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40卷  第1期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张心斌, Simon Chen, 程大业, 张忠
2010, 40(1): 1-4.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1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问题,自从混凝土大规模运用以来,裂缝就一直如影相随,人们一直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控制裂缝产生的方法、原理。混凝土应力基本可以从温度和水化变形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控制,如何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控制还是一个新课题。从这一角度阐述综合应力控制的基本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在核电站基础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得以成功运用。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方式及技术指标的有限单元法分析和研究
张忠, 李小将, 张心斌, 程大业
2010, 40(1): 5-7,23.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2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方式及技术指标选取往往以工程经验为基础,结合现场温控施工进行养护调整。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不恰当的养护方式和技术指标往往会导致施工裂缝的进一步加剧。以CPR1000核电站基础为例,开展有限单元法分析养护技术指标及养护方式,分析不同养护方式和技术指标下混凝土可能出现的应力状态,进而优化养护方式和技术指标的选取及指导施工养护技术措施的制定。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有区别的动态的养护技术措施更有利于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倡导的有限单元法确定养护方式及技术指标法可为类似基础施工养护提供经验...
滑动层对上部基础施工温度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及应变监测研究
王德桂, 张忠, 张心斌, 程大业
2010, 40(1): 8-10,16.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3
摘要:
工程实践中,滑动层合理设置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核电站安全壳基础设置防水层兼做滑动层也不例外。影响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因素很多,但根本且直接原因还是温度应力、收缩应力水准和抗裂措施的问题。影响施工应力水准的因素同样很多,如混凝土基础浇筑的体量、基础形式、混凝土用胶凝材料水化热大小及水化速率、养护措施以及滑动层的滑动能力等等。正是基于核电站安全壳基础的施工研究,建立滑动层及整体结构的有限单元模型,开展滑动层对上部结构的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应变监测研究。...
CPR1000核电站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特性
王勇, 张心斌, 程大业, 张忠
2010, 40(1): 11-13,63.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4
摘要:
对混凝土浇注过程进行全程分析。采用温度调控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的总应力,充分考虑混凝土在早期的快速收缩应力,有针对性考虑浇筑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应力,以达到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目的。
核电站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特性
陈李华, 张心斌, 程大业, 张忠
2010, 40(1): 14-16.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5
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混凝土的最高水化温度进行计算,进一步确认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水化温度涉及水泥材料的多个方面,同时也与结构的几何尺寸、施工环境、施工顺序等因素有关。通过研究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一般方法,并对多个核电站的基础混凝土温度进行计算,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
高温高湿环境核电站核岛筏基整体浇筑温度应变监控
顾海明, 程大业, 张心斌, 张忠
2010, 40(1): 17-20.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6
摘要:
高温高湿环境给核电站核岛筏基混凝土整浇和养护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易导致混凝土中心温度过高,内外温差过大,不利于裂缝控制。以某核电站核岛筏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应变监控数据为基础,结合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的理论分析结果,对养护期间的混凝土裂缝控制进行深入分析。经有效温度应变监控养护的该筏基混凝土拆模后未出现明显裂缝。此方法为其他核电站筏基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有限单元法在大体积混凝土筏基温控施工中的应用
张忠, 张涛
2010, 40(1): 21-23.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7
摘要:
现行行业标准YBJ22491《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技术指标的计算没有考虑有限单元法,为配合GB/J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的颁布和新增有限单元法的应用,以某核电站筏基整体浇筑温控施工为例,开展有限单元法估算养护技术指标的研究并成功指导温控施工。通过对理论计算和实测结果的分析,得出有限单元法计算养护技术指标的可行性和指导温控施工的优越性,可为新规范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CPR1000核电站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现场监控技术
陈李华, 张心斌, Simon Chen, 程大业, 张忠
2010, 40(1): 24-26,38.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8
摘要:
通过理论计算CPR1000核电站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和收缩应力,表明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但混凝土由于自约束的作用,应变测试非常困难。通过一种特定的装置,现场测试实际混凝土的弹性应变,进而掌握混凝土的受力状态,从而为控制混凝土裂缝提供参考。
“动态设计养护”法在核电站筏基整浇养护中的应用
程大业, 张心斌, 张忠
2010, 40(1): 27-30,4. doi: 10.13204/j.gyjz201001009
摘要:
提出一种适用于核电站筏基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浇筑裂缝控制的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用ANSYS软件建立筏基混凝土整体浇筑的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温度应变监控方案,设计优化混凝土养护曲线,监控过程中实时动态调整养护措施。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不同核电站的6个核岛筏基养护项目,混凝土拆模后均无明显裂缝。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
张希晨, 郝靖欣
2010, 40(1): 31-34,20.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0
摘要:
中国民族工商业在近代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运河流淌的轨迹,从而为沿岸城市留下了许多值得保护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作为所在地区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从被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与重视。通过分析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及条件,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对城市记忆的积淀、对城市文化复兴的意义。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密肋壁板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姚谦峰, 张奇
2010, 40(1): 35-38.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1
摘要:
随着密肋壁板结构的大量推广,对密肋壁板结构在服役阶段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结构的改建、扩建以及加固、维修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和评价过程,利用改进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密肋壁板结构进行安全可靠性评价。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密肋壁板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是合理、科学的。
钢筋混凝土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王志军, 柏洁, 白绍良
2010, 40(1): 39-45.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2
摘要:
针对梁纵筋锚固条件、墙肢内梁配箍率及梁截面高度等参数,通过6个梁-薄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以及非线性有限元的模拟和参数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保证梁纵筋直段锚固长度后,采取弯锚措施和加大墙肢内梁配箍率都可以改善节点受力和延性,但弯锚措施综合效果更好;梁纵筋的直段锚固长度是节点有效传力的基本保证;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和采用合理的锚固措施,能够保证偏心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变形和延性要求。
纤维增强异形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王铁成, 张学辉, 赵海龙, 齐建伟
2010, 40(1): 46-50,72.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3
摘要:
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部分异形柱节点腹板部位破坏严重,限制了异形柱结构的楼层高度,成为异形柱结构的薄弱环节。通过节点核心区应用聚丙烯纤维增强的异形柱边节点和同条件下未增强的异形柱边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了两个边节点的破坏特征、承载能力和延性、梁端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了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变化规律,最后应用损伤模型对两个边节点进行了累积损伤分析。研究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可以显著改善和提高异形柱边节点的破坏形态和开裂荷载,其他抗震性能指标也有所改善,从而...
大型火电厂主厂房框排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
宋远齐, 汪小刚, 温彦锋, 梁远忠, 龚胡广
2010, 40(1): 51-54.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4
摘要: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是我国火电厂主厂房常用的结构形式,结构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尤为必要。利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大型火电厂主厂房框排架结构进行抗震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反映主厂房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其响应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主厂房横向框排架和纵向框架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分析结果可为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桁架结构优化设计的改进蚁群算法
陈少杰, 段敬民, 赵洪波
2010, 40(1): 55-58,101.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5
摘要:
通过对已有的优化方法进行分析,针对蚁群算法容易收敛到局部最优解的缺陷,通过遗传算法和禁忌算法来提高增加蚁群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并改进了算法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将改进的蚁群算法应用到桁架结构优化设计中,提出了桁架结构优化设计的改进蚁群算法,并建立了相应的优化模型;最后,对10杆平面桁架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蚁群算法是科学可行的。
叠合板拼接构造的试验研究
叶献国, 华和贵, 徐天爽, 王德才
2010, 40(1): 59-63.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6
摘要:
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对比现浇混凝土整体板及在跨中拼接的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弯性能(挠度、裂缝、承载力、破坏形态)及承载受力机理,并利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各试验板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叠合式楼板设计的建议。
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的模拟计算
刘俊伟, 张明义, 谢建, 于秀霞, 李瑞军
2010, 40(1): 64-67.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7
摘要:
静压桩承载力的提高归因于桩周土的固结、触变恢复和土壳效应,其中固结作用是主要的。从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有效应力的增加两方面着手,对桩承载力的增长规律进行分析,利用球孔扩张理论、源-源假设理论以及Henkel公式,推导出沉桩后桩周土应力增量的表达式,并通过求解超静孔隙水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式,得出任意时刻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表达式,进而提出饱和土中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的模拟计算式。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预测结果随休止期的延长而提高。
PHC管桩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
曾庆响, 梁焕华, 肖芝兰, 李法尧
2010, 40(1): 68-72.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8
摘要: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的受弯性能是管桩产品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PHC管桩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的计算通常都是按照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方法进行的。但PHC管桩的混凝土强度已经超出了规范的适用范围,计算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PHC管桩的实际承载能力。结合试验测试结果,根据PHC管桩的离心成型生产工艺和高强度的特点,提出对现有PHC管桩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方法的修正建议。验算结果表明,采用修正方法计算所得的PHC管桩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
扩顶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季毛伟, 高永涛, 成子桥, 吴顺川, 刘洋
2010, 40(1): 73-77,115. doi: 10.13204/j.gyjz201001019
摘要:
扩顶CFG桩复合地基是在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其借鉴桩-承台-土相互作用理论,充分利用扩顶荷载收集作用以及桩间土的承载和变形协调能力。以河南省某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对常规CFG桩和扩顶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模拟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扩顶CFG桩控沉效果的影响;分析桩帽下土体的竖向位移;研究桩身应力、桩帽下土体的应力等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比较分析,对扩顶CFG桩数值模拟给出若干结论。
纯扭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梁极限扭矩计算方法的研究
邱继生, 姚谦峰
2010, 40(1): 78-81,97.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0
摘要:
利用变角空间桁架模型,根据钢纤维混凝土梁在扭转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考虑钢纤维的影响,根据力的平衡,得出钢纤维混凝土梁在纯扭作用下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公式将钢纤维的作用等效为纵向和横向钢筋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衔接较好。最后,将公式计算的极限扭矩结果与已有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混凝土受弯构件抗裂最小配筋率的讨论
屈文俊, 张弛, 姚睿根
2010, 40(1): 82-86.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1
摘要:
简述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确定方法,对比中外混凝土设计规范中最小配筋率限值;通过工程实例阐明满足GB500102002规范中最小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其裂缝不满足规范限值的现象;以开裂弯矩作用下的裂缝宽度不超规范限值为原则,确定抗裂最小配筋率;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受弯构件抗裂最小配筋率控制设计。
冻融循环作用后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研究
冀晓东, 赵宁, 宋玉普
2010, 40(1): 87-91.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2
摘要:
冻融循环作用后,混凝土内部发生损伤,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增加,超声波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下降;而随着冻融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下降,钢筋自由端的峰值滑移量则增大;通过对3种直径螺纹钢筋与混凝土冻融后的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冻融循环作用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下降,特别是极限粘结强度随着冻融循环作用次数增加而下降,根本原因是由于冻融作用损伤混凝土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下降所致。
考虑双重界面滑移的钢套筒植筋系统受力机理有限元分析
舒睿彬, 张建荣, 张春
2010, 40(1): 92-97.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3
摘要:
为研究包含双重界面滑移的植筋系统受力机理,对钢套筒植筋系统进行考虑粘结滑移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在钢套筒植筋系统中,由于钢筋和钢套筒均为钢材,材料性能类似,使得植筋胶与钢筋、植筋胶与钢套筒的粘结性能类似,因此胶筋界面和胶筒界面应有相类似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利用钢套筒植筋试验研究得到包含胶筋和胶筒两个界面滑移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采用均分方法得到钢套筒植筋系统的胶筋界面和胶筒界面独立分离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钢套筒植筋系统进行考虑粘结滑移的ANSYS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证明所建立...
综述
岩土锚固技术新发展
程良奎, 胡建林, 张培文
2010, 40(1): 98-101.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4
摘要: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土木、水利水电、矿山和建筑等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对岩土锚固综合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强化,在岩土锚杆的荷载传递机制、设计、结构形式、灌浆工艺以及长期性能和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使我国岩土锚固的综合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和跨越。目前,我国岩土锚固的工程应用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开发了可重复高压灌浆型和旋喷灌浆扩体型锚杆,有效克服了软土地层或复杂地层中锚杆承载力低、蠕变量大的缺陷;2)加深了对锚杆荷载传递机制的认识,提出了锚固长度对粘结强度的...
现代钢结构
基于弯矩变化的体内张拉成形网格结构成形过程研究
王成, 张毅刚
2010, 40(1): 102-106.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5
摘要:
为明确体内张拉成形网格结构张拉方式对结构成形过程受力的影响特点,提出两种张拉方案:整体分次和分批分次。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由张拉方式对结构上弦弯矩的影响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从结构弯矩值分布和两种张拉方式下的弯矩对比值分布两个角度,对结构弯矩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从对结构弯矩的影响特点出发,分批分次张拉成形方案切实可行,成形过程中,结构的上弦弯矩主要集中于跨中部分,且分布较为均匀,另外,跨中部分的结构选型应予以重视。
圆钢管双向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董柏平, 陈以一
2010, 40(1): 107-111,45.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6
摘要:
利用ANSYS程序对不同端弯矩分布模式下圆钢管双向压弯构件的稳定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双向压弯构件稳定性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指出直接套用现行规范公式将有较大误差。提出圆钢管双向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的建议公式,该公式适用于各种端弯矩分布模式下,圆钢管双向压弯构件的稳定承载力计算,计算精度较高。
长细比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轴压柱受力性能的影响
傅中秋, 吉伯海
2010, 40(1): 112-115.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7
摘要:
基于钢管轻集料混凝土轴压柱的试验结果,分析长细比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将界限长细比及稳定系数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界限长细比作为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柱弹塑性和弹性破坏的分界点,可以应用Euler公式计算,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相吻合,同时低于钢管普通混凝土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同截面参数条件下,长细比越大,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和稳定系数越低;钢管轻集料混凝土实测稳定系数高于钢管普通混凝土经验公式计算结果。
武昌站钢-混凝土组合梁楼板舒适度分析与研究
鲍华, 李敬学, 孙少军, 聂建国
2010, 40(1): 116-119,130.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8
摘要:
随着铁路工程的飞速发展和跨越式的革新,推动了铁道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武昌火车站房大跨度楼盖采用了双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保证其舒适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动力特性和行走激励时程反应分析表明,武昌站大跨度楼盖设计满足舒适度的要求。
鉴定·加固·改造
托换技术在某地下室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邓其来, 付斌, 王小南, 徐丹, 徐德新
2010, 40(1): 120-123. doi: 10.13204/j.gyjz201001029
摘要:
结合某地下室托换改造工程实例,从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两个部分对托换技术在地下室改造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首先论述改造设计中托换方案、顶升力和顶升量的确定,然后介绍地基处理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改造时结构位移监测和后期建筑物沉降观测对改造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工程实录
某冶金厂房建筑设计的探索
李志文
2010, 40(1): 124-126. doi: 10.13204/j.gyjz201001030
摘要:
通过对某冶金厂房设计的实际分析,对工业建筑在风格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介绍一种典型的厂房立面表现形式。同时,也介绍了一种特殊的墙体构造设计方法,对主厂房与周围生产辅助建筑在消防设计方面的关系也做了较深的论述。这些技法对工业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
建筑设计漫谈
改进小套型住宅的精细化设计
林川, 赵旭旻, 徐明
2010, 40(1): 127-130. doi: 10.13204/j.gyjz201001031
摘要:
通过分析和探讨日本小套型住宅的功能分布、组织框架与特色,分析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必要性及其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完善住宅功能,转换住宅消极空间,提高空间的多功能利用为目的,以小套型住宅精细化设计的改进方案为例,提出了功能复合的家务区的设计理念。
拉丁美洲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
房志勇, 万佳, 林川
2010, 40(1): 131-134. doi: 10.13204/j.gyjz201001032
摘要:
在近年来许多国际建筑奖项的获奖角逐中,拉丁美洲建筑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主义的实践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悉数过往才发现,拉丁美洲的现代建筑在地方文化延续方面的研究和努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通过分类和总结拉丁美洲建筑师们的地域主义设计方法,期望有助于我们的了解、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