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43卷  第6期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研究进展
国产碳纤维拉伸性能研究
王自柯, 咸贵军, 李惠
2013, 43(6): 1-4.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1
摘要:
通过单丝拉伸试验方法对国产碳纤维的单丝拉伸性能进行系统测试,并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拉伸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产碳纤维的单丝拉伸性能指标与东丽T700级和台丽TC36S型碳纤维仍存在较大差距。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说明,东丽T700级碳纤维表面光滑平整,台丽TC36S型碳纤维表面有较浅沟槽,国产碳纤维单丝表面沟槽较宽、较深,表面结构的特点可能是导致国产碳纤维拉伸强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碳纤维复合材料棒材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研究
李彪, 杨勇新, 岳清瑞, 王彬
2013, 43(6): 5-8,35.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2
摘要:
根据GB/T 267432011《结构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规定,对不同直径的碳纤维棒材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主要测定碳纤维棒材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延伸率等力学性能指标。详细介绍了碳纤维棒材的试验过程、试验方法以及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棒材为脆性破坏,应力-应变曲线基本为直线。同时,从检测方法的角度来看,按照GB/T 267432011规定的钢套管黏结剂锚固方式测试时,为保证黏结锚固不失效,建议对锚固端做粘砂处理。在直径小于7mm粘砂牢固的情况下,试件的单侧锚固长度建议取200 mm。
基于Taguchi方法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工艺优化
洪斌, 咸贵军, 李惠
2013, 43(6): 9-13,2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3
摘要:
利用Taguchi方法,研究多个拉挤工艺参数(如模具温度、拉挤速率等)、树脂种类及纤维含量等对制备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优化的拉挤工艺参数,制备高力学性能的CFRP板材。结果表明:纤维含量、环氧树脂种类、牵引速率和模具温度是影响CFRP拉挤板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而后固化温度、纤维张力的影响较小,胶槽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加速老化环境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耐腐蚀性能试验研究
董志强, 张光超, 吴刚, 吴智深
2013, 43(6): 14-17.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4
摘要:
对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BFRP)筋材进行两种温度下、两种腐蚀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试验研究,并对室内混凝土环境下的BFRP筋力学性能退化进行研究,同时,针对BFRP筋进行两种溶液、两种温度下的吸湿和质量损失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筋的抗拉强度退化加剧;碱溶液对BFRP筋的腐蚀大于水,室内混凝土环境不会对BFRP筋造成损伤;CFRP筋的抗拉强度在两种腐蚀溶液中几乎不发生退化,但弹模退化程度大于BFRP筋。温度越高,筋材吸湿速率越大,碱溶液中大于水中;质量损失率能较好地表征FRP筋的性能退化情况。
混杂纤维布约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研究
郭永昌, 徐顺德, 李丽娟, 仇永森
2013, 43(6): 18-22,31.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5
摘要:
通过对碳纤维布、玄武岩纤维布和玻璃纤维布混杂约束混凝土圆柱的轴心受压试验,测得了混杂纤维布约束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应力-应变关系,分析纤维布混杂方式对混凝土约束效果的影响。建立新的混杂纤维约束混凝土柱强度模型和应力-应变全过程整体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发现新的模型计算准确,与Teng等的模型相比,不需要分段拟合,计算简单,且同样适用于单一纤维约束情况。
预应力混杂纤维板增强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研究
焦友进, 王红涛, 杨才千, 吴智深
2013, 43(6): 23-2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6
摘要:
通过对不同模量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混杂成的纤维板增强钢筋混凝土梁(C/BFRP混凝土复合梁)试验,研究不同混杂参数及预应力对复合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梁的承载能力、刚度、挠度及延性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BFRP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能力,延缓梁裂缝的出现,提高梁的延性,同时复合梁屈服后有较高的二次刚度。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矩形空心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董振华, 韩强, 杜修力
2013, 43(6): 27-31.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7
摘要:
为了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约束钢筋混凝土(RC)空心截面桥墩的抗震性能,对水平单向和双向荷载作用下,剪跨比分别为4和8的CFRP约束RC矩形空心墩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不同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水平力和位移延性。结果表明:通过CFRP布环包约束试验空心墩的塑性铰区,可降低墩柱的破坏位置、减轻损伤程度,并改变剪跨比较小墩柱的破坏形态;明显改善水平双向荷载作用下剪跨比较大矩形空心墩的滞回性能和延性,但是对水平力的提高小于20%。
纤维增强材料绑扎胶结复合连接节点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张保龙, 吴刚, 纪卫尚
2013, 43(6): 32-35.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8
摘要: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型材在土建交通领域应用中出现的接头效率低、质量无法保证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RP型材连接节点:绑扎胶结复合连接节点。通过对该种新型连接节点进行试验,并设置了螺栓节点、胶结节点等对比试验,证明了绑扎胶结复合连接节点具有很高的接头效率,其承载力是螺栓连接节点的3.8倍、胶结连接节点的3.5倍。总结对比了各节点破坏形式,发现传统连接节点发生节点区脆性破坏,而绑扎胶结复合连接节点发生母材破坏,且破坏有一定的延性。根据试验中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了3种连接节点的刚度、延性等异同点。根据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了绑扎胶结复合连接节点的工作机理。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桁架桥静动力性能研究
冯鹏, 田野, 覃兆平
2013, 43(6): 36-41. doi: 10.13204/j.gyjz201306009
摘要:
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茅以升公益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部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拉挤型材的桁架桥,跨度为20 m,桥宽为2.0 m。以该桥为背景,对拉挤型材性能、结构体系和连接节点进行分析。研究FRP拉挤型材桁架桥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包括在工厂预拼装后和现场使用174 d后对实桥结构进行的2次静力性能试验以及在现场进行的实桥动力性能测试,并采用SAP 2000对该桥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实测表明,FRP桁架桥具有较高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在45%的人群设计荷载下结构变形为2.09 mm,空载状态下结构一阶竖向振动频率为10.8 Hz,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良好,说明可采用线弹性杆件计算分析FRP桁架桥结构。
构建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与建筑部品设计方法研究——SDE 2010(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实例研究
郭娟利, 高辉, 房涛
2013, 43(6): 42-46,51.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0
摘要:
通过分析SDE 2010参赛作品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建筑体系的特点及建筑部品的应用方式,提出当前工业化建筑体系的设计思路、工业化建筑设计及部品设计的集成技术和设计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巨型框架振动台试验设计
吴明, 叶献国, 蒋庆, 常磊
2013, 43(6): 47-51.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1
摘要:
巨型结构体系是适应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但目前针对巨型框架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较好地研究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按照我国工程设计规范设计了一个55层39 m36 m201 m高超高层巨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7度设防、Ⅱ类场地),以此作为振动台试验原型结构,设计制作1/25的缩尺整体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主要介绍了该试验模型材料的选择、动力相关系数的设计及试验方案的设计,为今后相关类型的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强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刘平, 李艳艳, 陈艳风, 徐丽英
2013, 43(6): 52-55.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2
摘要:
为了研究配箍率对T形柱和L形柱的破坏特征、滞回特性、刚度退化、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的影响规律,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4个高强钢筋的混凝土T形柱和L形柱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分析构件的破坏特征、延性性能,绘制滞回曲线、刚度退化曲线以及等效黏滞阻尼比曲线。研究表明: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T形柱和L形柱的滞回曲线下降段较陡且延性较差;增加配箍率可以改善T形柱和L形柱试件的破坏特征和试件的滞回特性,增加T形柱和L形柱试件的耗能能力。
基于双模量理论的均布载荷下简支梁的解析解及数值分析
王蔚佳, 邹文成, 陈强
2013, 43(6): 56-59,8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3
摘要:
放弃平截面假设,利用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导出均布荷载下双模量简支梁的解析解。基于双模量有限元数值迭代技术,引入具有收敛特性的剪切模量,建立同一问题的数值迭代模式,计算了不同拉压模量比值情形下的从浅梁到深梁的弯曲问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材料的拉压不同弹性模量特性对梁的弯曲应力和挠度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解析解计算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所给出的解析解的合理适用范围。
近场地震竖向效应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尹犟, 胡其高, 李鹏
2013, 43(6): 60-6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4
摘要:
基于30组近场地震记录,研究了近场地震竖向效应对结构位移的影响。对6层和10层框架结构算例分别输入每一组近场地震记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程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近场地震竖向效应对框架结构楼层及层间位移具有明显的增大作用,必须引起地震工程界研究、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基于纤维模型的偏心桥墩强震分析
魏天华, 姜柱, 李军, 李强
2013, 43(6): 67-70,104.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5
摘要:
基于纤维单元模型,对在横桥方向存在偏心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了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通过对断面损伤状态、残余变形、变形反应时程、混凝土应变反应时程分析,探讨了偏心桥墩在横梁悬挑方向产生很大的单向变形和残余变形的特点。指出在进行偏心桥墩的地震反应分析时单向输入地震波也应考虑输入方向,双向输入地震波对残余变形有较大影响。
土-水工结构界面剪切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常虹, 夏军武, 孔伟, 郑培波, 唐晓祥
2013, 43(6): 71-75.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6
摘要:
为研究开采沉陷形成的地表变形对水工建筑或构筑物的影响,研制了可进行水下剪切的界面剪切试验系统。通过该试验系统,完成正交试验方法设计的界面剪切试验,研究土样的初始孔隙比、初始饱和度以及结构表面粗糙度对土-水工结构界面剪切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地模拟水下土-结构界面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同时也可以实现普通直剪试验仪器的功能。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初始孔隙比范围内,其对界面剪切强度影响很小。初始饱和度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非常显著,而且饱和状态下是否采用水下剪切的方式对界面剪切强度是有影响的。结构表面粗糙度对界面剪切强度有影响,其影响规律需进一步研究。
混合电源输出方式下的一维电渗试验研究
曾芳金, 符洪涛, 王军, 申矫健
2013, 43(6): 76-83.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7
摘要:
利用改进的一维电渗固结试验装置对饱和软黏土进行电渗试验,通过监测电渗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电势、排水量、电渗前后的含水率和抗剪强度,利用电渗透系数、电迁移系数、能耗系数来研究不同电源输出方式下的电渗排水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稳压输出方式,压流模式下的累积排水量更小且排水速率更慢,有效电势利用率变化幅度略小,电渗透系数和电迁移系数衰减得更快,含水率的总下降值和归一化抗剪强度略大;相比于稳流输出方式,流压模式下的累积排水量更大且排水速率更快,有效电势利用率变化幅度更小,电渗透系数和电迁移系数衰减得更慢,含水率总下降值和归一化抗剪强度更大。通过对不同电源输出方式下能耗系数递增速度的对比,得出流压模式下电渗工况更经济合理。
沉管隧道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
岳夏冰, 谢永利, 张宏光, 胡指南
2013, 43(6): 84-8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8
摘要:
沉管隧道在开挖及回填过程中基底应力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管结构的变形特性分析在隧道工程中占重要地位。通过以港-珠-澳沉管隧道天然地基段某一横断面为研究对象,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不同垫层厚度的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计算模拟,揭示沉管隧道天然地基开挖回弹及回填再压缩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沉管结构的应变特征及垫层厚度对其影响,为沉管隧道的施工及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使基底产生拱形分布回弹。回填后基底应力呈马鞍形分布,仅中间部分应力随时间及回淤增加而增大;沉管底板应变呈马鞍形分布,工后应变量变化不大。垫层厚度变薄使基底应力分布匀化效果差,回填再压缩量及工后沉降量变大。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制作中预应力状态的试验研究
胡若邻, 苏林王, 林美鸿
2013, 43(6): 90-94,11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19
摘要:
为研究先张法高强混凝土(PHC)管桩有效预压应力在制造、养护过程中的损失情况,对直径为1 400 mm、不同长度的两根PHC管桩进行了试验,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制桩过程中在桩身预应力钢棒上预埋电阻应变片,获得桩身不同截面的钢筋拉应力,继而探讨了不同阶段桩身预应力的分布及损失。试验结果表明,PHC管桩离心成型后预应力钢棒拉应力在张拉端处比锚固端大,沿管桩长度方向呈线性递减趋势;预应力钢筋有效拉应力和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在张拉端较大、锚固端较小;两根管桩成型后预应力损失均在放张阶段最大;各截面测点的预应力分布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且随时间延长有增大趋势,而中部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
预应力锚索锚固长度对锚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
宋锦秋, 柳建国, 纪洪广
2013, 43(6): 95-9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0
摘要:
实际工程中,影响锚索极限承载力的因素众多,由于设计计算方法不成熟、施工工艺不够先进等原因,导致理论锚固力与工程实测锚固力存在差异。通过对实际工程中拉力型锚索极限拉拔试验得到的拉力-位移关系的分析,得出在试验土体条件下的锚固长度与有效因子的关系曲线。提出了工程实际中影响锚固力的因素。
混凝土结构抗力基本参数的调查统计分析
胡晓鹏, 牛荻涛, 李小朝
2013, 43(6): 100-104.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1
摘要:
以西安市、咸阳市及其周边县市的混凝土结构为对象,对1 000余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现场调查,统计分析了混凝土强度、钢筋性能及构件几何参数,并重点分析了制备工艺、搅拌方法和施工水平等因素对材料性能和构件几何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拌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均值相近,但商品混凝土强度变异较小;除现浇板的混凝土强度值较高外,其余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接近;建筑公司的资质越高,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且变异越小。钢筋性能良好,各生产厂家性能差异不大。构件显性几何参数控制较好,但隐性几何参数控制较差且变异很大。
综述
中国空间结构三十年抗震研究的发展和展望
薛素铎, 张毅刚, 曹资, 李雄彦
2013, 43(6): 105-11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2
摘要:
围绕抗震分析方法、精细化模型及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对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空间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针对大跨空间结构复杂效应分析理论、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等方面,探讨空间结构抗震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现代钢结构
局部变形单角钢轴心受力试验研究
常好诵, 姜忻良, 谢剑, 杨建平, 葛安祥
2013, 43(6): 117-119,6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3
摘要:
对有局部变形的单角钢受拉和受压两种极限承载能力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变形缺陷会降低单角钢极限承载力,变形越大,降低越多。局部变形对受压承载影响较大,对受拉承载力影响较小;内凹与外凸变形方式对承载力影响不大。
冷弯薄壁卷边槽钢畸变屈曲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比较
姚谏, 唐婷婷, 陈柏新
2013, 43(6): 120-123.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4
摘要:
冷弯薄壁卷边槽钢在受力过程中除可能出现整体屈曲和局部屈曲外,还可能出现畸变屈曲。发生畸变屈曲会恶化构件的受力性能,从而降低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比较研究了5个国家或地区规范针对畸变屈曲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对最新的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最后就既有的5种考虑畸变屈曲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有关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美规范采用的直接强度法适用范围广且精度相对较高。
复合节能轻质楼板承载力试验研究
过轶青, 曹平周, 赵文涛
2013, 43(6): 124-128.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5
摘要:
提出一种复合节能轻质楼板,它具有围护、分隔、保温及承重等多种功能合一的特点。通过对6个全比例尺寸的复合节能轻质楼板试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研究集中和均布荷载作用下复合节能轻质楼板的受力特点及破坏模式,分析复合节能轻质楼板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为建立计算公式提出了建议,试验数据可为今后制定相关规范提供依据。
内嵌墙板钢框架空间效应研究
杨晓杰, 孟永杰, 金晓飞, 曹正罡, 范峰
2013, 43(6): 129-133,137.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6
摘要:
为了解围护墙板对平面钢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及带墙板钢框架空间受力性能,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首先建立强轴及弱轴带墙板平面框架,分析墙板对空框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单跨两层空间框架模型,分析在不同墙板布置形式下带墙板钢框架的空间受力性能。结果表明:纵向框架带有墙板时能够使横向空框架承载力提高20%以上。工程设计中可通过在框架每层设置弹簧单元调节空框架的层间刚度来考虑墙板的作用,通过对6层框架结构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主次梁高强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研究
魏文晖, 喻梦, 高湛, 虞薇芳
2013, 43(6): 134-137.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7
摘要:
在主次梁连接螺栓设计计算时,附加弯矩的力臂通常取次梁上螺栓群的形心到主梁腹板中心线的水平距离,这种附加弯矩的计算方法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对实际钢结构工程中有代表性的主次梁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进行承载力试验研究,探讨主次梁连接螺栓节点的屈服荷载、极限承载力和极限变形能力。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多种类型的主次梁高强螺栓连接形式的模型进行考虑接触单元的非线性分析,将试验结果、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常规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主次梁连接螺栓承载力设计计算时更为合理的偏心距取值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鉴定·加固·改造
江苏寒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季翔
2013, 43(6): 138-140,15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8
摘要:
通过对江苏寒冷地区83栋既有公共建筑能耗现状的调研,收集了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各类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状况,并结合节能改造工程案例,利用软件进行模拟研究,提出该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相关建议,供实践应用。
某医院住院部抗震加固设计及施工
舒宏博, 卜勇, 李红霞
2013, 43(6): 141-145. doi: 10.13204/j.gyjz201306029
摘要:
某医院住院部为3层砖混结构,建于1976年,乙类建筑。由于地基浸水不均匀下沉,上部墙体开裂,且原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设置不到位,抗震性能低。针对建筑物的现状,采用静压桩、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措施,稳定结构基础,并加强对上部结构的约束,使建筑整体性、抗震性显著提高,取得良好的抗震加固效果,保证在后续使用年限20年内结构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面压力对其深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
毛利胜, 吴佳晔, 黄伯太
2013, 43(6): 146-14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30
摘要:
在混凝土结构中,其应力状态随着荷载、温度等条件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混凝土结构中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必须考虑裂缝面的应力状况,特别是深裂缝,其裂缝面上应力状况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利用大型混凝土块试验,比较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几种代表性的无损检测方法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当裂缝面上承受微小压应力时,相位反转法和传播时间差法均不能正确地测试裂缝深度;而当裂缝面上的压应力超过5 MPa时,现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都无法合理地测出裂缝的深度。因此,在检测裂缝深度时,需要密切关注裂缝面上的应力状态,同时,通过表面波法得到的裂缝深度测试结果的变化,间接地推测裂缝面上应力状态,为结构的分析提供相应依据。
工程事故分析
金属屋面在我国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黄唯, 吴耀华
2013, 43(6): 150-156. doi: 10.13204/j.gyjz201306031
摘要:
金属屋面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当前金属屋面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结构、防火、防水及热工等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对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提高金属屋面工程的质量,我国需要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并加强行业管理。
建筑设计漫谈
无实验,不建筑——BIG事务所创作价值观解析
胡斌, 张明子
2013, 43(6): 157-15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32
摘要:
在当代纷繁的建筑潮流中,BIG的理论和实践独树一帜。通过对其实验性作品的分析,领略他们解析人们生活方式和情感经验的创作风格,解读他们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执着的建筑理想以自由亲和的空间形式和丰富的空间体验赋予建筑强大的感染力,反映出人和社会的价值。
青岛工业建筑表皮更新和再生实践
王润生, 杜妍
2013, 43(6): 160-162. doi: 10.13204/j.gyjz201306033
摘要:
工业建筑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现象,工业建筑改造亦是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热潮。在现有背景下研究青岛的工业建筑改造及利用,其建筑表皮更新与再生成为其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青岛部分工业建筑表皮更新及再生的实践案例研究,总结出实施性改造和更新的特点与方法,以期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管线综合设计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
沈亮峰
2013, 43(6): 163-166,159. doi: 10.13204/j.gyjz201306034
摘要:
通过对比地铁车站中,二维管线综合设计的局限性与基于BIM技术的三维管线综合设计的优势,并结合工程实践的具体应用及分析,提出将BIM技术引入地铁车站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是具有突破性及深远意义的,可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