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Shi Mingzheng. CRACK CONTROL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BASED ON NOMINAL TENSILE STRESS METHOD[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3, 43(11): 64-66,11. doi: 10.13204/j.gyjz201311015 |
吕志涛, 孟少平. 现代预应力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
[2] 张昊宇, 郑文忠. 对用名义拉应力控制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方法的两点改进[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3: 25-30.
|
[3] 吴刚, 吴京. 名义拉应力法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中的应用[J] , 江苏建筑, 1996(4):33-36.
|
[4] 宋永发, 宋玉普, 赵国藩. 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及闭合弯矩的计算[J]. 中国公路学报, 1999, 12(2): 31-37.
|
[5] 蓝宗建.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
[6]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 编写组.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6.
|
[7] 杜进生, 刘西拉.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 裂缝宽度计算[J]. 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4): 71-73.
|
[8] 李忠诚, 李唐宁. 部分预应力梁裂缝控制计算的探讨[J]. 建筑结构, 2001, 31(11):24-28.
|
1. | 陶清林,徐立洲,孔炯. 基于复形法的钢框架结构多目标多层次优化设计.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73-79 . ![]() | |
2. | 张鹏飞. 工程结构优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论述. 山西建筑. 2016(22): 40-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