维布加固多孔砖砌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陈瑶艳, 阮积敏, 王柏生, 张彬彬
2004, 34(7): 88-90,9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6
摘要:
通过对3个粘贴普通玻璃纤维布(GFRP)加固试件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两种GFRP布加固方式和有无初始裂缝对墙体抗震加固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两种加固方式分别建立了GFRP布加固墙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
碳纤维材料加固钢梁的试验研究
李鹏, 徐德新, 张汉民
2004, 34(7): 91-92,98.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7
摘要:
碳纤维材料应用于钢结构加固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缺乏理论与试验支持。介绍了各种碳纤维材料加固钢结构工字型梁的试验及结果,给出了碳纤维布、碳纤维板、钢板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出了各种加固方式的承载力及荷载-位移曲线和工字钢梁截面上实测的应力、应变。研究成果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工程事故分析
某联合厂房火灾后厂房结构损伤分析和修复
季文洪, 邓景纹, 忻鼎康, 赵希平
2004, 34(7): 93-96.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8
摘要:
轻钢门式刚架近年来被工业厂房大量采用,钢结构防火问题被大家关注。介绍了由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与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对发生于2002年9月6日某联合厂房的火灾受损检测分析和修复工作。
技术创新
建筑节能窗技术进展
孙建平, 徐冬梅
2004, 34(7): 97-98. doi: 10.13204/j.gyjz200407029
摘要:
窗户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开口部位,通过窗户造成的采暖和空调能耗约占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的一半,因而窗户是建筑节能的关键部位。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窗户节能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内外正在开发中的一些节能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