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40卷  第10期

桥梁加固设计与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桥梁加固后时变可靠指标分析
王斌, 王解元, 杨冬军, 徐德新
2010, 40(10): 1-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1
摘要:
在研究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加固后时变可靠指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长江上某桥连续箱梁加固工程为例,应用ANSYS软件建立加固后桥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影响加固后桥梁挠度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基于挠度分析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时变可靠指标进行了计算,对加固后桥梁结构剩余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
某铁路特大桥桥墩加固设计
淳庆, 李今保, 潘建伍
2010, 40(10): 6-1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2
摘要:
某铁路特大桥部分桥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平、竖向和斜向裂缝,通过综合分析,决定对桥墩裂缝进行深层灌胶处理后,再采用置换高强加固型混凝土的方法进行裂缝封闭及对整体结构进行加固。为论证该加固方案的可靠性,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分析了桥墩在未开裂工况、开裂工况、加固后工况下的应力、线刚度及偏心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是安全可靠的,可供同类桥墩裂缝加固设计参考。
体外预应力加固刚构桥及锚固分析
阳令明, 姜海波, 邹锦华, 何爱德
2010, 40(10): 11-14.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3
摘要: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和荷载等级的不断提高,旧桥加固问题愈加突出。为研究大跨度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后的结构性能以及锚固块空间应力分布情况,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分别对主跨160 m连续刚构桥加固后的承载能力和边跨锚固块的空间应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加固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改善结构性能,应用于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是有效可行的;同时指出,锚固区箱梁中的主要拉应力存在于箱梁边缘及转向孔边缘。分析结果可为同类桥梁的加固提供参考。
北绕阳河桥碳纤维加固技术及抗震性能分析
刘海卿, 杨洁, 薛影会, 许艳秋
2010, 40(10): 15-18,81.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4
摘要:
阜新市北绕阳河桥是一座待维修加固的险桥,结合工程实例,提出碳纤维加固方案。为验证加固效果,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作为平台,对加固前后的三肋拱梁进行了静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经CFRP加固后可有效减小梁的挠度变形,提高其承载能力。通过对加固前后桥梁结构地震作用下的主要内力和位移响应对比分析表明,粘贴高强纤维能够有效增强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该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抗震性能。
新增钢横梁法加固广州市番禺区某跨线桥
姜海波, 陈鹏, 何爱德, 余朝阳, 黄飞新, 邹锦华
2010, 40(10): 19-22.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5
摘要:
广州市番禺区某跨线桥箱梁出现较多裂缝。在现场踏勘及分析基础上,认为该桥的抗扭能力不足。分析对比新增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新增混凝土托梁及新增钢横梁3种方案的优缺点,综合考虑施工难易程度、加固效果、外观和造价等因素,最终采用新增钢横梁提高箱梁的抗扭能力。详细介绍该加固方法的构造细节,该桥加固后,外形美观,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加固提供参考与借鉴。
加拿大Boulevard de la Concorde立交桥倒塌事故
杨晓明, 朱红强, 许越
2010, 40(10): 23-25,13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6
摘要:
对2006年9月30日发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北部拉瓦尔地区的Boulevard de la Concorde立交桥的一段混凝土梁整体坠落事故进行介绍。从该桥的检测记录、倒塌的过程、破坏的界面以及损伤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总结出该桥倒塌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我国桥梁的实际状况提出建议以确保其安全使用。
沪宁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大跨度连续梁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盛兴旺, 刘海涛
2010, 40(10): 26-30,4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7
摘要:
施工监控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建设中,以沪宁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75+125+7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监控为例,介绍线形控制和应力监控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适用方法,包括预拱度设置、挂篮变形确定、基于概率分析的变形预测、传感器数据分析、温度影响分析与控制技术等,对混凝土连续梁线形控制的主要环节进行了计算分析。经过施工实践证明:监控效果理想,监控成果表明监控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与施工技术
李献民, 赵泽辉, 梁艳慧
2010, 40(10): 31-36,53.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8
摘要:
河南第一高桥逢石河特大桥是河南省高速公路上最大的连续刚构桥梁,主桥上部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下部为矩形空心薄壁墩,最高墩为107m,直径2.2 m的群桩基础;高墩采用自提式翻板施工方法、箱梁采用悬壁浇筑两T同步施工挂篮方法;成立现场工程质量实施小组,对现场安全、原材料质量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保证;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连续刚构桥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积累了重要的工程经验。
建筑设计漫谈
生态建筑的表皮软化研究
俞天琦, 梅洪元, 费腾
2010, 40(10): 37-4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09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建筑表皮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表皮的特征成为建筑特征的直接反映。生态建筑的表皮普遍呈现出软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生是以科学为依据,经过了理性思考,通过借用植物学理论,隐匿建筑体量,模糊建筑与环境分界;通过借用物理学理论,创造复杂的曲面表皮,柔化建筑与环境的界面;通过借用仿生学理论,模仿生物表皮肌理,缩减人工建筑与环境的差异。用生态完善形态、以形态促进生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创作模式。
德国生态村可持续实践——ZEGG生态村建设
张蔚
2010, 40(10): 41-44,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0
摘要:
ZEGG生态村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典型生态村。通过介绍德国ZEGG生态村的发展和建立在生态核心价值观上的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实践,展示出ZEGG生态村的文化示范和生态革新,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澳大利亚生态住宅
林磊, 林忱
2010, 40(10): 45-48.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1
摘要:
介绍了澳大利亚使用最常见的六种材料纸板、黏土、混凝土、玻璃、钢和木材建造的六栋实验性生态住宅,这六栋住宅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设计和建造可负担的、环境可持续的建筑,是澳大利亚建筑史上一次可贵的尝试。
地铁振动在建筑物中的传播和砂垫层减振研究
申跃奎, 张涛
2010, 40(10): 49-53.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2
摘要:
结合位于上海地铁10号线正上方的某教学楼工程,建立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平面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砂垫层在地铁振动减振方面的效果以及振动在建筑中的传播规律,同时揭示了地铁振动和地震波的差异,指出地铁振动模拟时模型单元的划分应该考虑地铁振动优势频率的影响,得到了砂垫层地铁振动隔振效果不明显的结论。最后给出了工程实际采用的隔振措施及其他可以采用的隔振措施。
预应力平行圆管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地震后承载力试验研究
杨晓华, 周朝阳, 贺学军, 莫令文
2010, 40(10): 54-6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3
摘要:
建造了一个4层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的1/4比例模型,分别进行地震前第3层楼板弹性范围内的荷载试验和地震后第1层楼板极限荷载试验,通过测量楼板挠度、钢筋应力及空心楼板的裂纹发展情况,探求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地震的损伤破坏,楼板的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楼板跨中、平行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和垂直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跨中地震后挠度均大于地震前。空心楼板的整体性较好,强烈地震对楼板的刚度响应较小,楼面承载力试验过程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开裂扩展阶段和破坏阶...
竖向荷载差引起砌体顶部开裂有限元分析
陈大川, 唐利飞, 张成强
2010, 40(10): 61-64.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4
摘要:
墙体顶部斜裂缝问题一直是困扰设计和施工人员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往往将这种斜裂缝的形成归结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从竖向荷载差的角度,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竖向荷载差作用下砌体墙体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的裂缝位置、形态特征与理论分析以及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竖向荷载差理论是正确的,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同时,对带构造措施和不带构造措施的砌体进行对比模拟,探讨防止竖向荷载差裂缝的有效方法。
某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计算研究
王强, 尹润杰, 刘明, 佟咸豪, 张前国, 张毅斌
2010, 40(10): 65-7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5
摘要:
对沈阳某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探讨了设置与不设置后浇膨胀加强带两种情况下地下室底板、顶板和外墙温度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并提出四种方案对施工二阶段的温度应力进行控制。结果表明,设置后浇膨胀加强带后施工一阶段的温度应力有了明显的减小,施工二阶段在方案四下的温度应力减小效果显著。通过合理设置后浇膨胀加强带和温度收缩钢筋,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采用方案四对施工二阶段进行控制及在环境温差、材料、混凝土生产技术和施工等角度做好控制,本超长地下室可不设置伸缩缝。
后张法预应力梁瞬时损失设计与试验研究
张海义, 张杰, 邹道勤, 毛土明
2010, 40(10): 71-7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6
摘要:
从设计的角度将应用塑料波纹管和金属波纹管的后张法预应力框架梁瞬时预应力损失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应用塑料波纹管的后张法预应力框架梁进行现场试验,监测框架梁张拉过程产生的摩擦损失、锚固损失、反拱和应变,回归出孔道偏差系数和孔道摩阻系数,并将摩擦损失和锚固损失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设计中采用的=0.0015和=0.15比较接近实测值。
水平-竖向-扭转荷载下吸力沉箱基础承载特性数值研究
詹云刚
2010, 40(10): 76-81.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7
摘要:
海上风机吸力沉箱基础承受结构自重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竖向、水平、扭转荷载,处于复合加载状态。以位于饱和黏土地基上长径比为0.25~1.0的单桶沉箱基础为对象,ABAQUS为计算工具,研究沉箱基础的承载特性,并考虑沉箱与地基土的摩擦接触作用。首先分析沉箱基础在单一的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及扭转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并给出沉箱基础在这些荷载组合下的破坏包络面,其中倾覆力矩通过施加偏心水平荷载实现。结果表明,沉箱基础的竖向承载力可用改进的经典承载力公式计算,而水平承载力系数在给定的接触条件下随沉箱长径比增加...
地基不均匀沉降时埋地管涵纵向力学模型探讨
申文明, 唐晓武, 边学成, 陈云敏, 宋广
2010, 40(10): 82-8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8
摘要:
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影响埋地管涵纵向力学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Winkler地基模型的缺陷,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考虑地基差异沉降的埋地管涵纵向力学模型,得到了沉陷区埋地管涵的挠曲线表达式,进而对埋地管涵的纵向力学性状要素进行分析,表明管涵结构的挠度、转角、弯矩、剪力均在差异沉降处有突变,且各要素受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范围有限。
真空预压加固软基竖向排水体负压分布模式研究
王星华, 雷鸣
2010, 40(10): 86-9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19
摘要: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将线形、抛物形形、指数曲线形负压分布模式分别应用于京沪高速铁路真空预压试验段竖向排水通道中。运用有限单元法模拟现场地质和施工情况,计算路基固结过程,并将沉降计算结果和坡脚处水平位移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对三种分布模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竖向排水通道负压分布沿通道由上至下按线性分布假定,即从某一个特定值的方法按线性折减到零或某个特定值的方法不十分符合实际,将导致数值分析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建议在淤泥中,竖向排水通道负压分布采用指数曲...
混凝土灌注螺纹桩设计参数的应用研究
徐春华, 张小冬, 徐学燕
2010, 40(10): 91-94.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0
摘要:
采用静载试验及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混凝土灌注螺纹桩桩周土体应力分布情况、螺齿宽度、螺距等桩型参数对螺纹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出对螺纹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以优化桩型设计参数。通过对工程造价的比较,表明螺纹桩与直桩在相同承载力下,造价大大降低。
高强混凝土脆性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
黄煜镔, 钱觉时
2010, 40(10): 95-97,139.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1
摘要:
混凝土脆性影响强度尺寸效应,因此,脆性与强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然而,脆性对不同强度尺寸效应的影响并不相同。通过对高强与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探讨脆性影响抗压强度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脆性不一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却可能由于其实际改变了混凝土所处的约束条件而发生作用。
压力型CFRP筋锚杆的拉拔破坏试验与分析
张鹏, 张胜利, 黄柳芸, 邓朗妮
2010, 40(10): 98-102.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2
摘要:
为把CFRP筋锚杆更好地应用到岩土锚岩中,制作三丝7CFRP筋压车型锚杆,通过场地试验,对锚杆的极限承载力、锚头位移和锚固体应变进行理论分析,并形成一套压力型CFRP筋锚杆的制作和施工工序。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
喻林, 王凤霞, 蒋林华, 李中华
2010, 40(10): 103-105,11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3
摘要:
将加固后的混凝土放置在自然环境、水环境、酸环境、碱环境、碳化环境中14,56 d。通过测量混凝土与碳纤维布之间的正拉强度及观察破坏形式,研究不同侵蚀环境对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外界环境作用14 d后,酸环境对混凝土正拉强度的不利影响最大,其次为碳化环境、碱环境、水环境。环境作用56 d后,同样酸环境对混凝土正拉强度的不利影响最大,其次为碱环境、水环境,而碳化环境使得正拉粘结强度有所提高。环境作用14 d后,只有在酸环境下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的破坏形式为粘结破坏,其他环境下均为...
细晶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刘家慧, 白娟, 刘立新
2010, 40(10): 106-11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4
摘要:
细晶高强钢筋是我国冶金行业研究开发的新型热轧带肋钢筋,其抗拉屈服强度标准值达500MPa以上。通过9根纵筋及箍筋均采用细晶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梁的受剪试验,分析其受力特点、破坏形态以及影响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细晶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与普通低合金热轧带肋钢筋混凝土梁基本相同,其受剪承载力仍可按现行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公式计算,取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v=360 MPa,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为细晶高强钢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B+H在厦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
庄丽娥
2010, 40(10): 136-139. doi: 10.13204/j.gyjz201010030
摘要:
从自然、文化、技术三方面入手,分析1990年代以来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在厦门设计的高崎国际机场3号候机楼、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一系列优秀的地域性建筑作品,如何处理现代建筑与地域特质之间的关系,营造高品质的建筑环境。
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模式初探
张健, 姜阳, 隋倩婧
2010, 40(10): 140-143. doi: 10.13204/j.gyjz201010031
摘要:
通过对工业遗产的适宜性再利用,强化工业遗产的保护并发现提升其潜在价值的空间,推进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以完善社区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优秀案例,提出进行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的实施对策。
现代钢结构
点支式钢化玻璃在循环荷载下的试验研究
卢瑞华, 舒赣平, 叶涛, 李海云
2010, 40(10): 111-116,90.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5
摘要:
为研究四点支承玻璃面板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对11块采用浮头式驳接头连接方式的钢化玻璃面板,进行施加面外均布循环荷载的破坏试验,对整个循环荷载作用下玻璃面板关键点的动静态应力变化进行测量。试验表明,钢化玻璃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应力呈线性关系,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板内应力略有变化,表现为高脆性破坏。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环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李楠, 王来
2010, 40(10): 117-121,143.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6
摘要:
基于方钢管混凝土柱与H型钢梁外环肋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合理选择材料本构关系、破坏准则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该节点模型在循环加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对试件的试验和理论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该节点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层间转角位移延性系数=3.07~3.66,弹性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y=0.004 1~0.004 7、u=0.012 4~0.017 2,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e=0.26~0.35,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抗震性能良好。
非等壁厚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抗弯承载性能研究
卢方伟, 杨卫星, 王迅
2010, 40(10): 122-12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7
摘要:
非等壁厚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梁是一种截面优化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基于相关的理论假设,推导非等壁厚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抗弯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退化分析,论证所提理论公式的正确性。最后对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误差很小,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薄柔钢框架端板连接节点初始刚度的刚度系数计算法
王素芳, 陈以一
2010, 40(10): 126-131.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8
摘要:
以组件法获取的端板连接节点初始刚度计算公式为基础,提出表征连接构造刚性的刚度系数概念,并导出以刚度系数为主要变量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通过对薄柔钢框架中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进行参数计算,拟合出不同节点构造下刚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得出节点初始刚度计算的刚度系数法。通过与试验和有限元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同时给出刚度系数法的简化计算方法,同样具有较好的精度。
工程实录
功能、立面、表皮——上海宝山区景瑞生活广场设计解读
曹颖, 杨金鹏
2010, 40(10): 132-135. doi: 10.13204/j.gyjz201010029
摘要:
从建筑中分离出来的表皮是功能空间和立面形式之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形式逻辑的外在表现。上海宝山景瑞生活广场是一个对外立面重新包装的设计,项目的运作模式促使建筑师把对功能、立面、表皮的理论思考和设计思路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