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受压支撑屈曲后剩余承载能力探讨

杨俊芬 顾强 万红 彭奕亮

吴赛, 赵均海, 魏雪英, 孙珊珊, 张冬芳. 爆炸荷载作用下复式钢管混凝土柱的数值分析[J]. 工业建筑, 2013, 43(1): 112-117,135. doi: 10.13204/j.gyjz201301025
引用本文: 杨俊芬, 顾强, 万红, 彭奕亮. 受压支撑屈曲后剩余承载能力探讨[J]. 工业建筑, 2011, 41(4): 124-128. doi: 10.13204/j.gyjz201104026
Wu Sai, Zhao Junhai, Wei Xueying, Sun Shanshan, Zhang Dongfa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MULTIBARREL TUBE-CONFINED CONCRETE COLUMNS ON EFFECT OF BLAST ACTION[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3, 43(1): 112-117,135. doi: 10.13204/j.gyjz201301025
Citation: Yang Junfen, Gu Qiang, Wan Hong, Peng Yiliang. DISCUSSION ON THE REMAINING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RESSIVE BRACES AFTER BUCKLING[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1, 41(4): 124-128. doi: 10.13204/j.gyjz201104026

受压支撑屈曲后剩余承载能力探讨

doi: 10.13204/j.gyjz2011040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8099);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E01001);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JK55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项目(RC092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俊芬,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E-mail:yjf9807@126.com

  • 中图分类号: TU391;TU312

DISCUSSION ON THE REMAINING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RESSIVE BRACES AFTER BUCKLING

  • 摘要: 为考察受压支撑屈曲之后的剩余承载力,按照受压支撑屈曲之后还有70%剩余承载能力的假设,设计了一缩尺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试件,并进行了推覆试验研究,在经历相当于结构高度1/30的顶点位移变形下,横梁并未出现明显破坏。然后分别采用SAP和ANSYS有限元程序对试验进行有限元模拟,通过SAP中塑性铰的参数设置以及ANSYS中受压支撑屈曲之后轴力的提取发现,受压支撑屈曲之后的剩余承载能力约为70%。最后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分别对一人字形和V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提取大震下受压支撑屈曲之后的轴力,进一步证实了受压支撑屈曲之后的剩余承载能力约为70%。
  • [2] 谢建辉.中国长沙长沙老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陈先枢.湘城文史丛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4] 马庆.再现与重生长沙工业遗址建筑保护及利用[J].中外建筑,2008(8):32.
    [6]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J].建筑,2003(9):54-5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5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6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10-20
  • 刊出日期:  2011-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