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刘林, 白国良, 李晓文, 李红星, 赵春莲
2009, 39(5): 1-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1
摘要:
RC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以框架的侧移曲线为基础,将多自由度体系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等效线性化的前提下,用弹塑性位移反应谱求出结构等效周期,得到层间剪力,进行结构构件刚度和承载力设计。同时将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转化为梁、柱构件的目标侧移角,以确定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保证结构预期的变形能力。该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结构在不同强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
考虑主次结构协同工作的框架结构抗震计算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蒋利学, 郑乔文
2009, 39(5): 6-10.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2
摘要:
在总结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考虑主次结构协同工作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计算分析实用方法,重点分析如何在计算中考虑现浇梁板以及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的协同工作性能。以一幢现浇框架结构近代建筑为例,分析考虑主次结构协同工作对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的影响。实例分析表明:考虑现浇梁板及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的协同工作性能后,充分挖掘了既有结构的刚度与强度潜力,计算的结构刚度明显增大,位移反应明显减小,抗震承载力明显提高,得到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评估结论更加合理并符合实际。
层间隔震结构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张颖, 周福霖, 谭平
2009, 39(5): 11-1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3
摘要:
采用非平稳的Kanai-Tajimi随机地震模型来描述实际的地面运动,利用Bouc-Wen光滑型滞变恢复力模型模拟隔震层和实际结构的本构特性,通过随机等效线性化方法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双质点简化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层间隔震结构主要以改变结构的自振特性和通过隔震层的耗能来达到减震的目的,随着质量比的变化,减震机理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高层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晏小欢, 阎奇武
2009, 39(5): 16-21.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4
摘要:
地震荷载极大的破坏性,使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剪力墙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在抗震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既起着保证侧向刚度的作用,又起着提供基本抗震能力和参与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总结介绍了目前剪力墙抗震研究,包括结构理论分析,设计理论研究,现行采用的设计标准,新型构造形式,抗震试验方法进展等,供有关研究工作者参考。
混合结构中常用剪力墙形式抗震性能研究
楚留声, 赵更歧, 蔡海勇
2009, 39(5): 22-28.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5
摘要:
采用有限元程序ADINA,考虑了核心筒墙体高宽比、混凝土等级、轴压比、配筋率和边缘约束指标以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边缘构件含钢率等因素的影响,对混合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核心筒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混合结构中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提出了建议。
内嵌聚苯板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薛素铎, 李莉, 曹万林
2009, 39(5): 29-32,46.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6
摘要:
内嵌聚苯板复合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承重多功能墙板,对3个内嵌聚苯板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延性、滞回特性及破坏特征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斜向钢筋支撑配筋率不同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构件中,带有斜向支撑钢框架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比普通钢框架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明显提高,而且随着配筋率的提高,高强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承载力、后期刚度、延性等也随之明显提高。
重力荷载对板柱连接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
刘文珽, 姚谦峰
2009, 39(5): 33-38.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7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规范对板柱连接侧向变形性能的相关规定,并对其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重力荷载对板柱连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试验成果,提出了基于我国规范的板柱连接重力剪力比限值条件,通过工程算例和结构弹性分析,指出重力荷载对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分析设计中,不仅需要考察板柱连接的承载力,同时还应通过限制重力剪力比来控制其极限变形。
考虑竖向地震效应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
尹犟, 易伟建
2009, 39(5): 39-46.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8
摘要:
传统的Pushover方法未考虑竖向地震效应对结构水平位移需求的影响,当地面运动中竖向分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时,该方法很难对结构最大位移需求作出精确估计。通过对其进行改进,提出首先对结构按一定方式施加竖向地震引起的惯性力,随后进行结构水平向的多模态推覆分析,并按SRSS方法计算其最大位移需求。最后采用一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十分接近,具有较高的精度。
基于侧向力加载方式的Pushover分析方法
孙勇, 张志强, 程文瀼, 李爱群
2009, 39(5): 47-52,5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09
摘要: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的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针对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热点问题侧向力加载模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混凝土框架高层结构(分别为平面不规则和规则的结构)进行了基于侧向力加载模式的推覆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侧向力加载模式下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关系曲线和层间位移角关系曲线,认为基于均匀分布模式和倒三角分布模式的推覆分析对实际工程的弹塑性分析具有指导意义,自适应分布模...
低锈蚀率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吴瑾, 黄杰
2009, 39(5): 65-67.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3
摘要:
对5根低锈蚀率钢筋混凝土梁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钢筋锈蚀率和应力比对循环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梁跨中挠度、裂缝宽度和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低锈蚀率钢筋混凝土梁的跨中挠度比未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小;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随应力比增大而减小;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寿命随应力比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和评估提供参考。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梁板技术研讨
黄显彬, 恩文海
2009, 39(5): 68-70.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4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跨径大,承受的荷载大,预应力混凝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中。先张法与后张法相比,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进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梁板的一个长线台的钢绞线伸长量计算、钢绞线张拉、混凝土浇筑等关键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建筑规划、设计及建筑艺术
国际式工业建筑空间风格的构成
张琦
2009, 39(5): 53-5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0
摘要:
国际式工业建筑空间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际式建筑风格的延续和极至的发展阶段。通过回顾国际式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剖析国际式风格形成、发展的过程,诠释国际式工业建筑空间风格构成的主要因素,探讨国际式风格对当今我国工业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
沿海地区大空间公共建筑外部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表达
郑锐鲤, 蔡军
2009, 39(5): 56-60,67.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1
摘要:
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可借鉴的大空间公共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其外部造型设计中表达传统文化的手法,以期对丰富现代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实践有所帮助。同时,通过对国外表达传统文化(或地域特色)大空间公共建筑实例的分析,提出其他可能的表达途径,作为对现有设计手法的增添和补充。
商业古街的再生之路——中山舰旅配套项目金口后山街改造设计及更新策略研究
叶云, 袁心平, 李一霏
2009, 39(5): 61-64,80.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2
摘要:
通过中山舰旅配套项目金口后山街改造设计案例,探讨商业古街的再生之路。结合鄂东南具有相似特征的古镇街巷形态及特色,制定了尊重乡土、尊重地方之人、尊重地方之神和尊重社会和谐发展等原则,总结出参与式的改建方式。
地基与基础
降水沉降对竖向受荷单桩的影响研究
程泽海, 王凌寒
2009, 39(5): 71-74.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5
摘要:
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地下水位下降对摩擦桩和端承桩的受力性状,揭示出桩侧负摩阻力的发展规律,并对下拉荷载产生的原因给予分析,提出设计中应预先考虑水位变化影响的重要性,由降水引起的桩顶附加沉降和下拉荷载应进行详细计算。
带桩帽桩网加固路堤的模型试验及分析比较
强小俊, 万长虹, 江辉煌
2009, 39(5): 75-80.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6
摘要:
采用三维模型试验,考虑路堤高度、桩帽宽度、桩净间距、工后固结沉降、桩间土压缩模量、水平加筋体等影响因素,对桩网结构加固路堤的沉降变形和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且将试验的部分结果与理论解析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对于三维空间土拱,BS8006法、改进的太沙基法、Hewlett和Randolph法所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并且随着桩帽尺寸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越来越好。而改进的Guido法和Carlsson法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异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桩网结构加固路...
层状岩体压缩强度尺寸效应的数值分析
周莲君, 彭振斌, 何忠明, 彭文祥
2009, 39(5): 81-83,10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7
摘要:
采用FLAC3D建立层状岩体计算模型,分析相同长径比和不同长径比情况下层状岩体的尺寸效应机理,发现:1)对于相同长径比情况下,增加岩样直径或者高度均会导致层状岩体的压缩强度呈现非线性下降;2)不同倾角情况下,随着长径比H/D的增大,层状岩体的压缩强度表现出较为不一致的规律,岩体的强度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长径比这个变量,而是受到试样高和直径之间某个函数的影响。
建筑材料
基于耐久性等级评定桥梁加固前与加固后的剩余使用寿命探讨
肖巍兵, 徐德新, 陈跃庆, 程晓燕
2009, 39(5): 84-88.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8
摘要:
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应用模糊系统理论建立了一种桥梁结构耐久性评定的模糊综合评定法。该方法在桥梁结构耐久性多层次综合评定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级评价因素对各耐久性等级的隶属函数,考虑评价因素对目标评定值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原则,得出待评定桥梁结构的耐久性等级,以此推断出该桥梁加固前与加固后的耐久性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膨胀剂在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中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李飞, 覃维祖
2009, 39(5): 89-91,9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19
摘要:
采用温度应力试验机(TSTM)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膨胀剂在普通水泥混凝土与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中的作用效果,包括自由条件下的膨胀率及完全约束条件下的压应力发展。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粉煤灰与膨胀剂复合使用,发挥出超叠效应。
循环加卸载下塑性混凝土强度及变形特性
王四巍, 高丹盈, 刘汉东
2009, 39(5): 92-9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0
摘要:
通过塑性混凝土在单调和循环加卸载下的试验,对不同加卸载作用下塑性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循环加载后塑性混凝土的强度与单调直接加载相比有所降低,变化幅度均在10%以内;当循环加卸载最大荷载为单轴强度的60%时,塑性混凝土峰值应力大于其余循环水平下的峰值应力。塑性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总是滞后于加载曲线,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形成了封闭的塑性滞回环。滞回环面积的大小与循环加载最大荷载密切相关,与循环加卸载的次数无关,随着循环加卸载最大荷载的增大,...
酸腐蚀下混凝土性能的变化
丁铸, 邢锋, 殷慧
2009, 39(5): 96-100.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1
摘要:
根据酸雨的特点配制了5种具有不同pH值、不同硫酸根离子浓度的酸性溶液,研究了混凝土在干湿循环、酸性溶液侵蚀30d到150d强度的变化、表层混凝土的吸水性以及其孔结构的变化。经过含有硫酸盐溶液的侵蚀后,混凝土强度的变化经过一个先降后升、然后再降低的过程;而经过不含硫酸盐溶液的侵蚀后,混凝土的强度持续下降。受不含硫酸根离子的酸性溶液侵蚀后,表层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变化较大,孔隙率增加、孔径增大。硫酸盐侵蚀产物的形成过程与混凝土的宏观性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综合述评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抗震研究综述
贺飒飒, 余志武
2009, 39(5): 101-105.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2
摘要:
综述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情况,以及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理论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指出巨型框架结构体系抗震研究的方向。
钢结构
集成房屋的抗火性能及不同板材对其抗火性能的影响
王洪欣, 查晓雄, 宋瑞强
2009, 39(5): 106-109,127.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3
摘要:
集成房屋作为可拆装的临时性建筑,在我国其防火设计还停留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缺乏精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以雅致公司提供的集成房屋为依据,用有限元理论分析了4种荷载组合情况下,集成房屋在火荷载情况下的承载力与变形,得到集成房屋的使用耐火极限和破坏情况,提出了改进办法和设计建议。在四川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的岩棉夹芯板耐火试验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理论分析了岩棉彩钢夹芯板耐火性能,并研究了不同耐火性能板材的岩棉夹芯板和EPS夹芯板的框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整体耐火性能。
高强冷弯型钢骨架墙体立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郭鹏, 王彦敏, 何保康
2009, 39(5): 110-114.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4
摘要:
对12根550MPa高强冷弯型钢骨架墙体立柱进行了足尺轴压试验研究,其中包括6根单面带肋钢板墙体立柱和6根双面板(带肋钢板+石膏板)墙体立柱,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墙体立柱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有限元分析模型充分得到试验验证的情况下,对影响墙体立柱轴压承载力的钢墙面板、墙体柔性拉条、连接螺钉间距等因素进行参数分析,分析结果可供设计参考。
铸钢支座节点的试验研究
赵才其, 马军, 马洪涛
2009, 39(5): 115-117.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5
摘要:
铸钢节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在目前暂无国家统一设计规范的情况下,对受力复杂的铸钢节点辅以足尺或模型试验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对部分重要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弹塑性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证明工程设计所用的分析理论基本符合铸钢节点的实际工作状况,节点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对预压固结地基强度指标取值的讨论
罗嗣海, 沈家喜
2009, 39(5): 118-119,132.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6
摘要: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2.4中规定: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定。从理论上说,应用固结不排水剪测定的强度指标计算的抗剪强度并不总是高于用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的计算结果,因此,也可能导致某些情况下,用前者测定的强度指标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小于用后一种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在采用规范中提供的地基承载力系数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设计方法,选取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影响因素的典型组合,对不同组合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强度指标的地基承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指出...
焊接短筋连接的加固组合梁试验研究
吴太伟, 钟超英, 于素建, 温山, 赵晓勇
2009, 39(5): 120-123.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7
摘要:
参照成熟的加大截面加固施工工艺,连接件选用焊接短筋,制作了2根下托槽钢加固组合梁,1根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对比梁进行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试验采用实验室室内模型短期静载试验,主要观测了采用焊接短筋连接的下托型钢加固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抗弯刚度、裂缝情况、跨中截面荷载-应变分布情况等。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下托型钢与原钢筋混凝土梁协同工作的性能良好;焊接短筋连接的下托型钢加固组合梁极限承载力和抗弯刚度大幅提高,裂缝开展也得到有效控制。
CFRP加固砖墙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杨曌, 戴绍斌
2009, 39(5): 124-127.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8
摘要:
对CFRP加固开洞墙体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加固前后所得的各项试验数据,分析了CFRP加固对该类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加固效果。研究表明:CFRP用于低强度墙体的抗震加固是有效的。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防火保护措施的试验研究
徐明, 陈忠范, 姜岩宁
2009, 39(5): 128-132. doi: 10.13204/j.gyjz200905029
摘要:
通过对10块分别采用厚型防火涂料、薄型防火涂料及普通水泥砂浆进行防火保护的混凝土板火灾试验,得出采用不同涂层厚度的3种防火保护措施后在标准火灾试验下混凝土板的温度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采用薄型防火涂料及普通水泥砂浆进行防火保护的作用不大,可以采用厚型防火涂料进行保护,同时得出了厚型防火涂料厚度的计算公式。
建筑设计漫谈
感悟新建筑——浅析墨菲/扬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哲学与设计实践
李超, 曾坚
2009, 39(5): 133-136. doi: 10.13204/j.gyjz200905030
摘要: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墨菲/扬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实践体现了建筑学与工程学的跨学科合作。他们关注城市环境,采用先进和赋有创意的设计,以最少的技术设备和能源投入获得了最大的使用舒适度,成功地实现了生态、节能的设计目的,形成了通透、明晰的建筑风格。介绍墨菲/扬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方法,并以他们近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