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防-诊-治-应”城市安全技术体系

岳清瑞 施钟淇 崔文惠 邓鹏 周琳 陆新征 许镇

岳清瑞, 施钟淇, 崔文惠, 邓鹏, 周琳, 陆新征, 许镇. 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防-诊-治-应”城市安全技术体系[J]. 工业建筑, 2023, 53(9): 1-9. doi: 10.13204/j.gyjzG23082202
引用本文: 岳清瑞, 施钟淇, 崔文惠, 邓鹏, 周琳, 陆新征, 许镇. 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防-诊-治-应”城市安全技术体系[J]. 工业建筑, 2023, 53(9): 1-9. doi: 10.13204/j.gyjzG23082202
YUE Qingrui, SHI Zhongqi, CUI Wenhui, DENG Peng, ZHOU Lin, LU Xinzheng, XU Zhen.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Prevention-Assessment-Improvement-Response” for Urban Safe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k Source-Risk Exposure-Mitigation Factor”[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3, 53(9): 1-9. doi: 10.13204/j.gyjzG23082202
Citation: YUE Qingrui, SHI Zhongqi, CUI Wenhui, DENG Peng, ZHOU Lin, LU Xinzheng, XU Zhen.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Prevention-Assessment-Improvement-Response” for Urban Safe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k Source-Risk Exposure-Mitigation Factor”[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3, 53(9): 1-9. doi: 10.13204/j.gyjzG23082202

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防-诊-治-应”城市安全技术体系

doi: 10.13204/j.gyjzG230822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421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岳清瑞,男,1962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讯作者:

    施钟淇,男,1986年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shizq@szsti.org。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Prevention-Assessment-Improvement-Response” for Urban Safe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k Source-Risk Exposure-Mitigation Factor”

  • 摘要: 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城市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正常运行,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的城市安全理论框架,以实战为导向,提出"防范预警-诊断评估-治理提升-应急救援(防-诊-治-应)"的城市安全技术体系,系统化地呈现了"防-诊-治-应"四阶段的工作内容,总结了深圳市在该技术体系下的实践经验。该体系全面考虑了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三类城市安全要素,构建了城市安全管理的新路径,以期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 [1] 新华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EB/OL]. (2018-09-10)[2023-07-28].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44.htm.
    [2] 徐锡伟, 王中根, 许冲, 等. 我国主要城市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 城市与减灾, 2021(6):1-6.
    [3] 林丹.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探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 鲍磊. 现代性反思中的风险:评吉登斯的社会风险理论[J]. 社会科学评论, 2007(2):84-88.
    [5] 斯科特·拉什, 王武龙.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4):52-63.
    [6] 范维澄, 刘奕.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架构分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9, 11(5):38-41.
    [7] 袁宏永, 苏国锋, 付明. 城市安全空间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 28(1):185-190.
    [8] 黄弘, 李瑞奇, 于富才, 等. 安全韧性城市构建的若干问题探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0, 42(2):93-97.
    [9] 岳清瑞, 陆新征, 许镇, 等. 基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体"的城市安全表征"库-网-流-谱-法"理论框架[J]. 工程力学, 2022, 39(11):52-62.
    [10] PEARSON C M, MITROFF I I. From crisis prone to crisis prepared:a frame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993, 7(1):48-59.
    [11] HEATH R L. Crisis management for managers and executives:business crises, the definitive handbook to reduction, readiness, response, and recovery[M]. 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 1998.
    [12] 张良. 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风险事件预警响应框架构建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5(3):112-125.
    [13] 李理, 卢毅, 房建宏. 公路交通地震应急管理技术体系框架研究[J]. 中外公路, 2013, 33(5):327-331.
    [14] 易承志. 中国韧性治理体系的框架和构建路径[J]. 人民论坛, 2023(15):66-69.
    [15] 周忠良, 赵雅欣, 沈迟, 等. 城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构建[J/O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0[2023-09-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0717.1227.002.html.
    [16] 刘高峰, 朱锦迪, 王慧敏. 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的治理框架及现实路径[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1):142-151.
    [17] 彭媛漪, 张玲玲. "多主体-全过程"视角下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框架研究[J]. 河南科学, 2022, 40(12):2023-2030.
    [18] 林宇航, 叶勤, 林怡. 数据驱动模式下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智慧管理与风险预警框架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 北京测绘, 2022, 36(11):1576-1581.
    [19] 巩宜萱, 史益豪, 刘润泽. 大安全观: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的理论构建:来自深圳的应急管理实践[J]. 公共管理学报, 2022, 19(3):46-57

    ,168.
    [20] 石娟, 郑鹏, 常丁懿. 大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区块链技术赋能[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2):24-32.
    [21] 石晓冬, 李翔.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安全体系构建[J]. 科技导报, 2021, 39(5):9-16.
    [22] 袁近远, 孙锐, 袁晓铭. 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0, 40(2):145-153.
    [23] 张陶, 曹惠民, 王锋.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9):6-9

    ,24.
    [24] 鲍学俊, 王蕊, 吴金秀. 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现状与思考[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2):206-210.
    [25] 王光辉, 刘怡君, 王红兵.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风险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1):81-86.
    [26] 史培军, 杜鹃, 冀萌新, 等. 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英文)[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2):170-177.
    [27] 杨国梁, 多英全, 王如君, 等. 事故灾难类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基本原则与流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 28(10):156-161.
    [28] 张明媛, 袁永博, 周晶. 城市综合承灾能力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1):90-96.
    [29] 蔡玫, 王秋寒. Natech风险管理中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方法综述[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11):9-17.
    [30] 李智超. 超大城市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与治理策略[J]. 国家治理, 2023(8):61-65.
    [31] 马晓东. 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视角下的灾害协同治理研究[J]. 经济问题, 2021(1):18-22.
    [32] 李亚, 翟国方, 顾福妹.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6):113-122.
    [33] SHARIFI A. A critical review of selected tools for assessing community resilienc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9:629-647.
    [34] 尚勇. 有效防控城市安全发展风险研究[J]. 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 2022(5):7-14.
    [35] 罗地生. 全面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N]. 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3-01-13(001).
    [36] 缪惠全, 王乃玉, 汪英俊, 等. 基于灾后恢复过程解析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J]. 自然灾害学报, 2021, 30(1):10-27.
    [37] CIMELLARO G P, RENSCHLER C, REINHORN A M, et al. Peoples: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silience[J/O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6, 142(10)[2023-07-28]. https://doi.org/10.1061/(ASCE)ST.1943-541X.0001514.
    [38] 缪惠全, 钟紫蓝, 侯本伟, 等. 中国特色韧性城市的经验探索与未来趋势: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3,49(7):810-83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9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