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36卷  第2期

新型阻尼器的研究及结构抗震设计
新型摩擦阻尼器的研究及其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赵东, 王威强, 马汝建, 蔡冬梅
2006, 36(2): 1-4.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1
摘要:
探讨了一种新型耗能摩擦阻尼器的耗能原理及其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该阻尼器除具有传统阻尼器的优点外,还克服了传统摩擦阻尼器只能提供恒定的摩擦力的缺点。同时,该阻尼器还可以利用振源信号进行反馈控制,因此增大了耗能能力,提高了减振效果。有限元仿真分析证明,该新型摩擦阻尼器应用在建筑结构上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粘弹性阻尼器耐久性试验研究
隋杰英, 程文瀼, 常业军, 唐春瑞
2006, 36(2): 5-7.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2
摘要:
通过经老化的粘弹性阻尼器与未老化的粘弹性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性能试验,阐明了粘弹性阻尼器中大部分粘弹性材料由于受到钢板的包裹,避免了直接接触空气,使其老化性能有很大提高。
矩形TLD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性能试验研究
董平, 陈招平
2006, 36(2): 8-10.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3
摘要:
介绍了矩形浅水TLD的减振机理和工程应用。通过4层钢架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比较了该钢架在受控前和受控后的位移、加速度反应,表明TLD对结构低频振型具有比较好的减振作用。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振动中的阻尼耗能研究
何益斌, 唐谢兴, 夏栋舟
2006, 36(2): 11-15.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4
摘要:
首先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振动过程中阻尼耗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的阻尼耗能定义及其适用范围。然后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振动中的阻尼耗能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中把阻尼耗能看成是一种空间分布的能量损失,研究了受弯构件阻尼耗能与振动应力幅值、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箍率和最大剪应力的关系,并通过他人试验资料确定了振动应力幅值系数n和阻尼耗能因子J,为阻尼耗能的计算提供了另一种理论基础。
地震作用下新结构体系中阻尼器研究
连业达, 张洵安, 毕金凤, 王朝霞
2006, 36(2): 16-19.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5
摘要:
对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进行了随机振动谱及时程分析,显示出了这种新结构体系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在结构反应敏感部位合理安装耗能阻尼器后,子结构的调频优势不会削弱,阻尼器的耗能作用充分体现,所以结构反应可以进一步降低;针对这种新结构体系,建议了一种简单、易于工程实现、减震效果明显、且不改变结构自振频率的阻尼器粘滞阻尼器。
带翼缘钢筋混凝土空心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王琼梅, 王刚, 许淑芳
2006, 36(2): 20-23.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6
摘要:
通过对带翼缘钢筋混凝土空心剪力墙1/2比例模型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下的试验,探讨了这种剪力墙的破坏机理、变形特征、延性及截面钢筋的应变情况,并提出了该类剪力墙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一榀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
王新玲, 赵更歧, 张念征
2006, 36(2): 24-27.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7
摘要:
对用于多层住宅的人字支撑复合结构进行了动力性能的分析。根据结构动力学原理推导了该结构动力特征方程,分析了一榀复合结构体系的支撑刚度、层数和楼层质量变化对动力特征(固有频率)的影响。根据动力特征方程计算了结构固有频率值,结果表明,增大支撑截面对提高结构的固有频率即抗侧刚度有明显作用,且随支撑截面尺寸增大,固有频率单调增加;增加复合结构的层数,固有频率减小,但变化规律趋于收敛;同时绘出了复合结构第一固有频率和楼层质量的关系曲线。最后,根据动力特征方程计算结果,拟合了综合考虑柱撑截面抗侧刚度、楼层质量...
考虑施工缝影响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陈远峰, 王振波, 杨春和
2006, 36(2): 28-30.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8
摘要:
对一组留置施工缝,一组未留置施工缝的两组单榀两层两跨框架结构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两组框架的滞回性能、延性、刚度退化等性能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框架结构中因为施工缝的存在而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工缝的存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室内公共空间声环境改造设计
张三明, 武茜
2006, 36(2): 31-33.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9
摘要:
随着人们交往空间的扩大,室内公共空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功能和空间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从声学角度出发,分析目前各类室内公共空间声环境状况,提出相应的音质设计目标和声学措施,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生态高校校园热微环境探讨
彭小云
2006, 36(2): 34-36. doi: 10.13204/j.gyjz2006020010
摘要:
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高校校园生态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通过从外部环境、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节能几方面探讨了相应的热微环境改善措施,以确保生态校园具有良好的热微环境。
现代工业厂房的空间与环境——大连创新零部件工业园项目建筑设计体会
李海
2006, 36(2): 37-38.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1
摘要:
以大连创新零部件工业园项目为例,阐述了现代化工业厂房设计与外部环境组合、内部空间组合和建筑造型处理之间的关系问题。
建设生态化建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凤明, 鞠洪磊, 王首一
2006, 36(2): 39-41.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2
摘要:
通过对生态建筑理论分析,提出建设生态化建筑的必要性及房地产商应把握时机建设真正的生态建筑。通过建筑实例分析,提出建设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嵌岩支护结构施工过程实时位移控制可靠度分析
毛金萍, 徐伟
2006, 36(2): 42-44.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3
摘要:
提出了嵌岩支护结构跟随施工过程实时位移控制的可靠度分析内容。通过对一特大超深基坑嵌岩支护结构进行可靠度分析,并与整体位移控制可靠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说明,实时位移控制可靠度分析较整体位移控制可靠度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保证支护结构最终达到安全可靠,是一个步步为营的策略。
修正惯用法管片环弯曲刚度有效率η和弯矩提高率ξ的研究
黄正荣, 朱伟, 梁精华
2006, 36(2): 45-49.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4
摘要:
介绍了修正惯用法管片环弯曲刚度有效率和弯矩提高率的定义,论述了用梁-弹簧模型确定弯曲刚度有效率和弯矩提高率的方法,研究了接头刚度对弯曲刚度有效率和弯矩提高率的影响,提出了管片环弯曲刚度有效率和弯矩提高率的拟合公式,对盾构管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
龚艳冰, 陈森发
2006, 36(2): 50-53.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该方法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避免了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盲目性和局部最优等非线性优化问题。仿真试验表明,它比基于混沌优化-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
刚性桩、柔性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三维有限元分析
段永辉, 肖昭然, 张昭
2006, 36(2): 54-56.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6
摘要:
采用ANSYS软件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做了计算分析,比较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形式,同时与桩基的荷载传递形式做了比较,通过计算分析了桩身模量以及下卧层模量的改变对桩身荷载分布形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刚性桩复合地基与柔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与分析
袁广林, 郭操, 吕志涛
2006, 36(2): 57-60.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7
摘要:
设计了专用的升温装置和加载装置,通过中心拔出试验,对高温中和高温后经历不同受热温度和加载路径的钢筋与混凝土进行粘结-滑移拔出试验,分析了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机理。研究表明,高温后试件的粘结强度比高温中试件下降较快,但达极限粘结应力时其滑移量相对高温中试件较小。在恒载升温条件下,当达到一定温度时,钢筋与混凝土的滑移进入急剧增长阶段。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计算
宋小软, 张燕坤, 佀建
2006, 36(2): 61-63.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8
摘要:
采用粉煤灰陶粒配制成的轻骨料混凝土,其弹性模量实测值低于现有的经验公式计算值。通过试验,建立了适用于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经验公式,并与国内外有关规范的指标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回归公式的可用性。
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强度与水泥水化率的关系
高小建, 巴恒静, 马保国
2006, 36(2): 64-67. doi: 10.13204/j.gyjz200602019
摘要:
采用非接触式微位移传感器法对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从6h到28d龄期内的自收缩进行了测量,同时研究了密封条件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泥水化发展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自收缩和早期自收缩速率明显增大;对于同一混凝土而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水泥水化率均与自收缩成较好的线性关系;水灰比越低,同一龄期水泥的水化程度越低,水泥的化学收缩就越小,但混凝土的自收缩值却越大,证明自收缩与化学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现代钢结构
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受弯性能分析
王刚, 钱稼茹, 林立岩
2006, 36(2): 68-71.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0
摘要:
通过10根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的受弯试验,研究了其抗弯性能;分别用极限平衡法和条带法计算了试件的受弯承载力,用条带法计算了试件截面的弯矩-曲率全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根据试验结果,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曲线可简化为三折线,并给出了用弯曲刚度表示的三折线的方程。
改进力密度法在悬索结构找形中的应用
曾小飞, 叶继红
2006, 36(2): 72-74.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1
摘要:
结合工程需要对普通力密度法进行了改进,给出了在给定控制条件下悬索结构的力密度找形迭代公式和迭代策略,形式简单明了。通过对若干典型工程算例的找形计算表明,改进的算法具有收敛精度高,计算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悬索结构成形算法。
考虑与弹性支承相互作用的膜结构找形分析
苏建华, 韩大建, 徐其功
2006, 36(2): 75-78.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2
摘要:
在膜结构找形设计中,常把边界支承处的膜节点按固定节点处理,即不考虑支承结构在该节点处的位移。事实上,膜结构的支承节点往往属于弹性支承。在膜结构力密度法找形的基础上,考虑了找形过程中膜结构与其支承结构的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支承结构刚度对找形的影响,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点式玻璃建筑无压杆式柔性支承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元清, 王喆, 石永久, 任志宏
2006, 36(2): 79-81.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3
摘要:
点支式玻璃建筑的柔性支承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支承体系。通过对单根拉索结构的力学分析,提出影响这种结构刚度和承载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初始施加预应力的大小、拉杆(索)的直径、结构的腹高比以及结构的高度等。其结果为研究人员研究柔性支承的受力性能和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支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基础的设计与分析
王元清, 谭成冬, 张勇
2006, 36(2): 82-84.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4
摘要:
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自重轻、拱脚推力大导致基础的偏心距较大,同时支承结构所受弯矩、剪力也较大,给基础和支承结构的设计带来一定的问题。从具体的工程出发,分别介绍了落地拱和下部连接框架结构时基础设计中的偏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下部连接砌体结构时墙体的抗弯、抗剪问题,并对设计方法提出了建议。
配置工字、十字形钢骨的钢骨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
苏毅, 程文瀼
2006, 36(2): 85-87.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5
摘要:
给出了钢骨混凝土柱界限破坏时,最外侧受拉钢筋先屈服的条件;研究了配置工字形钢骨时,绕强轴受弯和绕弱轴受弯的轴压比限值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配置十字形钢骨的轴压比限值计算公式。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经验设计法
谢咸颂, 吕洁, 杨意民
2006, 36(2): 88-89.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6
摘要:
通过对《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中介绍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做出适当变换,提出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经验设计法,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
鉴定·加固·改造
碳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评价
郭春红, 岳清瑞, 杨勇新, 才鹏, 赵颜, 彭福明, 李庆伟
2006, 36(2): 90-93.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7
摘要:
对结构加固用碳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试件形式和方法做了评估,并建立评价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体内外同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及其应用
李延和, 袁爱民, 王景全, 胡成
2006, 36(2): 94-97.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8
摘要:
针对在建筑物加固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共享空间增加楼层这种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体内外同索的预应力体系,将体内的一部分预应力筋延伸至体外加固原结构的梁。首先分析了这种结构通常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该加固思想,介绍了该方法的特点,给出了该方法加固与改造建筑物时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可行,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在加固与改造工程中推广。
钢筋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的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淳庆, 邱洪兴, 黄志诚, 潘建伍, 方志保
2006, 36(2): 98-100. doi: 10.13204/j.gyjz200602029
摘要:
对加固改造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筋植筋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包括不同直径钢筋、不同深度、不同间距对结构锚固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当植筋深度为15d,且植筋孔净距大于80mm时,可以不考虑单筋锚固强度的折减;当植筋孔净距小于80mm时,需要适当考虑单筋锚固强度约11%~17%的折减。可供加固改造中多筋植筋设计时参考使用。
建筑设计漫谈
关注人性,为老年人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邓海波, 郭晓君, 成丽, 王琬
2006, 36(2): 101-102. doi: 10.13204/j.gyjz200602030
摘要:
21世纪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刻不容缓。以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提出了老人居住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