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49卷  第5期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工业建筑”到“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发展阶段
孟璠磊
2019, 49(5): 1-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1
摘要: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工业考古学视野下的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研究
周坚, 郑力鹏
2019, 49(5): 7-13.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2
摘要:
介绍工业考古学的缘起、发展和研究策略,并借鉴工业考古学建构起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即对贵州三线工业建设历程、三线工业遗产现状、档案收集、实物勘查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贵州三线工业遗产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其特性的价值评价指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保护资料动态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尽资料。最后对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化利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以贵州长征电器集团为实例,用以上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贵州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黄石汉冶萍铁路沿线空间更新策略
于洋, 魏哲, 喻冰洁
2019, 49(5): 14-19.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3
摘要:
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但在工业遗产研究类型范围和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对工业生产设施,尤其是对重要铁路等线性交通运输生产设施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亟待加强。以黄石汉冶萍铁路磁湖南岸段为例,对其遗产总体价值及保护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铁路遗产的保护范围,基于每个铁路区段所处的场地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分段分类提出铁路遗产及其邻近区域的空间更新策略。
基于原真性的顺德糖厂空间演变及展示利用
贾超, 郑力鹏, 王梦寒
2019, 49(5): 20-2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4
摘要:
顺德糖厂是我国甘蔗制糖工业重要的代表企业,是仅存的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糖厂。随着社会变迁、技术革新,顺德糖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扩建改造,现状较为复杂。通过对顺德糖厂空间演变分析及展示利用研究,力求为历史信息复杂、空间结构繁琐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示范作用。
钢铁类工业遗产的活化再利用研究
胡燕
2019, 49(5): 27-31.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5
摘要: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钢铁类工业遗产改造的经验,提出完全保护、部分保留、完全更新模式等几种改造方法;提取典型工业元素,如高炉、煤气储罐、料仓等,探寻具体的活化利用方式;进而为我国钢铁类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提供参考。
工业遗产场地秩序重构策略
胡燕
2019, 49(5): 32-35.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6
摘要:
工业活动停止后,工业遗产所在场地成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重要区域。重构场地秩序是更新利用的研究基础。通过案例分析,从轴线、格网、分层叠加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场地的尺度和构成关系,论述场地秩序重构的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更新改造项目提供借鉴。
韩国抱川艺术谷工业遗产更新的探索
余文婷, 刘家明
2019, 49(5): 36-40.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7
摘要:
现代都市扩张的同时,大量的旧工业设施被淘汰掉,这些工业遗产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因此对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理论研究,考察工业遗产的定义和发展,通过再利用和再开发理论进行后工业景观的改造研究,总结延伸出工业遗产再生的方式和效果。结合韩国抱川艺术谷实际案例,分别从再生类型和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象征性、生态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工业遗产活化与再生的效果以及有效途径,研究城市工业遗产的合理恢复手段及更新方法。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陈雳, 苏晨
2019, 49(5): 41-45.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8
摘要:
近代港口工业遗产既承载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当下活化利用的实际价值。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港是近代兴起的港口工业遗产,其区域面积大,功能复杂,保护和利用的难度很大。当前实施的活化利用规划,重点关注了其区域功能构成和功能层级,对其发展机遇和受限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整体控制与分区深入的活化利用策略,该例也为我国港口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借鉴。
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街巷空间风环境研究
董晓, 刘加平, 霍小平
2019, 49(5): 46-52. doi: 10.13204/j.gyjz201905009
摘要:
通过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调查及街巷风环境实测,发现街巷风速较小、风速分布不均匀、总体风环境较差等现状问题。针对街巷两侧建筑界面形态、街巷宽度及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等要素,剖析了街巷尺度与风环境的作用关系。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分别以人感觉舒适风速的上下两个极限值及平均风速为初始条件,对不同高宽街巷进行风环境模拟。并采用夏季舒适风速比率、冬季舒适风速比率、静风区比率及风速均匀度等多个量化指标从不同角度对街巷内部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了在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延展过程中具有舒适风环境的街巷尺度。
一种建筑夹层通风道的应用探讨
钟新平, 张玲, 刘星福
2019, 49(5): 53-5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0
摘要:
良好的自然通风是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应有的基本功能。城市土地的集约使得高层住宅单元大量采用一梯多户的布局,而中间户往往难以南北通透,自然通风效果不佳。为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一种实用新型专利——"建筑夹层通风道",主要介绍了该专利的基本形式及功能特点,其应用不仅有利于住宅体系规整,而且可以改善建筑的通风状况,使住宅平面设计更加灵活。
装配式框架结构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谷伟, 张馨心, 李忠培, 张延年
2019, 49(5): 57-61.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1
摘要:
针对目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连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难等问题,提出一种构造简单,安装方便的新型节点连接形式。通过对5个足尺寸模型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得到了各试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延性系数等抗震性能参数。结果表明:新型节点试件从加载到破坏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和破坏阶段,破坏区域主要发生在后浇区域与预制节点梁结合处,节点核心区没有明显破坏,符合强节点抗震设计理念;滞回曲线在试件屈服前呈梭形,屈服后产生捏缩现象而趋于S形,试件耗能能力与全现浇式节点大致相同,能量耗能系数随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率提高而变大,延性系数平均值为6. 51,钢筋钩挂连接处工作性能良好。
车辆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动力特性分析及模态参数识别
苏鹏, 陈彦江, 闫维明
2019, 49(5): 62-6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2
摘要:
为研究车辆荷载作用对简支梁桥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对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桥进行能量分析并采用随机子空间法(SSI)和RDT-STD法对简支梁桥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研究。分析不同车速激励下的桥梁能量分布情况,对比不同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频率、阻尼和振型的识别结果。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加,简支梁桥的加速度幅值不断增大,能量向高频段偏移,更容易激发结构的高阶模态;随机子空间法(SSI)和RDT-STD法均能有效识别出简支梁桥的竖向频率,SSI法对于简支梁桥频率和阻尼的识别精度高于RDTSTD法,但两种识别方法对阻尼的识别相对误差较大,且存在一定的离散性。
地裂缝对西安火车站改扩建东配楼结构性能的影响
李慧
2019, 49(5): 67-74.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3
摘要:
西安火车站改扩建中新建东配楼跨越了西安f 3地裂缝。为了对地裂缝进行合理避让,整体结构被分割成三个形状不规则的单体,各单体之间通过大跨度桁架和连廊连接。为了解地裂缝活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大跨桁架的支座选型、结构关键杆件内力和层间位移角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桁架支座采用左端铰接、右端滑动布置时,地裂缝荷载对滑动支座水平位移和竖向反力影响相对较小;地裂缝荷载作用会引起结构局部梁、柱内力发生较大变化,而对桁架杆件影响较小;在30年地裂缝荷载作用下,大区和大三角区的二层纵向层间位移超出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限值,应适当加强该区域结构的纵向刚度。
滑坡模型试验及滑坡演化规律的分析
汤连生, 钟明灯, 赵占仑, 林群钦
2019, 49(5): 75-80.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4
摘要:
为更好地模拟和观察边坡在重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利用一个1 m×1 m×1 m(高×宽×长)的透明边坡模型槽,通过掀开挡土板,触发模型边坡的滑动。采用高速摄像机采集滑坡的破坏过程,并对滑坡产生的滑坡台阶、滑动面、拉张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黏性土坡的滑动并不是一个纯剪切的过程,坡顶处的拉张破坏和坡体内的剪切破坏是同步进行的。边坡在失稳时常常并非沿一个滑动面整体滑动,滑坡体内部可能有多个滑动面,不同滑动面上覆不同的滑块,在滑坡过程中多级分块下滑。
典型生活源污染土性质及演变机理分析
郭玉良, 曹丽文, 冯雪寒, 张帅, 郝江涛
2019, 49(5): 81-87.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5
摘要:
以NaCl、CH_3COOH、Na_2CO_3、Ca-CO_3和NH_4Cl为典型生活源污染质,通过室内试验、荧光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污染土变形和强度特征的演化规律及污染质致污、演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源污染质对黏土体的作用可分为酸性或碱性污染质溶解土体中的矿物成分、离子交换或吸附作用和重金属物质或难溶盐类发生的沉淀胶结作用三种方式; Na_2CO_3为土体提供了一定的碱性环境,导致蒙脱石晶胞结构失稳; NaCl被土中黏粒吸附,增加了扩散层厚度,弱化了土体结构; NH_4Cl在土体中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使双电层结构变薄,强化了土体结构。生活源污染质降解主要可分为有机质降解产生CH_3COOH以及CH_3COOH进一步降解形成CO_3~(2-)两个阶段:第一阶段,CH_3COOH与土颗粒间的碱性胶结物反应弱化土体强度;第二阶段,CO_3~(2-)与土颗粒间游离的Ca~(2+)、Mg~(2+)等反应对土颗粒产生一定的胶结作用,增大土体强度。
基于干湿循环的尾矿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张志军, 安鹏飞, 曹兵, 魏华, 伍玲玲, 窦玫琦, 章求才
2019, 49(5): 88-92.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6
摘要:
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测试经历1~6次干湿循环后的尾矿试样的力学特性。通过对经过不同循环次数后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和静强度的对比分析,探讨干湿循环作用对尾矿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历不同次数干湿循环后尾矿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明显的软化特征,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加载初期应力-应变线性增长程度在循环达3~4次后逐渐稳定,峰值应力所对应的应变量在3~4次循环时达到最大值;孔隙水压力峰值分别集中在经1、2、5次循环的试样,尾矿试样的剪缩趋势在此阶段明显加剧;尾矿的静强度在循环达到3次后逐渐稳定且有略微下降的趋势。干湿循环过程中水的反复作用导致了试样内部颗粒间结构状态的变化,致使尾矿在经历不同时期的干湿循环作用时,表现出力学特征的差异。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加固红层黏土夹层的试验
焦隆新, 曾唯恐, 王沁衍
2019, 49(5): 93-97.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7
摘要:
针对西南地区红层斜坡中结构面易受水流侵扰,形成软弱夹层,致使抗剪强度显著下降,影响斜坡稳定性等问题,提出采用注射巴氏芽孢杆菌液诱导软弱夹层固化,以达到防渗加固的目的。对固化前、后的试样进行变水头渗透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液能有效地诱导夹层物质中产生碳酸钙晶体,使土体渗透性显著下降;固化后试样的抗剪强度增加,且呈现出脆性破坏特征。
基于能量法的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损伤特性研究
王普, 彭刚, 刘苗苗, 孙尚鹏, 程卓群
2019, 49(5): 98-102.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8
摘要:
为研究混凝土损伤特性,对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混凝土试块在不同侧向压力(0,0. 1f_c,0. 3f_c,0. 5f_c)和不同应变速率(10~(-5),10~(-4),10~(-3),10~(-2)s~(-1))下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用改进的Najar能量法确定了新的损伤变量表达式,以此分析侧向应力和应变速率对混凝土损伤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推荐的损伤变量表达式与混凝土实际受载情况相符;混凝土在双轴受压状态下损伤演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损伤不变阶段; 2)损伤加速发展阶段; 3)损伤发展完成阶段。侧应力对混凝土的损伤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侧应力越大,对裂缝发展的阻碍作用越强,混凝土的损伤发展滞后性越明显;应变速率对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侧应力一定时,混凝土的损伤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而滞后。
散裂中子源工程防中子辐射重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杨医博, 麦国文, 郭文瑛, 袁斌, 王恒昌, 李宏亮, 陈健平
2019, 49(5): 103-108. doi: 10.13204/j.gyjz201905019
摘要:
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中需要采用C30防中子辐射重混凝土,重混凝土表观密度不低于3 600 kg/m~3,为了防中子辐射,每方混凝土中氢原子含量不低于12 kg,硼原子不低于0. 7 kg。针对该项目的特殊要求,开展了专项试验研究,通过大量的原材料筛选和配合比试验,最终以硼玻璃粉引入硼原子,高含水铁矿砂引入部分结合水,以铁砂、重晶石砂和重晶石作为重质骨料,优选粗细骨料来源和级配,配制出性能满足需要的防中子辐射重混凝土,并成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不同纤维增强碱矿渣胶凝材料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朱晶, 郑文忠, 谢礼立, 冷云飞
2019, 49(5): 109-114.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0
摘要:
从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不同纤维(植物纤维、聚丙烯纤维、微细钢纤维、较粗钢纤维)增强碱矿渣胶凝材料常温和200,400,600,800℃高温后的力学性能;揭示了新型材料高温劣化规律和失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纤维、聚丙烯纤维和微细钢纤维均能起到改善碱矿渣胶凝材料脆性的目的,可抑制材料收缩,延缓裂缝扩展,达到了一定的增强效果。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纤维和微细钢纤维增强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经历了降低、回升再下降的过程,但聚丙烯纤维增强碱矿渣胶凝材料随温度升高强度下降显著,说明植物纤维和微细钢纤维的耐高温性能明显优于聚丙烯纤维。通过SEM分析发现,200℃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开始熔化,丧失増韧作用; 400℃高温后,微细钢纤维出现一定的氧化脱碳现象,对基体增强作用迅速减弱;而600℃高温后,麦秆仍能起到增强效果。
模拟混凝土孔溶液中钢筋热轧皮的阴极极化还原
王新, 林飞, 路新瀛
2019, 49(5): 115-120.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1
摘要:
采用电化学和表面分析技术对阴极极化条件下模拟混凝土孔溶液中钢筋热轧皮的还原行为进行了研究。用Mott-Schottky曲线分析阴极极化对带轧皮钢筋电荷传输特性的影响,用循环伏安曲线考察带轧皮钢筋在饱和Ca(OH)_2溶液中的电极反应,用SEM和Raman光谱分析阴极极化后热轧皮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饱和Ca(OH)_2溶液中,-1. 1 V/SCE(SCE为饱和甘汞电极)恒电位极化7 d后,带轧皮钢筋的施主浓度提高约一个数量级;钢筋热轧皮中能够发生Fe~(2+)■Fe~(3+)+e氧化还原反应;热轧皮表层的α-Fe_2O_3可还原为Fe_3O_4。
硬质沥青与岩沥青改性沥青高模量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王知乐
2019, 49(5): 121-125.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2
摘要:
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弗拉斯脆点和沥青旋转薄膜加热(RTFOT)试验对比分析了8%掺量的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与30号硬质沥青的路用性能;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基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EME)和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级配的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与硬质沥青高模量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8%掺量的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与30号硬质沥青的高温、低温性能基本相当,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的耐久性更好;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和30号硬质沥青分别制备的EME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相差不大,而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EME的抗水侵害能力和抗疲劳性能更佳;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和30号硬质沥青分别制备的Superpave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相当,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Superpave的抗水侵害能力更强。
综述
纵筋灌浆连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赵晨辉, 曹子美, 陈俊, 许福, 龙士国, 杨才千
2019, 49(5): 126-132.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3
摘要:
灌浆连接以其锚固性能好、拼装方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过介绍灌浆连接技术的几种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以及灌浆连接钢筋的锚固性能、纵筋灌浆连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阐述灌浆连接钢筋锚固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纵筋灌浆连接形式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分析目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灌浆连接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纵筋灌浆连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现代钢结构
某C型冷弯薄壁钢构件冲击后的极限承载力研究
李发超, 张旭, 赵伟欣, 朱珏
2019, 49(5): 133-138.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4
摘要:
采用有限条软件(CUFSM)计算出冷弯薄壁钢构件静态受压时以畸变屈曲为主的C型截面尺寸,用50 kg的落锤对长410 mm的C型冷弯钢构件进行不同速度下的轴向冲击试验,并用WAW-2000型万能试验机对未受轴向冲击和进行过轴向冲击的C型冷弯钢构件进行静态轴压试验,得到试件的载荷-位移曲线。结合有限元软件,对模型引入合适的初始缺陷,进行以上试验的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对比完好试件与受损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得到了试样剩余承载力系数与冲量的线性关系。
设置C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黄圣恩, 陈丽华, 夏登荣, 汪士也
2019, 49(5): 139-145.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5
摘要:
提出一种设置C形连接件的新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为研究此类组合墙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完成了6片高剪跨比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低周反复水平荷载试验。对试件的破坏现象、承载能力、轴压比、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能力、位移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形连接件可以有效地限制两侧钢面板的屈曲;在屈服阶段,试件的屈曲主要出现在端柱底部和墙身底部。试件的最终破坏形态为端柱脚部断裂;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组合墙正截面压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试件破坏时的平均极限位移角为1/52,位移延性系数为2. 49~3. 55。
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机理分析
刘晓, 王伊, 王兵
2019, 49(5): 146-153.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6
摘要:
为了研究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柱(高强CFDST)受压力学性能,选用合理的夹芯混凝土本构关系,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吻合较好。剖析了不同受火时间、空心率、外钢管屈服强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对火灾后高强CFDST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其典型曲线进行机理分析,揭示内外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高强CFDST极限承载力减小;随着外钢管屈服强度由Q345变为Q460,核心混凝土和外钢管承载力占总承载力的比例发生了变化,核心混凝土由60%变为30%,外钢管由25%变为50%;高强外钢管屈服强度的变化对火灾后高强CFDST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
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
赵志通, 刘英达, 余逍
2019, 49(5): 154-158.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7
摘要:
为了克服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和开裂,提高矩形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确保钢管和混凝土更好的工作,使结构自身产生较高的自应力,提高结构整体力学性能,通过对3根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试验,分析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的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变形情况,与普通钢管混凝土进行比较,对此种结构的破坏形态、受力状态、承载能力和延性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其核心混凝土始终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下,使得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弹性工作阶段加长,弹性阶段可达到极限荷载的85%以上,与CECS 28:2012《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相比较,初始自应力的存在,使得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提高的幅度在15%以上。自应力的存在亦使矩形钢管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短柱位移延性系数降低。
大跨度缩口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贺小项, 李帼昌, 杨志坚, 汪晓阳
2019, 49(5): 159-165.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8
摘要:
对10个大跨度缩口型组合板试件进行纵向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了端部锚固条件、组合板截面高度、压型钢板厚度及板底附加受拉钢筋等因素对组合板试件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跨度缩口型无端部锚固组合板在外荷载作用下多发生延性纵向剪切破坏,而端部锚固组合板则发生弯曲破坏或延性纵向剪切破坏;增加组合楼板的厚度、提高压型钢板厚度及板底布置附加受拉钢筋等措施均能提高组合楼板的承载能力,有效改善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界面的相互作用。
钢吊车梁直角式突变支座疲劳性能研究
赵晓青, 幸坤涛, 常好诵, 杨东磊
2019, 49(5): 166-169. doi: 10.13204/j.gyjz201905029
摘要:
钢吊车梁直角式突变支座在工业建筑中应用广泛,然而缺乏该类连接的疲劳强度评估数据。通过回顾直角式突变支座的演化历史,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截面参数对直角式突变支座应力集中区域的影响;通过缩尺模型疲劳试验,得出适用于该类构件疲劳强度评估的S-N曲线,直角式突变支座插入板与封板连接焊缝的疲劳强度相对于200万次的允许应力幅为80. 2 MPa,与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的第Z7类相似。
钢-混凝土拱肋混合接头模型试验研究
苏小梅, 尹少云, 侯华东
2019, 49(5): 170-17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0
摘要:
钢-混凝土拱肋混合接头充分利用了钢和混凝土的受力特点,将钢拱采用混凝土外包,形成箱型截面混合梁结构,通过在弦杆间浇筑混凝土板以形成双叠合梁结构,且两种结构形式在结合处形成钢-混凝土结合拱肋混合接头。通过1∶5大比例结构模型试验,分别研究了钢拱肋合龙工况(工况1)、成桥工况(工况2)、主力组合工况(工况3)、主+附组合工况(工况4)、1. 5倍主力组合工况(工况5)的加载试验,研究钢-混凝土结合拱肋混合接头受力特性、传力机理、变形和承载能力,验证接头设计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是否满足GB 50917—2013《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要求,进而对钢-混凝土结合拱肋混合接头提出构造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工况的试验过程中拱肋主要部分处于弹性状态,钢结构未出现塑性变形及失稳等现象,应力水平满足GB 50917—2013要求,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有限元计算提出的优化措施效果在模型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实桥设计可按优化后方案进行。
复材结构
碳纤维增强复材环向围束加固柱受低速冲击损伤的研究
王步, 张诺亚, 黄小霞, 薛炜铧, 朱慧荣
2019, 49(5): 177-183.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1
摘要: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规设计中可忽略的低速冲击作用下,外贴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片材就可能发生严重损伤,导致加固作用的降低乃至丧失。目前,对这一安全隐患仍缺乏量化认识。针对易受撞击且失效后果严重的CFRP环向围束受压加固柱,建立了可考虑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加固柱-撞锤系统的显式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包括冲击初始动能、CFRP厚度和撞击物形状在内的多种因素对加固柱冲击损伤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研究。
鉴定·加固·改造
基于减隔震技术的某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医疗建筑抗震性能提升
李爱群, 陈敏, 曾德民, 解琳琳, 陈越
2019, 49(5): 184-188.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2
摘要:
以北京某既有混凝土框架医疗建筑为例,开展了基于减震技术和基础隔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设计。分别采用Perform-3D和ETABS对减震和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减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案可较好地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控制主要构件的损伤程度,但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仍超出了3 m/s~2,关键设备在震后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基于隔震技术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案则可显著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下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楼面最大加速度平均值降低至1. 69 m/s~2,可有效避免重要设备的倾倒损坏,保证了该医疗建筑在震后的救灾功能。
一种临时预应力钢管支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马奎, 吕文龙, 黄志涛, 彭发英
2019, 49(5): 189-192.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3
摘要:
提出了一种临时预应力钢管支撑技术,该技术可解决传统钢管支撑存在的受力滞后,布置受空间限制较大等问题;并将这种临时预应力钢管支撑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对比结果及施工顺序,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工程实录
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至简主义空间设计研究
喇海霞, 朱丽, 高力强, 赵冬梅, 刘震, 翟美珠
2019, 49(5): 193-196.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4
摘要: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至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务实。结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从空间设计的模块化、多样化、互补化、人性化、生态化等设计角度,深度挖掘图书馆建筑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提出高校图书馆至简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为例,从建筑的庭院空间、立面空间、功能空间等不同方面,诠释高校图书馆走向至简、朴素、低碳的设计趋势。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紫禁城古建筑防雷的传统方法
周乾
2019, 49(5): 197-200. doi: 10.13204/j.gyjz201905035
摘要:
紫禁城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防雷。在历史上,紫禁城部分古建筑遭受雷击,其主要原因与紫禁城的地理环境、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紫禁城古建筑传统的防雷方法有其"迷信"的一面,如采用雷公柱、屋顶的铁链、宝匣等做法;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于营建材料以木材、砖石等绝缘材料为主。建国后,故宫博物院对大量古建筑安装了避雷针、避雷带,有力地保护了它们免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