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36卷  第1期

建筑节能问题的探讨
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建筑节能问题的思考
谢立辉
2006, 36(1): 1-4.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1
摘要:
阐述了建筑节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建筑能耗的环节要素,提出了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研究
叶雁冰
2006, 36(1): 5-7.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2
摘要:
分析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的耗能现状与问题,对作为当前能耗大户的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建筑外窗节能的问题与技术措施
王建华
2006, 36(1): 8-10.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3
摘要:
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大,气密性差,是建筑能耗的重点部位。提出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重视外窗设计,考虑外窗的采光、通风、保温和节能的综合效果,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效果好的材料和窗型,加强窗户的施工管理,提高外窗的节能效果。
寒冷地区住宅窗户节能技术
茅艳, 刘加平
2006, 36(1): 11-13.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4
摘要:
从寒冷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外窗的要求;从建筑得热与失热两方面对窗户的节能原理进行了技术分析,并展望了我国节能窗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华校区6号公寓建筑节能技术改造
郝瑞珍, 籍存德
2006, 36(1): 14-15.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5
摘要:
通过对茂名地区气候特点所造成的建筑能耗的分析,结合高校公寓楼的建筑节能技术改造实践,探讨了适合本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途径。
建筑围护结构的综合节能及经济性分析
马秀力, 肖勇全, 李彬, 王玮
2006, 36(1): 16-18.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6
摘要:
分析并计算了围护结构采用保温墙体与温屏节能玻璃前后传热量的差值,并且对采用保温措施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节能措施不仅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而且其投资回收期也较短,值得推广。
建筑综合节能效果评价研究
王建华
2006, 36(1): 19-21.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7
摘要:
运用通行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层次清晰、内容较完整、反映建筑节能、操作性强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先进设计、工艺、材料和技术应用程度的系统分析,实现对综合节能效果的评价。以替代传统的单项目评价,使建筑综合节能评价更趋于科学合理。
R·C·巨型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设计措施的探讨
段红霞, 李正良
2006, 36(1): 22-26.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8
摘要:
以位于巨型梁上的次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增强系数的不同取值为变量,进行多个典型巨型平面框架设计。采用平面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Drain-2d+,对每个典型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这些巨型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塑性铰出现情况和整个结构的薄弱环节等,从中找出位于巨梁上的次框架底层柱底截面弯矩设计值增强系数取值的正确思路,并给出设计的合理取值,为钢筋混凝土巨型结构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压弯钢筋混凝土柱侧向承载力的预测
焦俊婷, 于霖冲
2006, 36(1): 27-29. doi: 10.13204/j.gyjz200601009
摘要:
双向压弯钢筋混凝土柱侧向承载力的计算比较复杂,它受截面尺寸、轴压比、混凝土强度、加载角度、剪跨比及配筋等诸多因素影响。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提出双向压弯钢筋混凝土柱侧向承载力的预测模型。以影响柱侧向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参数,用数值模拟结果,建立模型,并验证BP神经网络模型对双向压弯钢筋混凝土柱侧向承载力预测的效果良好。
混凝土板面的裂缝和钢筋的构造
王春武
2006, 36(1): 30-33.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0
摘要: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面易产生裂缝。主要分析、探讨了产生裂缝的荷载和温度-收缩应力原因,阐明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板面钢筋的细部构造设计和施工中的要点,供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参考。
建筑垃圾土变形特性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雷华阳, 李鸿琦, 宛子瑞, 刘洪俊, 叶金水, 王沛
2006, 36(1): 34-36.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1
摘要:
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有效处理及利用建筑垃圾的新方法。而建筑垃圾土的变形机理复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土体。通过现场的静载荷试验,模拟了垃圾土的实际受荷条件,结合室内试验分析了建筑垃圾土的变形特性,对其变形机理做出初步的研究。
10000kN·m高能级强夯振动加速度实测分析
水伟厚, 朱建锋
2006, 36(1): 37-39.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2
摘要:
通过在沿海某碎石回填地基上成功实施的10 000kN.m高能级强夯系列试验,为10 000kN.m高能级强夯的设计、监测和检测提供了依据。根据对试验过程中地面振动加速度的监测分析,得到了碎石土地基上10 000kN.m强夯施工时的加速度衰减方程和传播特点,可用于分析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的环境效应。
大直径软岩嵌岩桩侧阻性状实测分析
蔡江东, 姜振泉
2006, 36(1): 40-43.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3
摘要:
嵌岩桩的侧摩阻力发挥不但与桩端支承与桩周土性有关,同时还受其他众多因素影响。根据同一场地桩周土性差异不大,而桩底岩土强度有较明显区别的两根达极限承载状态的嵌岩桩试桩资料,分析桩周土侧阻发挥过程。结果表明:对于长径比较大的嵌岩桩,桩周土极限侧阻大小随桩端支承条件不同而改变,且侧阻沿桩身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此外上部土层对桩身中部土层的侧阻发挥有一定的影响。
碳化混凝土全应力-应变关系及梁受弯承载性能研究
耿欧, 袁广林
2006, 36(1): 44-46.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14
摘要:
混凝土碳化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MTS815电液伺服试验机测出了碳化混凝土的受压全应力-应变曲线。与同等级未碳化混凝土相比,碳化混凝土的峰值应变基本保持不变,极限抗压强度提高16%~26%,而极限应变减少约20%。通过对在人工碳化室快速碳化的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分析了碳化混凝土梁受弯承载性能的变化特征,并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模拟分析不同碳化深度对梁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
预应力混凝土试件碳化试验及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
涂永明, 吕志涛
2006, 36(1): 47-50.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5
摘要:
进行了碳化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试件弯曲受拉和直接受压的耐久性试验研究,阐述了碳化作用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理。引进拉、压应力状态影响函数,以反映碳化深度和应力状态及应力水平的关系。分别假定Fick第Ⅰ定律中的碳化时间指数为0.50或为变量,由此建立了多因素影响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且采用一次可靠性方法(FORM)对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拉、压应力分别可加快和减缓混凝土结构的碳化速度,反映了碳化速率的变化趋势。最优的碳化时间指数=0.48,若近似取=0.50,计算结果也是足够准确的,由此印证了Fick第Ⅰ定律的正确性,而且采用FORM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碳化深度的离散程度是可靠的。
贯入法检测混合砂浆强度的试验与分析
蒋利学, 陈建祥
2006, 36(1): 51-53.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6
摘要:
贯入法是一种现场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实用方法。通过砌体灰缝中混合砂浆贯入法检测强度与砂浆试块强度的对比试验,建立了贯入法检测混合砂浆的测强曲线,并对贯入法检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光纤光栅监控技术
顾冬生, 郭正兴, 吴刚, 钟少龙
2006, 36(1): 54-57.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7
摘要:
光纤光栅传感器性能优良,适合土木工程应变的长期测量。对光纤光栅传感器用于土木工程监测的布设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江苏省邮政通信指挥中心工程成功地使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对施工中结构受力体系转换过程进行了监控。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数据稳定可靠,并且能进行分布式测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应变计。
综述
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恢复力特性研究状况
赵忠虎, 谢和平, 许博, 刘志宝
2006, 36(1): 62-65.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9
摘要:
恢复力研究是结构抗震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结了恢复力特性试验和模型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指出了这一研究课题应发展的方向。
名家论坛
关于岩土力学新分析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高大钊
2006, 36(1): 58-61. doi: 10.13204/j.gyjz200601018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土木工程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大体量、超大体量的建(构)筑物层出不穷。大型建(构)筑物的出现,在繁荣建筑工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新的结构形式、新的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新的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如何在安全、可靠的原则下,经济、合理、环保地实现工程建设的需求,对从事土木工程科研、设计及施工的科技人员是极大的挑战。为引导从事土木工程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技工作者能较正确地开展工作,本刊将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建筑工程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评述,以减少工作中的偏差。我们同时也欢迎读者给本栏目提供选题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以统计学为理论基础的各种新的分析方法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新方法都是以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关联性等特性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或计算准则,它们对于某些传统力学方法解决得不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长处,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在这些新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过于强调不确定性和关联性等特性,忽略甚至脱离传统力学基本准则约束的苗头,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数学游戏式的研究结果,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这种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同时也容易混淆和迷失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为了引导以统计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的新分析法在建筑工程中的正确发展,我们特约请同济大学高大钊教授对当前岩土工程中新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引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尽管高大钊教授的点评涉及的是岩土工程,但对土木工程其他领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钢结构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3-51-2003)设计方法及可靠度分析
尧国皇, 韩林海
2006, 36(1): 66-70.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0
摘要:
简要介绍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3-51-2003)中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该规程的计算结果与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总体吻合较好。基于《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应用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法,对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有关圆钢管混凝土和方、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纯弯及压弯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公式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规程中设计公式基本满足统一标准对塑性材料可靠度指标的要求。
直接强度法计算冷弯薄壁斜卷边槽钢轴压柱的承载力
王春刚, 张耀春
2006, 36(1): 71-74.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1
摘要:
通过计算得到了适合各种弯起角度的斜卷边槽形截面特性计算公式,方便了手算求解构件的屈曲应力。采用直接强度计算法对斜卷边槽钢轴压固支柱的稳定承载力及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与已有的试验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直接强度法可以有效地预测斜卷边槽钢轴压固支构件的稳定承载力,从而说明了建立在简支试验结果基础上,经回归得到的直接强度法同样适用于固支柱稳定承载力的计算。
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赵宝成, 王孟鸿, 张学渊
2006, 36(1): 75-77.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2
摘要:
偏心支撑是高层钢结构中一种有效的抗震耗能形式,针对这种结构形式提出了对于变形大、进入塑性的耗能梁段采用退化曲壳单元,其余部分采用梁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过程中,梁单元考虑了几何非线性,曲壳单元考虑了几何和材料的双重非线性,材料的强化采用了混合强化法则,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算例分析表明,用此模型分析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耗能性能是完全可行的。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单层不等高厂房横向抗震效应调整系数的探讨
田兴运, 席丁民, 姜守芳, 陈建锋
2006, 36(1): 78-79.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3
摘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在附录H给出的表H.2.3-1钢筋混凝土柱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调整系数并不适用于底部剪力法,为此经过大量的实例计算,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了适用于底部剪力法的效应调整系数,可供单层不等高柱钢筋混凝土厂房横向抗震计算参考。
型钢混凝土结构(SRC)设计规程比较
杨勇, 聂建国
2006, 36(1): 80-84.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4
摘要:
首先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外有关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的设计规程进行了介绍,并简单介绍了我国现有的关于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的两部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 9082-9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的编制背景和依据。对两部规程中有关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型钢混凝土(SRC)偏心受压构件、剪力墙和梁柱节点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重点比较分析,并结合型钢混凝土(SRC)梁、型钢混凝土(SRC)偏心受压构件和梁柱节点承载能力的计算实例,对两部规程的应用方法、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为使用两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提供参考。
鉴定·加固·改造
西岳庙“少昊之都”石牌楼加固与修复工程
田鹏刚, 陈平, 赵冬, 王伟
2006, 36(1): 85-87.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5
摘要:
西岳庙内现存的3座石牌楼中,少昊之都由于意外自然灾害而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及残损,为了重现少昊之都石牌楼的历史神韵,在有关方面组织下,采用现代施工技术对少昊之都进行了加固与修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我国石质文物的加固保护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的探讨
陆洲导, 余江滔, 李灿灿
2006, 36(1): 88-90.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6
摘要:
分析了混凝土受火损伤的特点,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混凝土受火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火灾后混凝土损伤检测精度的几点建议。
工程事故分析
某厂房屋架裂缝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
黄鹂, 叶莉
2006, 36(1): 91-93.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7
摘要:
某工业厂房采用24m跨预应力折线形屋架,在屋架吊装扶直过程中,上弦部位出现裂缝。详细分析了裂缝出现的原因,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法结合粘贴钢板法进行加固补强,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程实录
设计与探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办公楼方案设计
孙宗列
2006, 36(1): 94-96.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8
摘要:
通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办公楼方案的创作过程,阐述了在特定场地环境、地理条件和企业形象要求的前提下,建筑设计的思考探索与表达。
长江干流模型大厅预应力索网架设计
卢文平, 唐汇春
2006, 36(1): 97-100. doi: 10.13204/j.gyjz200601029
摘要:
长江防洪模型长江干流大厅采用预应力拉索+网架+钢管拱的屋盖结构体系,这种空间结构形式目前在国内还是先例。对该结构的设计选型作了介绍,以期对工程设计有所参考。
建筑设计漫谈
“第几区”——关于未来的一种超建筑
夏娃
2006, 36(1): 101-102. doi: 10.13204/j.gyjz200601030
摘要:
对于未来建筑的一种概念性设想,是一种超建筑。超建筑试图超越传统思维方式所体现的文化范畴,也不再拘泥于现代西方主流建筑的意义纷争,而代之以第几区概念,化静为动,让混沌空间在秩序与非秩序的边缘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