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比

宋军 缪惠全 钟紫蓝 丁艳琼 赵密 杜修力

宋军, 缪惠全, 钟紫蓝, 丁艳琼, 赵密, 杜修力.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比[J]. 工业建筑, 2024, 54(2): 1-7. doi: 10.3724/j.gyjzG23120204
引用本文: 宋军, 缪惠全, 钟紫蓝, 丁艳琼, 赵密, 杜修力.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比[J]. 工业建筑, 2024, 54(2): 1-7. doi: 10.3724/j.gyjzG23120204
SONG Jun, MIAO Huiquan, ZHONG Zilan, DING Yanqiong, ZHAO Mi, DU Xiuli. Comparison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Site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4, 54(2): 1-7. doi: 10.3724/j.gyjzG23120204
Citation: SONG Jun, MIAO Huiquan, ZHONG Zilan, DING Yanqiong, ZHAO Mi, DU Xiuli. Comparison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Site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4, 54(2): 1-7. doi: 10.3724/j.gyjzG23120204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比

doi: 10.3724/j.gyjzG23120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842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222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69027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军,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交通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工作,songjun@emails.bjut.edu.cn。

    通讯作者:

    缪惠全,男,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命线工程研究,miaohq@bjut.edu.cn。

Comparison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Sites

  • 摘要: 针对现有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以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选用基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了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主城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整体呈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两种方法所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是可靠的,而且差别并不大。两种方法各具特色,相对而言,前者假定较少,包含了场地效应且计算难度适中,但应用范围受限;后者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假定较多且计算复杂度大,应用范围广。这两种方法均可为地震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 [1] CHEN K P, TSAI Y B, CHENG C T, et al. Estimated seismic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for earthquakes in Taiwan from 1900 to 2008[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 100(6):2905-2913.
    [2] 刘静伟,王振明,谢富仁.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J].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2):318-325.
    [3] 刘静伟.基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
    [4] STEIN R S, TODA S, PARSONS T, et al. A new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for greater Tokyo RID A-3424-2008[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6, 364(1845):1965-1986.
    [5] BOZKURT S B, STEIN R S, TODA S. Forecasting probabilistic seismic shaking for greater Tokyo from 400 years of intensity observations[J]. Earthquake Spectra, 2007, 23(3):525-546.
    [6] WEICHERT D H, MILNE W G. On Canadian methodologies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risk estimation[J]. Bull Seismol Soc Am, 1979, 69:1549-1566.
    [7] ROBIN K, MCGUIR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early history[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8, 37:329-338.
    [8] 蔡青雅.地震区划方法对比研究[D].廊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
    [9] 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
    [10] 卢寿德.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1] 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S].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1.
    [12] 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13]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4]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15]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1911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9.
    [16]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 Ms ≥ 4.7)[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7] 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1.
    [18]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地震区划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
    [19] MILNE W G, DAVENPORT A G.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risk in Canada[J]. Bulletin on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69, 59(2):729-754.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1] 丁宝荣,孙景江,杜轲,等.地震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相关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7, 37(2):26-36.
    [22] 高孟潭.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6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