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35卷  第4期

建筑工程加固与改造设计
对既有房屋套建增层改造的认识与思考
郑文忠, 王英, 刘铁, 谭军
2005, 35(4): 1-5,9.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1
摘要:
阐述了对既有房屋进行套建增层改造的意义、既有房屋增层改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况,介绍了可用于既有房屋套建增层的结构形式、相关设计与施工的技术问题及近年来所开展的工程实践,提出了关于既有房屋套建增层改造技术的几点建议。
哈尔滨市计生委办公楼结构改造设计
郑文忠, 刘铁, 王英
2005, 35(4): 6-9.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2
摘要:
提出了哈尔滨市计生委办公楼结构改造所需的托换梁、托换柱、托换基础及相关连接构造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指出了进行该工程结构改造施工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可供同类工程进行结构改造时参考。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封洞与开洞改造设计
周威, 郑文忠
2005, 35(4): 10-1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3
摘要:
哈尔滨中央大厦塔楼楼(屋)盖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塔楼的复式住宅原位于21层~22层,业主决定将复式住宅调整至22层~23层。为完成复式住宅调整任务,需对21层顶局部楼盖进行封洞改造,对22层顶局部楼盖进行开洞改造。给出了楼盖封洞的方法,介绍了待开洞口边缘后置板下支承梁的设计及施工方法,后置梁及开洞板相关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方法,开洞时预应力筋的临时锚固措施与永久性锚固体系的建立方法,开洞后相关板格靠近洞口边缘支座负弯矩影响区的加固设计思路和方法,可供其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封洞及开洞改...
一带悬挑结构的计算分析与补强设计
刘铁, 郑文忠, 王英
2005, 35(4): 15-17.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4
摘要:
哈药六厂某厂房外横墙因功能调整需由原设计的490mm厚砖墙改为620mm厚砖墙,为使本工程的外观造型与其近邻办公楼相协调,在该外横墙外侧需较原设计增设干挂石材幕墙,由于填充墙加厚及干挂石材幕墙等新增荷载在原设计中未予考虑,需对带悬挑的预应力边框架进行核算与补强加固。经核算,框架柱及框架梁的非悬挑区段在荷载增大后仍能满足相关设计标准的要求,只需对框架梁的悬挑区段进行补强加固。提出了通过在基础悬挑梁和一层顶悬挑梁间后置钢筋混凝土墙形成带边框深梁以增大悬挑结构抗力,减小悬挑结构裂缝和变形的加固思想和方...
哈尔滨新吉商场扩建改造设计
侯晓萌, 郑文忠
2005, 35(4): 18-20.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5
摘要:
哈尔滨新吉商场为地下1层,地上2层的公共建筑。地上2层平面布置呈凹形,凹入区域的面积为8。4m15。0m,建设单位要求在此区域的地下室顶上补建2层。凹入区域的东、南、西三侧均为地下1层,地上2层为框架结构,针对凹入区域的四角均设有1个框架柱的特点,提出了悬吊扩建改造法和承托扩建改造法两种扩建改造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方案的设计思路、连接节点构造措施及建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供设计建造同类工程时参考。
上海某大厦托梁拔柱工程的设计
杨福磊, 奚震勇, 孙海
2005, 35(4): 21-23.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6
摘要:
通过托梁拔柱实现大空间在工程中并不少见,对某工程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手法,把预应力和粘钢加固综合应用在抽柱后形成的大跨度梁上,将梁柱节点设置为铰接以减小对柱的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合理设置体外预应力转向块,提高了安全度,同时便于施工,为同类工程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
新型预应力托换技术设计
周光荣
2005, 35(4): 24-25,31.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7
摘要:
提出一种新型预应力托换技术。通过拧紧高强螺栓施加预应力,一方面迫使托换大梁预弯获得向上的预应力,另一方面,对将要拆除的承重柱卸载至零应力,然后切除柱子。与一般托换梁技术比较,这种预应力托换技术具有施加预应力直接明确,施工简单可行,不损伤原有结构和造价低等优点。介绍了该技术在某工程拔柱改造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这种新型预应力托换技术可予参考和推广。
钢筋混凝土排架厂房托梁拔柱设计与施工
敖海根
2005, 35(4): 26-27,1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8
摘要:
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厂房改造中,采用托梁拔柱的方案,并针对工程特点,辅之以人工挖孔桩,设置附着式支承钢柱、钢托架等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该厂房改造的难题,以及生产与施工的矛盾。
生态建筑的实践与其设计策略探析
赵祥
2005, 35(4): 28-31. doi: 10.13204/j.gyjz200504009
摘要: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指出国内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局限,介绍了国外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在当前国情的条件下应当采取的基本策略,并以国内的工程实例说明了具体做法。
超越传统历史层面的思考——关于上海苏州河沿岸产业类遗产“有机更新”的探讨
邵健健
2005, 35(4): 32-34,5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0
摘要:
苏州河沿岸的产业类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近日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以产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为出发点,探讨苏州河沿岸产业类遗产的前途与命运,并进一步分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方法对遗产有机更新的影响。
侧向约束对体外预应力加固框架梁承载能力影响分析
张瑞云, 曹双寅
2005, 35(4): 35-37,17.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1
摘要:
分析了用体外预应力方法加固框架梁时梁的受力状态,指出由于端部侧向约束构件的影响,将使加固效果受到影响。运用结构力学的D值方法,近似把结构看作弹性体,分析了框架梁实际的预压力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加固后梁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板火灾试验研究
袁爱民, 孙宝俊, 董毓利, 李延和, 高立堂
2005, 35(4): 38-42.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2
摘要:
在实现ISO标准升温曲线升温的前提下,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板火灾下试验行为的研究,总结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变形、预应力变化的一般规律,考察了预应力度和保护层两种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以后更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柱加大截面法加固框架节点试验分析
余琼, 李思明
2005, 35(4): 43-47.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3
摘要:
进行了1个对比框架节点和3个柱加大截面法加固框架节点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现象、开裂荷载、承载力、刚度、延性分析,得出原柱轴压比较大对新加混凝土参与抗剪不利,新加核心区配有箍筋比未配箍筋对原有核心区的约束强,本加固方法试件刚度、耗能能力提高较大,但延性提高较小,最后提出原核心区开裂荷载和加固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
现役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连续板的可靠度计算
夏明进, 霍达
2005, 35(4): 48-49,78.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4
摘要:
钢筋混凝土连续板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其抗力和荷载效应都与设计时的不同。采用串联分析模型,计算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即结构体系中有一个构件失效,则整个结构体系失效。连续板的失效概率应为荷载出现概率和相应荷载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乘积的总和。以此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厂房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粘土与加筋材料界面作用特性试验研究
石名磊, 张波
2005, 35(4): 50-5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5
摘要: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与填土的界面作用特性直接决定加筋土结构的内部稳定性,所以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的界面作用特性指标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通过对粘土与聚丙烯土工带在不同含水量、剪切速率下进行不同法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切试验,得出了高液限粘土与筋带之间的剪切特性,讨论了法向应力、剪切速率及含水量对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对实际加筋土工程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混沌神经网络在深基坑开挖侧移预测中的应用
高华东, 霍达, 陶连金
2005, 35(4): 55-59.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6
摘要:
以混沌理论为基础,由去偏复自相关函数确定输入神经元的数目,通过含有隐层的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输出预测值,对神经网络输出的尖点预测值进行混沌控制,通过参数控制法确定预测值,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北新桥地铁车站深基坑的侧移预测,取得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律在动力基础试验中的应用
潘泓
2005, 35(4): 60-61,42.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7
摘要:
通过对动力基础试验中,如何根据相似律建立适当的模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通过模型试验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动力基础的动力响应。
三峡库区饱和碎石土地基承载力研究
孔位学, 郑颖人
2005, 35(4): 62-6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8
摘要:
三峡库区表层是第四系松散堆积体,碎、砾石含量一般在30%~70%。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原来在天然状态下的碎石土地基将会受到水的浸泡而饱和,从而导致其承载力下降,但现行的《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并没有给出饱和状态下碎石土地基的承载力,这给蓄水后碎石土地基的承载力的复核与评估带来了极大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库区典型的碎石土在天然及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碎石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在天然及饱和状态下的变化规律。依据试验结果,采用碎石土地基承载力的经典计...
利用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性混凝土
陈莹, 严捍东
2005, 35(4): 65-68. doi: 10.13204/j.gyjz200504019
摘要:
利用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性混凝土,对其强度和透水系数随骨灰比、砂率和水灰比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这种新型环保型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参数。采用功效系数法,得出在振动成型条件下,满足最优强度和透水系数的配合比是:骨灰比3。5,砂率0。15,水灰比0。34。
纤维及混杂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孙道胜, 邓敏, 唐明述
2005, 35(4): 69-71,47.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0
摘要:
研究了聚丙烯(PP)纤维、聚乙烯醇(PVA)纤维及聚丙烯和聚乙烯醇混杂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耐磨等耐久性能和变形特性。结果显示,纤维及混杂纤维能显著提高膨胀混凝土的抗渗、抗冻和耐磨性能,且混杂纤维优于单一纤维,纤维对膨胀混凝土的膨胀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分析认为,纤维与微膨胀复合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减少由变形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原生缺陷,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天津博物馆清水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陈志华, 韩娟, 王小盾
2005, 35(4): 72-75.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1
摘要:
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将结构混凝土直接作为建筑的外表面,形成不再进行其他外装修处理的建筑做法,从而实现了建筑和结构的统一。清水混凝土的材料选择、配比和搅拌工艺的确定、模板的选材、振捣工艺及养护等整套施工技术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区别较大,各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在介绍天津博物馆工程概况和混凝土概念的基础上,简述了清水混凝土的概念和发展历史,通过天津博物馆V形柱的工程实例研究了清水混凝土的材料、设计和施工应用技术,讨论了它的应用前景。
混杂纤维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电机敏性
黄满华, 谢慧才, 刘金伟, 简华丽
2005, 35(4): 76-78.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2
摘要:
通过对素砂浆、碳纤维砂浆和混杂纤维砂浆的力学性能和电机敏性能的对比,认为纤维的混杂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碳纤维水泥砂浆作为机敏材料的推广应用。
综述
我国贮仓结构抗震研究的现状及前瞻
王建平, 黄义
2005, 35(4): 79-81,90.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3
摘要:
回顾了我国贮仓结构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贮仓抗震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贮仓抗震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现代钢结构
台州体育中心屋盖的风振系数计算
王珩, 孙炳楠, 楼文娟, 沈国辉, 林书明, 金琨
2005, 35(4): 82-84,9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4
摘要:
针对大跨网架屋盖风致振动问题,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在有限元建模的基础上,直接采用风洞试验的数据,计算了台州市体育中心屋盖结构的竖向位移风振系数,得到了一些大跨屋盖位移风振系数的变化规律。
无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简化分析
徐伟良, 郑廷银, 孙宇坤
2005, 35(4): 85-87.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5
摘要:
用变刚度的螺旋弹簧模拟梁柱节点半刚性连接的弯曲特性,建立了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梁单元的刚度矩阵。通过分别引入横梁修正线刚度和修正转动刚度,将等效代替框架法和无剪力分配法推广应用于无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结构分析,其计算十分简便。
单层网壳板式节点的刚度分析
张竟乐, 赵金城, 许洪明
2005, 35(4): 88-90.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6
摘要:
在网壳(架)研究领域中,节点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研究主要都集中于各种节点强度的研究,而刚度的研究却很少涉及。针对网壳结构中目前使用较广的板式节点,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在弹性范围内考察其刚度相对于节点的几个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刚度相对于参数变化的近似线性表达式。还给出了对于刚度变化趋势原因的一些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配圆钢管钢骨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及径厚比分析
杜德润, 王修信, 李爱群, 陈丽华, 殷宝才
2005, 35(4): 91-94.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7
摘要:
通过考虑外围混凝土和箍筋对钢管以及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根据钢管屈服推导出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实际受压极限强度,并建立配圆钢管钢骨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钢管径厚比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可供设计参考。
建筑设计漫谈
对现代高层综合性建筑设计的一次探索——汉口劝业大厦创作体会
张振, 汪寅
2005, 35(4): 95-96,99.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8
摘要:
汉口劝业大厦作为高层综合建筑,其设计与环境密不可分,它既是一个由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重新组合过程,也是一个由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空间的划分过程。它以独特的构思,为使用者提供了较具弹性的内部空间及独具特色的外部形象,给都市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佳的场所。
论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因素
林涛
2005, 35(4): 97-99. doi: 10.13204/j.gyjz200504029
摘要:
从建筑技术的发展进程、技术性美学观的形成和演变及技术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建筑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建筑创作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