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日本多宝塔的设计方法及形制溯源

邵继中 李坤洋 松本康隆 郗皎如 宋其泽 张晓思

邵继中, 李坤洋, 松本康隆, 郗皎如, 宋其泽, 张晓思. 日本多宝塔的设计方法及形制溯源[J]. 工业建筑, 2024, 54(5): 75-85. doi: 10.3724/j.gyjzG22083022
引用本文: 邵继中, 李坤洋, 松本康隆, 郗皎如, 宋其泽, 张晓思. 日本多宝塔的设计方法及形制溯源[J]. 工业建筑, 2024, 54(5): 75-85. doi: 10.3724/j.gyjzG22083022
SHAO Jizhong, LI Kunyang, MATSUMOTO Asutaka, XI Jiaoru, SONG Qize, ZHANG Xiaosi.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and Form Origins of Japanese Duobao Pagoda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4, 54(5): 75-85. doi: 10.3724/j.gyjzG22083022
Citation: SHAO Jizhong, LI Kunyang, MATSUMOTO Asutaka, XI Jiaoru, SONG Qize, ZHANG Xiaosi.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and Form Origins of Japanese Duobao Pagoda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4, 54(5): 75-85. doi: 10.3724/j.gyjzG22083022

日本多宝塔的设计方法及形制溯源

doi: 10.3724/j.gyjzG2208302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380750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2022-H-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662021JC0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邵继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理论及方法、数字城市设计等的研究。电子信箱:shao.j.z@hotmail.com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and Form Origins of Japanese Duobao Pagodas

  • 摘要: 基于对史料的整理及现有遗存的调研,系统性梳理了日本多宝塔的发展过程和现存样式风格,发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本多宝塔融入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营造思想观念和造型艺术,形成二重结构——圆形龟腹的固定建筑形制。从这一线索出发,进一步分析日本多宝塔的建筑设计思想方法,并从密宗思想引入和融合、汉地建筑形制影响及本土化吸收和创造等方面追溯其固有建筑形制的演变脉络。结果表明:日本多宝塔形制的演变过程深刻反映出日本僧人和工匠在消化、吸收来自中国汉地建筑形式和技艺的同时,创造性地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木结构塔类建筑体系。
  • [1] 邵继中,李坤洋,松本康隆,等.东亚多宝格的发展演变及样式风格[J].工业建筑,2024,54(3):215-225.
    [2] Suehiro S. [睿山大師傳] 考[J]. 山家学報, 1916, 23(6):29-43.
    [3] 濱島正士. 日本仏塔集成[M]. 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2001.
    [4] 藤原時平. 日本三代實録:卷二十九[M]. 東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673.
    [5] 工藤圭章.日本建築史基礎資料集成:十一塔波I[M].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84.
    [6] 太田博太郎, 泽村仁, 工藤圭章. 日本建筑史基础资料集成第四卷:佛堂[M]. 東京:中央公论社. 1981.
    [7] 清水擴. 平安時代仏教建築史の研究:浄土教建築を中心に[M]. 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1992.
    [8] 国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比睿山延暦寺建造物総合調査報告書[M]. 京都:比睿山延暦寺,2013.
    [9] 京都大学文学部. 博物館の古文書:10辑:葛川明王院文書(解説:田良島哲)[M]. 京都:京都大学文学部国史研究院, 1987.
    [10] 安藤精一,五来重. 和歌山県の地名[M]. 東京:平凡社, 1983.
    [11] 中西亨. 日本の塔百選 (17) 根来寺大塔 [国宝][J]. 史迹と美術. 2013,83(7):212-217.
    [12] 佐伯啓造. 塔婆之研究[M]. 奈良県法隆寺:鵤故郷舎, 1933.
    [13] 富島義幸.塔における両界曼荼羅空間の展開:平安時代の層塔を中心に[J]. 仏教芸術, 1998, 238 (5):54-97.
    [14] 日野西真定.高野山古絵図集成[M]. 東京:清栄社, 1983.
    [15] 難波田徹. 古絵図[J]. 日本の美術, 1972 (72): 1-106.
    [16] 张新民. 法华经今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 田中成幸. 多宝塔型層塔の成立について[J]. 博物館学年報, 1994, 15(10):26-30

    ,49.
    [18] MATSUMOTO M.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a reconstruction and iconology[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6.
    [19] 山本智教.宝塔多宝塔大塔[J]. 密教学研究, 1973(5): 78-101.
    [20] 佐伯有清. 慈覚大師伝の研究[M]. 東京:吉川弘文館, 1986.
    [21] 中川武. 建築規模の変化と木割の方法[J].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報告集, 1986(362):113-120.
    [22] 张毅捷, 路秉杰. 《匠明》及其中所记载的三重塔做法[J]. 建筑史, 2013(1):181-198.
    [23] 清水隆宏, 河田克博, 内藤昌. 木割書における多宝塔設計体系の研究[J].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2005, 591(70): 155-160.
    [24] 河田克博, 清水隆宏. 木割書における多宝塔設計手法の研究 その 2: 軒の逓減および屋根厚さ等とプロポーションの関係[J]. 学術講演梗概集:計画系, 2002 (F-2): 195-196.
    [25] 河田克博, 清水隆宏. 木割書における多宝塔設計手法の研究 その 1: プロポーションと木割組成[J]. 東海支部研究報告集/日本建築学会東海支部, 2002(40): 809-812.
    [26] 青田和也, 溝口明則. 多宝塔の上重総間設計手法について[J].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2012, 677(77): 1725-1732.
    [27] 杨曾文. 日本佛教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8] 吕建福. 中国密教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29] 大久保, 良峻. 最澄の思想と天台密教[M].京都:法藏館, 2015.
    [30] 栗田勇. 最澄と天台本覚思想:日本精神史序説[M]. 東京都:作品社, 1994.
    [31] 寺林峻. 空海密教と四国遍路[M]. 東京:大法輪閣, 2001.
    [32] 赵连泰. 试论空海与真言密教[J]. 日本问题研究, 1995(4):69-73.
    [33] 平了照, 丁琦娅. 论日中天台宗之教义[J]. 东南文化, 1994(2):86-98.
    [34] 韓昇. 弘法大師空海與日本真言宗[J]. 南洋佛教, 1994(10):6-10.
    [35] HORISAKA S. 真言宗私見[J]. 密教研究, 1924, 5(6):21-45.
    [36] 张元林. 敦煌北朝时期《法华经》艺术及信仰考察[J]. 敦煌研究, 2006(5):16-23.
    [37] 段文杰.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J]. 敦煌研究, 1995(2):3-7.
    [38] 梁思成.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J]. 文物, 1951(5):1-48.
    [39] 李玉. 中國早期佛塔溯源[J]. 故宮學術季刊, 1990(6):75-104.
    [40] 吴杰. 鎏金铜浮屠[J]. 西部大开发, 2007(6):62-62.
    [41] 张聪. 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8.
    [42] 田中健一. 長谷寺銅板法華説相図の図様及び銘文に関する考察[J]. 美術史, 2010, 59(2):509-525.
    [43] 田中義恭. 長谷寺銅板法華説相図[J]. Museum, 1983, 12: 137-160.
    [44] 魏薇, 李文英. 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 日本问题研究, 2011, 25(1):47-5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3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