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收录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空间的连片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田莉梅 徐东升 赵鹏飞 王伟 谭力豪

田莉梅, 徐东升, 赵鹏飞, 王伟, 谭力豪. 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空间的连片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J]. 工业建筑, 2023, 53(3): 88-95. doi: 10.13204/j.gyjzG22080111
引用本文: 田莉梅, 徐东升, 赵鹏飞, 王伟, 谭力豪. 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空间的连片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J]. 工业建筑, 2023, 53(3): 88-95. doi: 10.13204/j.gyjzG22080111
TIAN Limei, XU Dongsheng, ZHAO Pengfei, WANG Wei, TAN Lihao. Investigation on Continuous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Via Digital Technology[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3, 53(3): 88-95. doi: 10.13204/j.gyjzG22080111
Citation: TIAN Limei, XU Dongsheng, ZHAO Pengfei, WANG Wei, TAN Lihao. Investigation on Continuous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Via Digital Technology[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3, 53(3): 88-95. doi: 10.13204/j.gyjzG22080111

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空间的连片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doi: 10.13204/j.gyjzG22080111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2YS0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田莉梅,女,1979年出生,硕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

    谭力豪,leo_tam@buaa.edu.cn。

Investigation on Continuous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Via Digital Technology

  • 摘要: 从价值认知、政策驱动和自然架构的角度,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传统文化保护的国家方针政策,因地制宜提出了"以点成线,以线带面,面面相连"的聚落数字连片保护方案。通过BIM与GIS技术对传统民居进行了数字化的建模和创新性应用,实现聚落空间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护中活化。
  • [1] MERIMEE P. Colomba charleston[M].Charleston:Nabu Press,2010.
    [2] 胡慧,李波.旅游区边缘的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安徽省永丰乡岭下苏村为例[J].规划师,2015,31(增刊2): 173-177.
    [3] 吴炎.保护古遗迹法美日韩各有高招[EB/OL]. [2012-02-27]. http://gj.yuanlin.com/Html/Detail/2012-2/14327.html.
    [4] 阮仪三.传统聚落,未来在哪里[N].第一财经日报,2020-02-044(A12).
    [5] 冯骥才.传统聚落空心化,怎么办[N].环球时报,2019-10-08(15).
    [6] 赵雪薇,尹大刚,周惠芬.古建筑的破坏与保护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 2019,38(26):227-228.
    [7] 解丹,王怡文.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562(3):250-251.
    [8] 杨钰华,芮旸,王兴,等.聚落型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研究: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1):98-105.
    [9] 吴平.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聚落保护与营建: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27-33.
    [10] 杨贵庆.有村之用: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图底关系的哲学思考[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3):60-68.
    [11] BAROLDIN N M, DIN S. Conservation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design of Melaka heritage shophouses[J]. As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Behaviour Studies, 2018, 3(8):61-70.
    [12] CRUMP J.What cannot be seen will not be heard:the production of landscape in moline, Illinois[J].Ecumene,1999,6(3):247-317.
    [13] 贾振华,张莉.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陇南案板地社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19,36(10): 92-96.
    [14] 贾慧献,杨昊,张瑞雪.白洋淀百工[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5] 唐承财,万紫微,刘蔓,等.基于多主体的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2):196-202.
    [16] 马宏毓,赵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BIM技术在古建筑保护测绘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19,33(4):222-225.
    [17] 王丽娜.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8):227-228.
    [18] JOKNEHTO J.A century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J].Joumal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1999(3):14-33.
    [19] 周润健,邵香云.冯骥才:反对古民居"开发"观念[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26(004).
    [20] 徐曼.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聚落活态保护与策略研究:基于河南X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 2019(1):49-51.
    [21] 赵晓峰,剧佳,王朝红,等.河北上苏庄建筑遗产分析和保护研究[J].工业建筑,2019,49(11):177-183.
    [22] 王崇恩,白焱.基于BIM的古建筑信息模型研究: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7):100-103.
    [23] 王建国.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几个科学问题[J].城市规划,2022,46(6):7-24.
    [24] 吴琳,余建忠.浙江传统聚落空间特征与保护利用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3):32-39.
    [25] 罗盛锋,梁连健,黄燕玲,等.红军长征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1,41(3):684-694.
    [26] 董艳平,江鑫源,王占雍,等.线性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22,52(4):10-15

    ,9.
    [27] 胡盛劼,林辰松,李雄.自然系统对嵩山清代建筑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J].工业建筑,2022,52(2):42-51.
    [28] 李婧,郝育红,孙京敏,等.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城市矿山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7-22.
    [29] 邓巍,胡海艳,杨瑞鑫,等.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双构特征及保护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9(6): 101-10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7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