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3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TMD-高层钢结构系统按规范抗风设计方法
李春祥, 熊学玉, 胡俊生
2000, 30(4): 1-4.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1
摘要:
研究了TMD -高层钢结构系统的风振舒适度控制设计方法。导出了受控结构的风振加速度设计计算公式。给出了受控结构脉动增大系数设计表格和控制设计步骤。算例表明,TMD对结构风振加速度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
高层钢结构-MTLD系统抗震优化设计方法
李春祥, 黄金枝, 何广民
2000, 30(4): 5-8.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2
摘要:
为方便工程设计,基于导出的结构 -MTL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控制指标,利用数值分析技术,给出了MTLD系统最优设计参数、MTLD系统优化设计步骤和结构 -MTLD系统抗震设计方法。利用时程分析方法,给出了钢结构TLD和MTLD地震反应控制设计算例以说明其具体应用。
TMD系统在单层柱壳振动控制中的参数分析
叶继红, 陈月明, 沈世钊
2000, 30(4): 9-1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3
摘要:
针对水平地震作用,系统分析了TMD在单层柱面壳振动控制中因质量变化、分布位置变化、所控振型个数变化对其结构控制效果的影响及其敏感性问题,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TMD系统在单层鞍壳振动控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叶继红, 沈世钊
2000, 30(4): 14-17.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4
摘要:
单层鞍壳结构的振型分布十分密集,振型之间的耦联比较严重,因此,是否所有形式的单层鞍壳均适宜采用TMD进行减振控制,针对这一问题,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选取工程常用的两向正交抛物线型、压斜杆直线型、拉斜杆直线型三种单层鞍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实用性结论。
我国轻钢建筑及其发展问题探讨
刘承宗, 周志勇
2000, 30(4): 18-2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5
摘要:
结合轻钢建筑的定义及其在国内的发展情况,详细论述其结构形式,轻型化技术措施,优良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各类技术的、市场的和观念上的问题。
工业建筑设计应在限制中求发展
姜耀明, 李桓
2000, 30(4): 24-26.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6
摘要:
天津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厂区的设计,对在工业建筑设计项目中,建筑师怎样改变传统观念,在限制中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工艺为主线,强调以富有个性的建筑来强化企业的形象等设计思想。
风荷载作用下玻璃幕墙结构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童丽萍, 李明
2000, 30(4): 27-30.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7
摘要:
根据风荷载在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上的作用,探讨了玻璃幕墙结构上的基本风压及风振力的计算,特别讨论了脉动风引起的风振力的计算,为玻璃幕墙结构设计提供了风振力计算的控制指标。
高层悬挂结构减振系统的风洞实验分析
赵永生, 程勇凌
2000, 30(4): 31-3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8
摘要:
建立了高层悬挂结构减振系统的计算模型和振动方程,并通过对风洞模型实验数据的分析,阐明了该减振系统是高层建筑较为理想的振动控制系统。
体外预应力连续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与非线性分析
孙海, 黄鼎业, 张平
2000, 30(4): 34-37. doi: 10.13204/j.gyjz200004009
摘要:
通过试验分析了体外预应力梁在整个加载过程中的反应。如 :预应力筋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体外预应力筋偏心距的变化,在转向块处预应力筋受摩擦的影响等。同时利用条带法编制了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程序EPRCS,在单元刚度矩阵中,考虑了材料非线性与几何非线性,轴力二次矩等。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的计算模型符合实际受力状态,所使用的在转向块处预应力筋摩擦的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预应力筋在实际受力过程中的状态。
某汽修车间格构式空间刚架的试验研究
杨斌, 刘玉姝, 李东升, 张福海
2000, 30(4): 38-40.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0
摘要:
介绍了一种轻型空间刚架体系,其在基础顶面以上的结构用钢量仅为 30kg/m2,由于蒙皮作用,整个结构省掉了支撑。拉杆的设置使基础仅受竖向荷载作用。为了检验该体系的可靠性,进行了现场真型试验研究。
带桩条形基础的计算分析
陈明中, 龚晓南, 梁磊
2000, 30(4): 41-44.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1
摘要:
通过对带桩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在带桩条形基础的计算过程中,应考虑桩与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方法,可以正确描述此类基础的性状。最后通过一简单算例分析此方法与传统方法存在的差异。
钻孔桩桩底、桩侧后压力灌浆试验
傅旭东, 于志强, 赵善锐
2000, 30(4): 45-49.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2
摘要:
结合现场灌浆试验,介绍了桩侧、桩底压力灌浆工艺及效果,分析了后压浆技术提高桩摩擦力和端承力的机理。试验表明,桩底后压浆技术可作为提高钻孔桩承载力的有效措施。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在加固砌体抗剪中的研究
王红霞, 向忠
2000, 30(4): 50-5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3
摘要:
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水泥 (混凝土 ),英文名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Concrete),简称GRC,由于玻璃纤维的高抗拉强度和韧性,已在建筑行业推广使用。就用玻璃纤维加强水泥对砖砌体墙的开裂进行加固修复的抗剪强度和阻裂性能进行了研究,为其在加固修复中的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高掺量粉煤灰对GFRC改性的可行性研究
陈惠苏, 孙伟, 张亚梅
2000, 30(4): 54-57.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4
摘要:
采用 5 0℃恒温水浴加速老化的试验方法 (加速老化龄期分别为 3d、7d、14d、2 8d、6 0d和 90d),从宏观力学性能的角度研究了采用粉煤灰、纯硅酸盐水泥与耐碱玻纤复合取代低碱水泥与耐碱玻纤复合制备GFRC制品的可行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粉煤灰、纯硅酸盐水泥与耐碱玻纤复合的技术是可行的。根据粉煤灰试件的后期强度与试件老化后玻纤表面的形貌分析结果,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 6 0 %,粉煤灰掺量过高时,后期强度开始降低 ;粉煤灰掺量过低时,耐碱玻纤就存在化学腐蚀的可能。
60m直径水泥熟料筒仓温度作用研究
韩重庆, 孟少平, 吕志涛
2000, 30(4): 58-60.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5
摘要:
在大直径水泥熟料筒仓的设计中,温度应力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它甚至会对筒仓的设计起控制作用,但是我国的筒仓规范对这个问题却未作任何规定,这给设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总结现有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结构损伤区域推断的判别分析法
邱洪兴, 蒋永生
2000, 30(4): 61-6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6
摘要:
在结构损伤的系统识别中,损伤是用结构参数的减小来反映的。由于模型误差和试验测试误差,并不是所有的结构参数减小反映损伤的存在。为此,提出的损伤区域的判别分析法将每一个可能的损伤状态定义为一个随机总体,通过比较样本到每一个总体的距离来确定样品与哪个总体最靠近,进而对损伤区域作出判断。这一方法可以避免确定损伤单元数量时的主观判断,减小误判的风险。
基于柔度阵的悬臂弯剪型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綦宝晖, 邬瑞锋, 李桂华, 李志国
2000, 30(4): 64-66.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7
摘要:
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结构柔度矩阵,在柔度阵法识别结构损伤的基础上,构造损伤识别的二次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悬臂弯剪型建筑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通过一个悬臂弯剪型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表明,只需低阶模态参数就可有效地识别结构损伤。
对某工业厂房钢结构变形的分析和处理
鲍谷雨
2000, 30(4): 67-69.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8
摘要:
要确保屋架结构的安全,就必须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屋盖体系的可靠非仅屋架本身的可靠就能保证,支撑的合理设置、屋架杆件的强度和刚度等构造均需满足规范要求,尤其对有吊车的厂房。为此,通过对一起工业厂房钢屋架变形质量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对屋架的加固和对屋盖体系的改造。
稀土粉尘对粉煤灰节能制品的绿色效应研究
郭玉顺, 郭自力, 张志龄, 刘小冰
2000, 30(4): 70-73. doi: 10.13204/j.gyjz200004019
摘要:
粉煤灰节能制品是指经常压养护的多孔粉煤灰制品,它具有优良的胶凝性、节省资源能源、高效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因其收缩大,影响推广应用。当掺入稀土粉尘 (XF) 7%时则产生显著的绿色效应 :不仅抗压强度提高 49%~ 88%,而且各龄期干缩值减小,极限干缩率减小 18%。通过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形貌观察证明 :增强和减缩机理主要是由于XF的微粉作用、其化学组成与粉煤灰胶结料中的Ca(OH) 2 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C—S—H凝胶、生成强度高且微膨胀的E盐所致。
框架结构中的主次梁扭弯变形双协调的矩阵位移法
王永跃
2000, 30(4): 74-75. doi: 10.13204/j.gyjz200004020
摘要:
从变形协调出发,对框架的主次梁建立了矩阵位移法的求解公式,该方法原理清楚、简便,易于编程,为工程设计提供实用的方法。
厦门光明大厦深基坑联合支护体系的设计
许建平, 周颖军, 陈国强, 王顺良
2000, 30(4): 76-79. doi: 10.13204/j.gyjz200004021
摘要:
厦门光明大厦基坑采用桩、锚与椭圆形圈梁相结合支护体系,工程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该支护体系将几种技术结合为一体,具有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施工便利,节省投资等特点,为类似软弱地层基坑支护技术提供了可供借鉴之经验。
保温砂浆性能分析
李雪, 张双喜, 孙祥泰
2000, 30(4): 80-82. doi: 10.13204/j.gyjz200004022
摘要:
随着人们节能意识的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外墙体内侧和屋面外侧涂抹保温砂浆,以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值,达到节省能源消耗的目的。通过保温砂浆的使用研制现状和取得的试验数据,分析了确定保温砂浆性能的技术指标、试验标准和有关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