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48卷  第11期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既有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研究
刘伯英, 胡戎睿, 李荣, 吴方伯, 胡建新, 韦拉
2018, 48(11): 1-8.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1
摘要:
对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既有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进行了研究,建立分类调查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性能提升与功能转换的模式类型和设计方法。对既有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的结构诊治技术进行专题研究,集成成熟的改造加固技术并开发新型加固技术,为我国工业资源的全寿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修缮和结构加固设计
刘伯英, 胡建新
2018, 48(11): 9-13.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2
摘要: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重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又是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代表性建筑,对其保护规划时,在进行充分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保护范围和重点保护的文物本体。建筑修缮工程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和可逆原则,建筑立面保留原有立面中独特的厂房外形,重点保留和强化展示与型钢生产工艺契合的结构特征,局部结合新的博物馆功能适当加入创新元素。对主要建筑结构和围护结构构件进行了加固。新构件力求与原有厂房既保持可识别,又有和谐的视觉效果。
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调查与分析
牛荻涛, 李星辰, 刘西光, 吕瑶
2018, 48(11): 14-18.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3
摘要:
局部工业环境温度高、湿度高、腐蚀介质浓度高,导致工业建筑的耐久性问题更为突出。对典型工业环境下腐蚀介质浓度和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测试,分析了酸性腐蚀介质、高温、高湿、冻融循环和疲劳荷载作用下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环境酸性腐蚀介质浓度可达一般大气环境的数十倍;典型工业环境下混凝土结构会发生化学腐蚀、冻胀开裂、高温爆裂和疲劳开裂等损伤劣化,造成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耐久性降低,使用寿命减少。
工业大气环境下钢结构耐久性模糊综合评判
徐善华, 夏敏, 董黎明
2018, 48(11): 19-24.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4
摘要:
工业大气环境下的钢结构存在严重的耐久性问题,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亟需建立合理的耐久性评价体系对其耐久性现状进行评判。以武钢第二炼钢厂钢结构厂房为例,调查分析工业大气环境特点,提出钢结构耐久性综合评价的环境指标;借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工业大气环境下钢结构耐久性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为工业大气环境下钢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日常维护提供依据。
钢混厂房结构多层次模拟与疲劳损伤累积的循环块更新算法
吴佰建, 唐一萌, 李兆霞
2018, 48(11): 25-29.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5
摘要:
为了研究钢混厂房结构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并且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疲劳损伤累积方法。针对传统疲劳损伤累积方法的不足,考虑了循环块间应力幅更新的影响,并通过钢混厂房的多层次数值仿真模型实现了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的模拟。
直角突变式钢吊车梁群体疲劳寿命评估
严勇, 幸坤涛, 庄继勇, 赵晓青, 王华丹
2018, 48(11): 30-34.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6
摘要:
近年来在多个钢铁厂出现直角突变式吊车梁疲劳开裂事故,根据现行GB 50144—20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跨中1~2根梁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但如何快速准确地对跨内所有吊车梁进行群体寿命评估,对于厂房管理者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吊车梁疲劳累积损伤原理,在直角突变式钢吊车梁疲劳破坏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吊车梁实测应力谱数据、日使用频次数据及历史产量数据进行吊车梁群体疲劳寿命估算的评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某炼钢厂板坯清理跨21根吊车梁群体进行疲劳寿命评估,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吻...
氯盐侵蚀下锈损钢筋混凝土试件阻锈修复效果试验研究
王玲, 郭小华, 惠云玲, 于英俊
2018, 48(11): 35-39.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7
摘要:
工业建筑及海滨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非常突出,大量在役混凝土结构由于氯盐侵蚀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严重,使用寿命远小于设计使用年限。为了研究在不同浓度氯盐侵入混凝土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对掺入3%、6%、9%和12%四种浓度的严重锈损混凝土试件采用4种修复方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并对其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给出掺入不同浓度氯盐情况下的阻锈修复方法和建议。
设备-结构耦联效应影响的简化方法研究
李晓东, 陈曦
2018, 48(11): 40-45.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8
摘要:
工业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其正常使用以及功能转换等需求,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准确的抗震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既有工业建筑抗震中的设备-结构耦联效应的影响,一般可根据情况选用3种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别为不考虑设备质量的结构模型、考虑设备质量的结构模型以及考虑设备-结构耦联的整体模型。考虑耦联的模型使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时,由于设备与结构的阻尼特性不同,整体结构的阻尼矩阵为非经典阻尼矩阵,无法直接进行解耦,因此对应的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通过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时程分...
既有工业建筑及吊车梁物联成像技术健康检测
吴慧明, 宋词, 林小飞
2018, 48(11): 46-49. doi: 10.13204/j.gyjz201811009
摘要:
基于物联传输与激光成像的位移量测新技术,使得数据采样具有远距离、高精度、高可靠度、瞬间集群化等优点。以某机械制造厂吊车梁为测试对象,结合物联成像技术的优点,对吊车及吊车梁进行健康安全检测。
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平面形态类型研究
叶茂盛, 李早
2018, 48(11): 50-55.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0
摘要:
作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分类可以对村落的风土环境、民俗习惯、营造理念等方面进行归纳。以皖南地区15个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指标量化,从村落宏观整体形态到微观建筑分布等5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分类。总结出"团状集中型""带状密集型""有辐射倾向的密集型"和"辐射分散型"4种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村落格局的保护及发展应具有与类型特征相符的建设策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城市触媒视角下的永城水泥厂工业遗产改造及再利用
李星汐, 常江, 高祥冠
2018, 48(11): 60-64.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2
摘要:
工业遗产因具有触媒化特质,其改造及再利用方式对所在片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城市触媒的视角,以永城市旧水泥厂的改造为例,通过分析触媒化潜力、选择触媒要素、完善及塑造触媒、控制及引导触媒等方面对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并从"项目—片区—城市"多层次综合分析改造项目的触媒连锁反应,为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提供新的视角。
配置CRB600H箍筋的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抗剪试验研究
刘佳妮, 朱爱萍, 翟文, 付瑞佳
2018, 48(11): 65-72.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3
摘要:
采用悬臂式低周往复加载方式,对8个配置CRB600H高强箍筋混凝土框架梁进行了抗震抗剪性能试验,对高强箍筋梁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高强箍筋的应力发挥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含箍特征值和箍筋形式对其抗震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梁端均发生了纵筋屈服后的剪切破坏形态;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在1/80~1/37之间。在达到峰值承载力时,梁端CRB600H箍筋能够达到实际屈服强度;含箍特征值较高的试件,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较高,耗能能力较低;箍筋形式对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影响不大,箍...
摇摆减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张国伟, 赵紫薇, 吴继丰, 陈鹏
2018, 48(11): 73-8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4
摘要:
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新型结构体系是通过将防屈曲支撑框架柱端与基础断开并在柱脚设置耗能阻尼器,以放松支撑框架柱端与基础之间的受拉约束,在强烈地震中允许支撑框架柱端抬起,产生结构摇摆。通过对一榀固接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两榀摇摆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得到:摇摆防屈曲支撑结构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良好;层间位移角达到1/150时,摇摆柱脚抬起,基底剪力减小,柱脚裂缝数量减少,变形能力增强;摇摆防屈曲支撑结构具有防屈曲支撑、耗能阻尼器、框架梁、柱等多道抗震防线,整体抗震...
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长周期地震动下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
曾建仙, 潘钦锋, 方艺文, 颜桂云, 肖晓菲
2018, 48(11): 81-86.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5
摘要: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机理及振动特性有别于底部刚接于地基的层间隔震结构。长周期震动具有的丰富低频成分、大的速度与加速度脉冲、明显谐波成份等特性,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层间隔震结构具有更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一幢大底盘层间隔震框架结构,考虑不同场地类别下的影响,分析多类型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SSI效应使层间隔震体系的刚度弱化,结构周期延长,致使长周期地震动下Ⅲ、Ⅳ类场...
地震激励下储罐内液体的减晃试验研究
祁永成, 邱洪兴
2018, 48(11): 87-93.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6
摘要:
晃动波高作为储罐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储罐的罐高设计起着控制性作用,并且液体晃动过大会造成储罐发生"象足"和"菱形"屈曲等形式的破坏。为了抑制储罐内液体的晃动,以有机玻璃代替钢材设计了缩尺比为1∶30的立式储罐模型,以减晃板相对宽度和相对位置作为待优化参数,以波高峰值、罐壁加速度响应、罐壁压应力峰值作为晃动响应衡量指标,对有、无减晃板的立式储罐内的液体在不同地震激励下的晃动响应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试验储罐,当减晃板宽度为12.5%~17.5%的储罐半径且位置距液面12.5%~22...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超高层建筑对液化地基动力响应影响的研究
戴启权, 钱德玲, 丁森林, 鲍仕杰
2018, 48(11): 94-98.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7
摘要:
以某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相似关系设计超高层建筑及其液化地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将液化地基自由场振动台试验与超高层建筑-液化地基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液化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及其傅氏谱、地基位移响应的角度入手,研究超高层建筑对液化地基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的存在使液化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峰值降低、响应时间滞后;超高层建筑使液化地基振动的高频成分减少、低频成分增加,使傅氏谱的幅值减小,说明超高层建筑显著改变了液化地基的动力响应特性;"相互作用试验"中液化地基位移峰值...
基于离散上限机构的复杂边坡稳定性分析
侯超群, 张亭亭, 孙志彬, 李见飞
2018, 48(11): 99-105.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8
摘要:
离散机构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上限分析机构。针对分层多级复杂边坡的上限分析问题,提出复杂边坡中离散机构的构建方式,利用两种离散方法求解该机构的内外功率;基于强度折减法和二分法,提出安全系数的求解流程,并获得相应的临界滑动面。利用数个复杂边坡的算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离散机构得到的安全系数与临界滑动面与已有结果符合较好。该机构能够用于复杂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过程简便且能保证计算精度。
陈垃圾土地基中桩侧阻力及地基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胡兴昊, 陈章宇, 陈明杰, 苏世定
2018, 48(11): 106-11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19
摘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迫切需要在已封顶的垃圾填埋场上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桩基础是目前陈垃圾土地基中常用的基础形式,但因受力环境相对特殊,目前对其承载力机理及沉降特性尚不完全清楚。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和工程实践需要,针对陈垃圾土与混凝土界面的相互作用开展了界面剪切试验和陈垃圾土的压缩蠕变试验,对垃圾土地基上桩基础的侧阻力发挥特性以及长期沉降性质进行研究。
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地基中刚性桩桩土相互作用研究
孙永鑫, 刘海涛, 何春晖, 朱毅, 朱斌
2018, 48(11): 111-115.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0
摘要:
针对近海风机单桩基础,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粉土地基中刚性桩循环加载条件下的桩土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实时监测了加载过程中荷载、位移和土压力的变化。研究发现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周土压力最大值和最小值没有明显的弱化;循环加载模式下,刚性桩变形转动中心在0.85埋深以下;基于静力加载条件下的水平非线性地基反力系数,提出了粉土地基中刚性桩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水平抗力-位移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荷载作用下预测超大直径单桩基础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大型储罐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应力性状试验研究
李继才, 丛建, 曹军, 曹永琅
2018, 48(11): 116-121.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1
摘要:
以某大型储罐为依托工程,对其水泥粉煤灰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应力性状进行试验研究。设置环墙沉降观测点,采用水管式沉降仪和孔隙水压力计等进行充水预压期间地基变形应力性状的原型观测和处理后地基的原位测试。通过现场试验,揭示了大型储罐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应力性状:储罐地基沉降呈内大外小的碟形分布,在罐中心至0.5R范围内地基土沉降较大且变化幅度不大,0.5R至罐周范围的地基土沉降逐渐减小,环墙最小,CFG桩与桩间土的变形不符合等应变假定;超静孔隙水压力主要取决于土层性质特别是其渗透性...
2022年冬奥会场馆桩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徐寒
2018, 48(11): 122-126.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2
摘要:
2022年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工程,结构体系复杂,桩基础承受的荷载较大。为了给奥运场馆提供合理可靠的建设方案和技术参数,在施工前开展了原位足尺桩基承载力试验。通过对国家速滑馆工程和国家雪车雪橇工程试桩试验结果的分析,对卵石地层条件下后压浆工程桩提出了控制要求,对山区复杂地基情况下人工挖孔桩的桩长控制提出了建议。
混凝土扩盘桩盘截面形式对桩周土破坏影响的试验研究
钱永梅, 孙占珩, 金玉杰, 程庆宇
2018, 48(11): 127-13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3
摘要:
在对混凝土扩盘桩桩周土破坏机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盘的截面形式是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施工机具成桩工艺形成的实际桩截面形式与理论分析中理想桩截面形式的差异,研究对桩周土体破坏状态的影响,通过不同盘截面形式半面桩原状土模型试验,观察从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分析破坏状态的差异,为完善混凝土扩盘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不同内力情况下抗滑桩钢筋计算分析研究
李亚兰, 李寻昌, 吴瑞芳, 翟越, 李俊
2018, 48(11): 131-134.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4
摘要:
配筋计算是抗滑桩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做法多是根据滑坡推力求出桩体内力,然后依据相关规范,由桩体内力进行配筋计算,虽然方法明确,思路清晰,但计算过程较为繁琐,工作效率相对不高。针对这种问题,在已知抗滑桩截面内力(主要是弯矩和剪力)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设计规范,在满足截面保护层厚度、最小配筋率、钢筋间最小间距、混凝土抗裂要求等条件下,对滑坡治理上常用的1.5 m×2.0 m、2.0 m×2.5 m、2.0 m×3.0 m三种截面抗滑桩进行了配筋计算;并依据内力的大小,结合构造要求,编制了抗滑桩纵筋...
复杂环境下不同涂层镁水泥钢筋混凝土抗腐蚀性试验研究
乔宏霞, 杨博, 路承功, 程千元, 阳菲, 王鹏辉
2018, 48(11): 135-142.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5
摘要:
针对西部地区镁水泥钢筋混凝土因钢筋腐蚀对构件适用性的影响,以镁水泥钢筋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环境和3种涂层钢筋,通过CS350电化学工作站对钢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长期跟踪和研究,以镁水泥钢筋混凝土中不同涂层钢筋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及涂层电阻为评价指标,衡量不同环境下涂层钢筋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涂层钢筋能大幅提高钢筋的抗腐蚀性能,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较裸露钢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三种涂层中,以久美特涂层钢筋最好,美加力涂层钢筋次之,锌美特涂层钢筋最差。通过涂层可提高镁...
考虑横向钢绞线影响的钢绞线网/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朱俊涛, 李燚, 王新玲
2018, 48(11): 143-148.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6
摘要:
为了探究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在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中的黏结锚固性能,基于单根高强不锈钢绞线在ECC中的黏结锚固试验,在有效锚固长度内设置横向钢绞线,考虑ECC强度、横向钢绞线及间距等因素影响,进行单边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不锈钢绞线网/ECC的黏结强度随ECC强度的降低而减小,但ECC强度对其黏结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横向钢绞线的设置降低了高强不锈钢绞线网/ECC的黏结强度,但其残余黏结强度却得以提高,且随横向钢绞线间距的减小而增大;高强不锈钢绞线网/ECC发生黏结破坏时的延性与横向钢绞...
免涂装耐候钢腐蚀后的疲劳试验研究
梁健宇, 姚谏, 张玉玲
2018, 48(11): 149-153.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7
摘要:
裸露使用的耐候钢,表面带锈的同时还可能承受疲劳荷载。为了获得腐蚀后耐候钢的疲劳性能,对经过24 d乙酸盐雾循环试验后的Q355NHD耐候钢及其焊接试件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涂装后的Q345qD普通钢进行了疲劳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腐蚀后的耐候钢疲劳裂纹均起始于腐蚀较严重的试件上表面;相同疲劳寿命下,腐蚀后的耐候钢疲劳强度介于焊接试件与普通钢之间。通过试验数据确定试件的应力-疲劳寿命(S-N)曲线,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计算存活率-应力-疲劳寿命(P-S-N)曲线以及置信水平-存活率-应力...
现代钢结构
装配式桁架檩条的整体抗弯性能研究
李慧
2018, 48(11): 154-16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8
摘要:
传统桁架檩条节点采用焊接连接,人工成本高且易破坏镀锌层,不利于在工程中推广使用。为此,提出了采用螺栓连接节点、便于快速装配和降低制作成本的装配式桁架檩条,通过对其进行试验研究,重点考察其在竖向重力荷载及风吸力作用下的抗弯性能和破坏失效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节点优化,同时就高跨比、腹杆截面、檩间支撑对其整体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发现:增大高跨比能有效提高桁架檩条的承载力,但应注意端区腹杆可能发生失稳破坏,檩间支撑数量过少会导致上弦平面外失稳,影响檩条承载力;在风吸力作用下...
装配式抗侧力格构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赵东拂, 王磊
2018, 48(11): 161-167. doi: 10.13204/j.gyjz201811029
摘要:
提出一种具有新型装配式梁柱节点的格构柱。基于ABAQUS分析装配式抗侧力格构柱的抗震性能,通过前期研究中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ABAQUS模拟分析装配式抗侧力格构柱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装配式抗侧力格构柱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新型装配式梁柱节点并未破坏;装配式抗侧力格构柱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刚度近似呈线性减小,未出现突变;延性性能较好;破坏时等效黏滞阻尼比为0.308,耗能能力较好。
方钢管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张兆强, 赵均海, 邓勇军
2018, 48(11): 168-174.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0
摘要:
以钢纤维体积掺量和截面含钢率为主要变化参数,对23个方钢管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短柱和2个未掺加钢纤维的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受力全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取了荷载-位移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并分析了钢纤维体积掺量、截面含钢率对其承载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钢管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向受压破坏形态与方钢管普通混凝土构件相似,掺入钢纤维对其破坏形态几乎无影响;钢纤维的掺入对试件承载力的增益作用并不明显,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不超过1.5%时,试件轴压承载力较未掺加钢纤...
T型连接接头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丁北斗, 李雁, 王宁, 石寅晶
2018, 48(11): 175-181.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1
摘要:
为研究T型连接接头疲劳性能,设计了5个不同几何参数的T型连接试件进行疲劳试验。通过对不同试件应力、断口宏观和金相分析,并与有限元模拟分析比照,得到各试件螺栓拉力变化以及疲劳过程中关键点的应力变化曲线等。结果表明:改变螺栓位置对试件破坏形态影响较大,但对试件的疲劳寿命影响较小,而翼缘板厚度的增加,使翼缘板在疲劳荷载下的变形逐渐减小,疲劳寿命大幅增加。
复材结构
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成型工艺及其端部连接性能研究
马森, 赵启林
2018, 48(11): 182-186.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2
摘要:
提出了适合于端部连接的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一体成型工艺;利用提出的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成型工艺制作了一系列的波纹夹芯板;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的端部连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考察了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的成型工艺的可靠性,并通过改变螺栓连接的参数,得到了不同连接参数对复合材料波纹夹芯板极限承载力和连接刚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和机理。
鉴定·加固·改造
预应力钢绞线-外包钢复合加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司建辉, 赵侃, 刘茂社
2018, 48(11): 187-191.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3
摘要:
通过对7根预应力钢绞线-外包钢钢筋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研究预应力钢绞线-外包钢复合加固后混凝土柱的破坏特征、轴压性能和破坏机理,对比了不同预紧力加固下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延性等轴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加固方式充分发挥了钢绞线和角钢加固混凝土柱的优势,使其协调作用,共同受力,较好地改善了原构件的力学性能。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大幅提升,延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在分析其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计算式。
海外科技交流
意大利工业遗产帕尔玛糖厂的改造
蒋伊琳, 张姗姗, STENDARDO Luigi, 路冠丞
2018, 48(11): 192-196.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4
摘要: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帕格尼音乐厅作为意大利帕尔玛(Parma)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一部分,由糖厂改造而来。废弃的工业建筑在建筑师的笔下重新焕发活力,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了城市公园中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糖厂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其一是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包括遗产价值的认知、遗产标志物的确认和针对价值认知结果的建筑遗产分级处理;其二是建筑遗产的再生设计,包括功能重构、空间重组、形式美化和技术完善。
穿城铁路地下化更新三例
陈家运
2018, 48(11): 197-20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5
摘要:
穿城铁路地下化是解决城市与铁路矛盾、释放区域发展潜力的一种有效城市更新途径。以西班牙Logro?o高铁站、美国纽约大中央车站和荷兰代尔夫特铁路站站域更新三个案例,从铁路用地、铁路周边区域和城市三个尺度层面,介绍并分析了其更新的动因、论证、设计和实施效果。为当前我国铁路建设与城市更新改造之间理顺关系提供借鉴。
BIM技术与应用
基于组件应用架构和工程模板的混凝土框架箱涵建筑信息建模优化方法
齐成龙
2018, 48(11): 201-206.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6
摘要:
传统的框架箱涵建筑信息建模(BIM)方法效率低下,数据稳定性无法保证,为了克服传统建模方法的缺陷,介绍一套优化后的建模方法。这套优化的建模方法包含三个部分:采用C#语言编制一个数据转换软件,该软件通过读取RCCAD文本文件,自动生成建模过程中所需数据表格;使用组件应用架构(CAA)开发出一个嵌入达索系统的框架涵涵节及基础批量建模软件,该软件能够自动批量生成以用户定义特征方式存在的涵节和基础模型,内存占用少,效率高;将框架涵端部附属结构封装成一个工程模板,采用META INPUT的方式读入几何元素...
基于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问题及对策分析
薛茹, 王新渊, 史科
2018, 48(11): 207-210. doi: 10.13204/j.gyjz201811037
摘要:
随着建筑工业化及信息化技术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热点。通过对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文献分析,论述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进度管理模型及信息管理平台、深化设计及智能加工、进度计划模拟与控制、施工过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为其他学者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的基础上,提高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