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城市建设中大面积荷载作用的影响深度探讨

介玉新 高燕 李广信 孙铁 刘月辉

王彦博, 李国强, 陈素文, 孙飞飞. Q460高强钢焊接箱形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数值分析[J]. 工业建筑, 2012, 42(1): 26-31,69. doi: 10.13204/j.gyjz201201005
引用本文: 介玉新, 高燕, 李广信, 孙铁, 刘月辉. 城市建设中大面积荷载作用的影响深度探讨[J]. 工业建筑, 2007, 37(6): 57-62. doi: 10.13204/j.gyjz200706015
Wang Yanbo, Li Guoqiang, Chen Suwen, Sun Feifei. NUMERICAL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Y OF Q460 HIGH STRENGTH STEEL WELDED BOX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2, 42(1): 26-31,69. doi: 10.13204/j.gyjz201201005
Citation: Jie Yuxin, Gao Yan, Li Guangxin, Sun Tie, Liu Yuehui.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DEPTH OF LARGE-SCALE LOAD IN URBAN CONSTRUCTION[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07, 37(6): 57-62. doi: 10.13204/j.gyjz200706015

城市建设中大面积荷载作用的影响深度探讨

doi: 10.13204/j.gyjz20070601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介玉新 男 1970年8月出生 博士 副教授 E -mail:jieyx@ts inghua.edu.cn

  • 中图分类号: TU312.1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DEPTH OF LARGE-SCALE LOAD IN URBAN CONSTRUCTION

  • 摘要: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围海造地、码头堆场、堆载预压等填方工程的面积越来越大,它们都属于大面积荷载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荷载的累加效应也具有大面积荷载的性质。通过对城市工程建设与大面积荷载关系的揭示,对大面积荷载的特征及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进行初步定义和分析。大面积荷载对变形的影响深度大于一般建筑物的影响深度,但小于按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在对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们所发现的上海地区城市建设与沉降的关系,如建筑密度越大,建筑容积率越高,地面沉降越显著,新区建设较旧城改造沉降效应明显等,给予较好的解释。同时得出,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高层建筑由于密度小,间距大,将会比密集的多层建筑更有利于减小整体地面沉降等结论。有关分析对城市建设规划会有所帮助。
  • [2] 金宗川,顾国荣,韩黎明.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的几点认识//《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85-689
    金宗川,顾国荣,韩黎明,等.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6):1 056-1 060
    [3] 介玉新,于立群,李广信,等.软土地基上垃圾填埋场的固结和沉降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6,14(增刊):532-535
    [4] 龚士良.上海地面沉降现状与控制对策.上海建设科技,1996(5)
    [5] 龚士良.上海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2):108-111
    [6] 严学新,龚士良,曾正强,等.上海城区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6):21-25
    [7] 沈国平,王莉.上海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关系初探.城市规划汇刊,2003(6):91-94
    [8] 叶淑君,薛禹群,张云,等.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模型中土层变形特征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2):140-147
    [9] 刘杜娟.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思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4):87-90
    [10] 刘毅,张先林,万贵富,等.上海市近期地面沉降形势与对策建议.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2):13-17
    [11] 高大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2] 刘全林,魏焕卫.地层沉降计算中压缩层厚度确定方法的比较.岩土工程技术,2001(4):208-211
    [13] 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土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4] 李广信.高等土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16] 杜秦文.土体剪切模量随深度连续变化非均质地基解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17] 何开胜,沈珠江.天然沉积黏土的结构性调查.东南大学学报,2002,32(5):818-822
    [18] Burland J B.On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Shear Strength of Natural Clays.Geotechnique,1990,40(3):327-378
    [19] 沈珠江.软土工程特性和软土地基设计.岩土工程学报,1998,20(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9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10-28
  • 刊出日期:  2007-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