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48卷  第9期

箱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研究
箱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兰涛, 郭昌灵, 门进杰, 贺青青, 赵钿, 王凌云
2018, 48(9): 1-8.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1
摘要:
箱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一种带竖肋围壁承力的新型钢结构建筑,其参照大型船舶的上层建筑结构形式,并采用模块化的建造思路实施。为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了一个1/10缩尺的11层箱板装配式住宅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8度多遇、8度设防、8度罕遇和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此种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和破坏特征,并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箱板式钢结构住宅模型振动台试验设计
门进杰, 贺青青, 兰涛, 郭昌灵, 姜子钦
2018, 48(9): 9-14.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2
摘要:
箱板式钢结构是一种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为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对箱板式钢结构住宅进行了1/10的模型振动台试验。详细介绍了该箱板式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的特点、振动台试验模型材料的选取、运用一致相似率确定动力相似关系以及试验方案的设计。模型配重设计分别采用人工质量模型、忽略重力质量模型、欠人工质量模型三种计算方法。计算表明,采用欠人工质量模型是可行的。另外,针对钢板较薄、模型施工困难的特点,采用了结构胶粘结的方法。
角部加强的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兰涛, 宋昭, 门进杰, 赵廷涛, 赵钿, 王凌云
2018, 48(9): 15-21.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3
摘要:
箱板式钢结构是一种可快速装配的新型结构体系,其设计理念来源于船舶上部建筑结构。在前期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2个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滞回性能等,重点分析了有无角部加强构造措施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的破坏始于试件角部屈曲,其最终破坏时模块单元的角部撕裂、墙板屈曲,模块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良好的耗能能力;模块结构中的角部加强构造措施起到了类似传统钢板剪力墙中框架柱的作用,使钢板墙拉力带发育更充分,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钢板墙利用了屈曲后强度;角部加强构造措施提高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改善了试件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角部加强构造措施对箱板式钢结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性能提升措施。
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的抗震性能模拟和抗侧力计算模型研究
兰涛, 何浩, 门进杰, 宋昭, 任如月, 赵钿, 王凌云
2018, 48(9): 22-27.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4
摘要:
为深入研究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的抗震性能,基于前期试验研究结果,分别对设置和不设置角部加强构造肋的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对比分析了模块单元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承载力等,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以模块单元的轴压比为主要研究参数,设计了4组64个有限元模型试件,探讨了轴压比对模块单元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墙板高厚比、角部加强构造肋的柔度系数一定的前提下,轴压比对模型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无角部加强构造肋模块单元的抗侧力计算模型,为其抗侧力计算式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组合钢板墙有限元分析和抗剪承载力计算式
兰涛, 郭琳颖, 门进杰, 赵廷涛, 秦广冲
2018, 48(9): 28-35.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5
摘要:
为了建立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组合钢板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式,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16个模型试件,对影响组合钢板墙抗剪承载力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探讨了钢板墙的高厚比、肋板刚度比等对组合钢板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和刚度退化等。结果表明:墙板的高厚比越大,钢板越容易产生面外屈曲形成拉力带,滞回曲线捏缩越明显,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越低。高厚比越小,组合钢板墙的抗侧刚度越大,但在受力后期,刚度退化速度较快。肋板刚度比对初始弹性刚度和滞回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组合钢板墙的合理破坏模式,并通过参数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了组合钢板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式。算例分析表明:所提计算式可用于计算组合钢板墙的抗剪承载力。
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组合钢板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门进杰, 张谦, 兰涛, 赵廷涛, 宋昭
2018, 48(9): 36-4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6
摘要:
带混凝土约束面板的组合钢板墙具有合理的破坏模式和良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箱板式钢结构住宅的底部加强区。在前期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2个1/3比例的组合钢板墙试件,并进行了低周反复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性能等,重点分析了螺栓间距、加劲肋的布置方式等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劲肋的设置会明显改变钢板墙的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即未设置L型加劲肋的组合钢板墙,破坏时只在T型加劲肋两侧形成明显的交叉拉力带,且试件的承载力较低,滞回曲线捏缩严重,耗能能力相对较差;增大螺栓间距的组合钢板墙,破坏时只在中部两排螺栓间形成明显的交叉拉力带,且试件的承载力下降,延性也降低,耗能能力相对较差。提出了箱板式钢结构底部加强区墙体设计的建议。
带洞口的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门进杰, 贺鹏杰, 兰涛, 宋昭, 赵廷涛
2018, 48(9): 43-49.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7
摘要:
前期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在箱板结构的墙体上需要开设门洞或窗洞。为此分别选取了典型门窗洞口的尺寸,设计制作了2个带洞口的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滞回性能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开洞面积和洞口位置对空间模块单元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洞口的存在改变了试件的破坏模式,试件破坏始于洞口角部撕裂,最终破坏时试件四角撕裂或压屈;洞口位置对试件破坏模式也有影响,即开有窗洞的试件三层屈曲比较均匀,而开有门洞的试件拉力带主要发生在上层和下层。与无洞口试件相比,洞口的存在会降低试件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在后续加载过程中,有洞口试件的延性性能也有所提高;洞口面积越大,其承载力越低,而延性越好,耗能系数越大;最后提出了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结构的设计建议。
箱板式钢结构开洞模块单元的有限元参数分析和抗侧承载力研究
门进杰, 任如月, 兰涛, 宋昭, 赵廷涛
2018, 48(9): 50-55.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8
摘要:
基于前期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结果,进一步探讨影响箱板式钢结构开洞模块单元承载力的关键参数。设计了16组64个有限元模型试件,重点分析了墙板高厚比、角部加强构造肋的柔度系数对模块单元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模型的轴压比相比,角部加强构造柔度系数和墙板高厚比均是影响模块单元受剪承载力的重要参数,且高厚比的影响尤为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柔度系数的设计建议值,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考虑高厚比影响的开洞模块单元抗侧承载力计算式。算例分析表明,所提计算式可用于计算箱板式钢结构开洞模块单元的抗侧承载力,且精度较好。
带肋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兰涛, 赵廷涛, 门进杰, 宋昭, 赵钿, 王凌云
2018, 48(9): 56-6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09
摘要:
提出一种带加劲肋和混凝土约束面板的组合钢板墙,主要应用于箱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底部加强区。设计制作了2个1/3比例的钢板墙试件,1个为带竖向加劲的钢板墙,1个为带竖向加劲和混凝土约束面板的组合钢板墙,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性能等,重点分析了混凝土约束面板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带竖向加劲钢板墙试件的破坏始于钢板和加劲肋的屈曲,组合钢板墙试件的破坏始于钢板的屈曲和混凝土板产生裂纹;最终破坏时,带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墙上形成稀疏的大尺寸交叉拉力带,而组合钢板墙则是在加劲肋与螺栓围成的小区格内形成"棱台"状交叉拉力带;相比于只带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墙,组合钢板墙承载力更高,延性更好,滞回曲线相对饱满,耗能能力更强,抗侧刚度和承载力退化更缓慢。
带肋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墙体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兰涛, 廖钒志, 门进杰, 赵廷涛, 秦广冲, 姜子钦
2018, 48(9): 63-69.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0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带肋箱板式钢结构住宅底部加强区墙体的抗震性能,基于前期试验研究结果,对底部加强区组合钢板墙进行有限元建模。设计了32个有限元模型试件,对影响组合钢板墙混凝土面板约束效果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螺栓纵、横向间距,轴压比对组合钢板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模型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各特征阶段的荷载、位移值。结果表明:厚钢板墙承载力高、后期降低明显,最终发生屈服破坏,而薄钢板墙承载力较低,但后期承载力较稳定,最终发生屈曲破坏;螺栓纵向间距越大,滞回曲线越早出现捏缩、耗能能力减弱;轴压比对墙体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影响不大。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组合钢板墙螺栓间距和轴压比的设计建议值。
绍兴山水城市格局历史演变和传承研究
朱斯斯, 钱云
2018, 48(9): 70-75.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1
摘要:
绍兴有着2 500年的建城史,历经几个朝代的扩展和演变,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的独特的山水空间体系,有着从地理宏观尺度到庭院园林微观尺度的空间连续性,从勾践小城到如今绍兴古城的时间连续性。现代城市的发展,较大程度改变了绍兴传统的城市空间和山水面貌。但总体来说,并没有跳出"山水城市"的范畴。尤其是2000年以后对山水格局的重塑和古城保护的措施,拉大了整个城市的格局,重构了城市水网骨架,传承了山水空间,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使绍兴成为一个现代山水城市的佳例。
基于绿道理论的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探索
叶安琪, 柳肃
2018, 48(9): 76-8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2
摘要: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城区具有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以澳门历史城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其公共空间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绿道理论就此提出4项优化策略:增补地块,扩充历史城区;组团更新,实现小地大用;多层植绿,提高绿化覆盖率;虚实合一,完善配套设施。
北京地区共享经济下联合办公与存量厂房改造分析
张天洁, 程秉钤, 夏成艳
2018, 48(9): 83-88.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3
摘要:
联合办公是共享经济的一种产品,其中有一定比例将城市里的存量厂房改造为办公空间,为创业人员提供了低成本的办公场所和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厂房改造的联合办公,往往因为其独特的空间体验和文化内涵获得用户认可。就北京而言,基于厂房改造的联合办公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造后功能较单一、对周边社区干扰较大等。对此,提出混合土地利用、增进社区有效参与、建立系统开放的存量信息平台等建议。
全装配式混凝土楼盖发卡-盖板混合式板缝节点拉剪复合受力性能研究
赵婉, 庞瑞, 李倩倩
2018, 48(9): 89-9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4
摘要:
为研究全装配式混凝土楼盖发卡-盖板混合式(HP-CPC)板缝连接节点拉剪复合受力性能,对HP-CPC板缝节点在纯剪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试验和拉剪复合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对HPCPC板缝节点在不同剪拉比下的承载力、破坏形式和耦合作用机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拉剪复合荷载作用下,拉力对HP-CPC板缝节点的抗剪能力具有削弱作用,且拉剪比越大,拉力对节点抗剪承载力削弱越明显;建立了HP-CPC板缝节点拉-剪相关方程,板缝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试验值、理论值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非平稳地震激励下巨子型有控结构阻尼器的优化布置研究
吴昊, 解敏, 马凯, 王砚
2018, 48(9): 93-98.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5
摘要:
对巨子型有控结构(MSCSS)的阻尼器布置位置进行参数编码,并以结构顶层位移、加速度均方响应作为优化目标,结合虚拟激励法探讨强度-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功率谱激励下,遗传算法对阻尼器布置位置的优化效果。通过对MSCSS的非平稳地震时程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可以看出:相比较结构在无控状态下的工况和传统上将阻尼器布置在主子结构顶层的工况,经优化后的阻尼器布置方案能够大幅降低MSCSS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工程实际中,可根据对控制性能的不同需求来调整优化目标的权值系数,得到满意的优化结果。
梯段板构造及梯柱形式对框架结构及楼梯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
汪平, 梁兴文, 常亚峰, 辛力
2018, 48(9): 99-104.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6
摘要:
为考察梯段板不同构造及不同梯柱形式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SAP 2000软件建立7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及静力推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梯柱形式对主体结构刚度及内力分布影响较大,对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应考虑这种影响;对于整浇楼梯,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时,应尽量采用4梯柱支承形式,将楼梯构件与框架柱分离,减小楼梯构件与整体结构的相互影响;若采用3梯柱支承形式,可在梯段板下端设置滑动支座或隔震防倒塌支座,减小梯段板的斜撑效应,使楼梯构件不坏或晚于整体结构破坏,保证楼梯间的安全岛功能。
刚性基础下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
杨涛, 戴基彤, 王恒栋
2018, 48(9): 105-110.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7
摘要:
采用等竖向应变假设,推导出瞬时荷载下芯桩打穿软土的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固结控制方程。基于双层地基固结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固结解析解,包括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通过与有限元固结度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利用建立的固结度解析解进行参数分析,研究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结果表明:T形劲性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截面含芯率和芯桩压缩模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水泥搅拌桩壳长度的增大而小幅增大,水泥搅拌桩壳置换率和压缩模量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很小。
横向荷载下椅式桩板墙模型试验研究
白皓, 杨智翔, 梁栋, 苏谦
2018, 48(9): 111-116.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8
摘要:
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对土质斜坡椅式桩板墙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布、结构-岩土体相互作用及结构破坏规律等进行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椅式桩的空间结构特性可有效控制结构变形,悬臂段水平位移仅占总水平位移的30%~40%;桩基前、后岩土体弹塑性的变化造成其岩土压力不断调整变化,主、副桩协同工作性能良好;空间结构的反弯点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内力,结构开裂破坏主要发生在桩梁交接处和与岩土层交界面的主桩处,并且在局部屈服破坏后结构仍能保持部分支挡功能;该结构适用于土质斜坡路基支挡。
基于夯击能和夯沉量的强夯参数优化分析
水伟厚, 胡瑞庚, 时伟, 董炳寅
2018, 48(9): 117-12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19
摘要:
对回填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采用强夯法处理。首先,通过建立强夯能级与击实试验击数及最优含水量的关系,进行不同击实功下的击实试验,从夯击能的角度对强夯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其次,采用理论推导、曲线拟合的方法建立夯沉量与击实度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在不同夯沉量时钻孔取样、测定试件的击实度,以验证夯沉量与击实度的关系式,进而提出以夯沉量检测击实度的方法,对强夯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击实试验击数对最优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击实试验的击数宜按现场单位体积夯击能与击实试验单位体积击实能基本相等的原则确定。利用夯后沉降量与夯后土体击实系数的关系式,通过夯沉量控制土层击实度,其值与现场实测击实度相差3.25%,误差较小,说明利用拟合关系式由夯沉量估算击实度是可行的。浅层平板荷载试验和瑞利波试验结果表明:夯后地基承载力、有效加固深度均满足设计要求,说明优化后的强夯参数科学、合理。
拉力型锚杆锚固性能与界面力学传递试验分析
李慈航, 吴红刚, 王宝成
2018, 48(9): 123-127.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0
摘要:
锚杆锚固段界面剪应力的传递规律是锚杆设计和锚固性能评价的重点。通过采用不同锚固参数进行拉力型锚杆的拉拔试验,分析在不同类型围岩中各界面及围岩中距锚固体表面2 cm处的应变片的实测值,得到了锚固系统在不同围岩条件下沿锚杆轴向和径向的应力传递规律和第二界面剪应力传递规律。结果表明:1)锚固系统各界面的剪应力衰减过程沿杆体和径向两个正交方向衰减,分布不均匀;合理选择锚固段长度可以提高锚固系统的承载能力;2)围岩强度降低后,第一界面剪应力沿锚杆轴向的分布相对更加均匀,同时也使锚杆的作用范围增大。
输电杆塔掏挖基础抗拔设计极限状态分析
丁士君
2018, 48(9): 128-13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1
摘要:
基于不同地基、尺寸条件下掏挖基础单向上拔或上拔与水平荷载联合作用下荷载试验结果,分析了掏挖基础抗拔极限状态时极限荷载和位移值、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地表裂纹分布特征、典型承载失效模式,结合影响上部杆塔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发挥的基础位移限值,研究了上拔状况下掏挖基础承载特性及最不利极限状态。研究表明:掏挖基础上拔荷载与位移关系呈陡降型脆性破坏,承载失效主要是由于地基土体整体剪切破坏所致,地基开裂破坏时并未影响掏挖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即掏挖基础上拔状况下最先超越地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因此,上拔状况下输电杆塔掏挖基础埋深、基底直径等参数按地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基础作用力按相应状态荷载组合计算确定,主要采用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
膨胀土边坡渗流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湛文涛, 肖杰, 陈冠一, 常锦
2018, 48(9): 133-139.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2
摘要:
采用有限元软件(Seep/W和Slope/W)开展一系列瞬态渗流和极限平衡分析,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与历时对膨胀土边坡渗流场的影响,分析降雨强度及历时、不同坡比和坡高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浅层破坏的原因。结果表明:必须考虑风化裂隙导致浅表层土体渗透系数增大对膨胀土边坡渗流场的影响;降雨强度及历时对边坡土体孔隙水压力分布影响显著,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历时越长,影响深度越深、范围越大,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大;相同历时条件下,持续降雨强度越小,影响深度越浅、范围越小,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小;安全系数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其下降速率越快,达到破坏所需的时间越短;边坡浅层达到饱和时,坡高及设置平台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不大,均发生浅层破坏;安全系数随坡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对某些膨胀土边坡而言,采用放缓坡率的做法并不可取。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动态
关于砌体结构鉴定和加固技术标准的分析
谢莉, 陈大川
2018, 48(9): 140-145.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3
摘要:
为了提高《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的编制质量,介绍了中欧双方的建筑规范体系,并从基于性能的抗震鉴定目标、认知水平、量化分析方法以及加固改造等角度对中欧标准做出阐释和对比。通过分析现行GB 50702—2011《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以及中欧双方标准的异同点,对《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砌体结构章节的编制提出建议。
现代钢结构
基于数据库的钢管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
黄靓, 林明明, 言斌, 王启明, 高畅
2018, 48(9): 146-151.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4
摘要:
收集了国内外有关圆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试验的数据,建立了一个共计637个试件的数据库,以混凝土强度、钢管屈服强度、钢管径厚比、构件长细比和套箍系数为参数,利用数据库对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的计算式进行了偏差分析。结果表明:GB 50936—2014关于圆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偏差受混凝土强度、钢管屈服强度、径厚比和套箍系数的影响均较小,但受长径比的影响较大。通过数据库数据的拟合,对考虑长细比的承载力折减系数的计算式进行调整,提出对材料参数限值的建议。调整和修改后,能保证GB 50936—2014推荐方法计算结果的计算偏差较小。
外包钢节点用于混凝土框架-轻钢增层复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分析
潘秀珍, 刘婉莹, 杨水成, 段文超, 田建勃
2018, 48(9): 152-160.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5
摘要:
以混凝土框架-轻钢增层复合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在研究外包钢节点的受力性能并验证有限元正确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外包钢节点用于轻钢增层复合结构的动力特性、反应谱、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的时程曲线等整体工作性能,并对不同加层层数、不同下部结构层数两个影响增层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参数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外包钢节点用于混凝土框架-轻钢增层复合结构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自振周期及上、下部结构连接处的层间位移角,加强了上、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使结构的整体变形更加协调,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闭口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抗火性能研究
石永久, 杨晨康, 彭耀光, 唐建伟
2018, 48(9): 161-168.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6
摘要:
闭口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在工程中使用逐渐增多。通过对不同厚度的Encondek闭口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进行耐火试验,并建立ABAQUS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对闭口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抗火性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采用闭口压型钢板的组合楼板温度上升速度明显低于开口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闭口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较开口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具有更好的耐火性能,根据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适用于闭口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截面温度场简化计算式。
管壁开孔及开孔处加固的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的研究
李振宝, 高振松, 王文静, 王倩倩, 李鹏
2018, 48(9): 169-175.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7
摘要:
通过对直径为610 mm的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足尺试验,研究管壁开孔及开孔处加固后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的影响,包括对破坏形式、承载力、变形能力及钢管应变等方面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开孔试件最终发生剪切破坏;与不开孔试件相比,开孔试件(开孔率)在开孔处发生腰鼓型破坏、承载力变化不大、变形能力有所提高;而开孔加固试件的破坏形式仍为剪切破坏、承载力略有提高、变形能力变化不大。此外,对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直立锁边铝镁锰板屋面系统抗风揭试验研究
王宏斌, 贾占坤, 冯绍攀, 杨建平, 王新泉
2018, 48(9): 176-180.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8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形式繁多的轻质、大跨、美观的金属屋面出现在地铁、航站楼、客运站等重要结构中。但是,随着金属系统的应用,多个屋面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被风吹开,其抗风揭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金属屋面系统的抗风揭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直立锁边屋面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其抗风揭性能。结果表明:直立锁边屋面系统抗风揭能力的最薄弱部位位于支座与屋面板的锁边处,在该位置处增加设置风夹可明显改善其抗风揭性能,并大幅提高该屋面系统的抗风揭能力。
复材结构
碳纤维复合材料筋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柱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
江世永, 蔡涛, 李雪阳
2018, 48(9): 181-186. doi: 10.13204/j.gyjz201809029
摘要:
为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筋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TCC)柱的抗震性能,对3种轴压比情况下的CFRP筋HTCC柱和CFRP筋普通混凝土柱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TCC柱在破坏过程中生成大量横向裂缝,没有出现崩裂和剥落的现象,而普通混凝土柱剥落现象严重;用HTCC代替普通混凝土,能显著减小构件的脆性特征;在试验轴压比为0.2~0.5的范围内,轴压比越大,HTCC柱的极限位移越大,耗能性能越好,而混凝土柱却与之相反;在较高的轴压比情况下,用HTCC代替普通混凝土,能够显著提高构件的变形性能和耗能性能。
喷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杨曌, 刘勇, 李佳佳
2018, 48(9): 187-192.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0
摘要:
通过对5个十字形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拟静力试验,对喷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后节点的抗震性能展开了研究,并对喷射厚度、喷射面积和轴压比对加固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喷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可以有效提升节点核心区的抗剪能力,使节点破坏模式由核心区受剪破坏转变为梁端受弯破坏,节点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试验轴压比(小于0.4)内,增加轴压比可有效提升试件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加固厚度、加固面积的增加可明显提升试件的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耗能能力。
鉴定·加固·改造
活性粉末混凝土面层加固砖砌体柱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黄斌, 杨克家, 李桅, 戴涛
2018, 48(9): 193-197.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1
摘要: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新型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利用RPC高性能,提出采用外包RPC面层加固砖砌体柱的方法,并对1根未加固砖砌体柱和4根RPC面层加固砖砌体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同时利用ABAQUS软件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及数值分析结果表明:RPC面层与砖柱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采用RPC面层加固砖砌体柱能够有效地抑制柱体开裂和破坏,提高砖砌体柱的延性和极限承载力,改善砖砌体柱受压脆性破坏模式。
体外预应力加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锈蚀梁抗弯性能研究
张晶晶, 辛勤, 窦远明, 杨雨兮
2018, 48(9): 198-203.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2
摘要:
采用电化学加速锈蚀法,对部分预应力(PPC)梁中受拉纵筋进行锈蚀,然后使用经过镀锌防腐处理后的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对锈蚀试验梁进行加固。通过对6根不同腐蚀程度、不同加固情况的试验梁开展弯曲试验,研究了静力荷载下构件的破坏形态、抗弯承载力、跨中截面应变分布、体内预应力钢筋应变、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应变、跨中挠度及裂缝分布。试验结果表明:体外加固方式可以有效防止严重锈蚀混凝土梁发生脆性破坏,随着锈蚀率的不断增大,体外预应力加固对锈蚀梁的承载力及抗弯刚度的提高幅度逐渐增大;经过体外预应力加固后,体内钢筋及体外钢绞线的应变显著减小,改善了试验梁的受力性能,可以有效避免其发生钢筋脆性断裂;体外预应力加固可以有效地抑制裂缝的开展,延迟裂缝的出现,使其发展速度明显减小,显著提高试验梁的抗裂能力。
工程实录
大型预制混凝土风洞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徐清奎, 金来建, 贾洁, 秦道益, 沈顺高
2018, 48(9): 204-207.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3
摘要:
对大型预制混凝土风洞进行空间建模,研究大型预制混凝土风洞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对大型预制混凝土风洞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该类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风洞钢环梁分析,同时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总结风洞地震反应规律,为今后同类型工程的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漫谈
以“平、简、实”策略促进生态与形态的融合共生
罗梦潇, 刘永德
2018, 48(9): 208-211.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4
摘要:
立体式绿化和新中式建筑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两大课题,然而在实际的运用和设计中,遇到较多困难,给实际落地和建成带来了困难。从"平、简、实"出发,通过对屋顶阳台的设计、种植出发,聚焦建筑本体,探讨建筑的生态效应,从保温、隔热、采光、通风等角度,分析生态与形态的相互关系,使建筑成为形态多样、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的整体,探索其"适用、坚固、绿色、美观"的建筑原则。
社会微建筑创新设计研究
高长征, 侯珏玭, 周芳芳
2018, 48(9): 212-216. doi: 10.13204/j.gyjz201809035
摘要:
通过探讨当代微建筑的研究历程,概括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从而引出城市公众对社会微建筑的现实需求,并提出社会微建筑这一新的概念及分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社会微建筑所应具有的一些特性进行剖析,探寻其独特的建造理念以及技术材料的创新应用,并分别以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和文化休闲类等三类具体方案为例,构建社会微建筑在公共性、多功能性以及生态性方面的设计重点。希望通过这些设计实践总结出社会微建筑相关特性及要点,进而激发和引导当今微建筑的创新精神和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