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35卷  第1期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氯盐、硫酸盐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损伤研究
金祖权, 孙伟, 张云升, 赖建中
2005, 35(1): 5-7.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1
摘要:
通过35%NaCl溶液,5%Na2SO4溶液以及35%NaCl+5%Na2SO4复合溶液的浸泡腐蚀试验,研究了C30、C50两种强度等级,三种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在腐蚀溶液中的自由氯离子扩散规律,以及基于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的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复合腐蚀下,C30的自由氯离子含量是C50的2倍左右;氯离子扩散系数为C50的1.7~1.95倍;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先上升后下降。矿物掺合料提高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硫酸盐损伤能力,硫酸盐降低了混凝土抗氯离子腐蚀能力,氯盐减缓了硫酸盐对混凝土的损伤速...
复合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
张道玲, 鞠丽艳
2005, 35(1): 8-10,14.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2
摘要:
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防火与抗爆裂性能低的特点,采用低熔点(聚丙烯纤维)及高熔点纤维(钢纤维)复合的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抗爆裂性能)进行改善。研究表明,800℃时,复合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15%,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6%);抗压强度剩余率约15%,与基准混凝土的强度剩余率相当(约15%);劈裂抗拉强度剩余率约20%,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10%)。另外,复合纤维对改善混凝土的抗爆裂性能特别有效,同时分析了复合纤维改...
高强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寿命预测模型
刘志勇, 马立国
2005, 35(1): 11-14.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3
摘要: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高强混凝土抗冻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对高强混凝土冻融循环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冻融累积损伤的幂函数模型,认为冻融累积损伤的数学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动弹性模量衰减模型,同时应用累积损伤幂函数模型量化评估了非引气条件下掺加纳米粉体和缓凝剂对高强混凝土冻融循环使用寿命的影响。
高强及超高强混凝土的脆性与强度尺寸效应
黄煜镔, 钱觉时
2005, 35(1): 15-17.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4
摘要:
以往的高强混凝土研究往往局限于试验室尺度上的强度提高,而实际上,由于强度尺寸效应现象的存在,并且随混凝土强度提高,脆性增大,强度尺寸效应现象更为明显,因此许多研究是不完善的。采用Bazant的尺寸效应律对高强、超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尺寸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提高,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而降低的趋势有所突出,并由此探讨了脆性与强度尺寸效应研究的意义。
150~200MPa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王冲, 蒲心诚, 刘芳, 吴建华, 王勇威
2005, 35(1): 18-20.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5
摘要:
在分析活性粉末混凝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常规材料和普通工艺制备150~200MPa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剔除粗集料的情况下,采用极低水胶比,配制出最高抗压强度达到170.3MPa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可以达到245mm,扩展度达到563mm。研究认为,为充分发挥混凝土成本低廉的优势,配制超高性能混凝土最佳的技术路径并不是剔除粗集料,而是如何去解决混凝土中由于粗集料所带来的缺陷问题。
掺粉煤灰和硅粉的C90高强度自流平混凝土研究
赵若鹏, 郭自力, 张志龄, 张晶, 刁凤琼, 吴佩刚, 刘元鹤
2005, 35(1): 21-23.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6
摘要:
研究了内掺粉煤灰和硅粉对自流平混凝土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根据试验数据总结出高强度自流平混凝土的强度经验公式;分析了掺粉煤灰和硅粉的高强度自流平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规律;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砂、5~25mm碎石,水胶比0.267~0.285,内掺10%粉煤灰和10%~15%硅粉,或水胶比0.266,内掺20%粉煤灰和15%硅粉,掺加适量的NF26缓凝高效减水剂,能配制出C90高强度自流平混凝土。
居住环境评价中居民参与意识调查研究
王建华
2005, 35(1): 24-26.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7
摘要:
居民参与是居民环境权的具体体现,居住环境评价中居民参与意识的调查是研究构建住宅光环境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通过对居民参与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信访投诉的参与频率,水平与质量等的研究,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了居民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小环境,大问题的环境观念,居住环境作为健康工程的工作意识,制定完善居住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开展环境意识教育,加强居住环境质量监管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日照作用对超长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
陈淮, 赵娟, 李天
2005, 35(1): 27-29,17.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8
摘要:
研究了在日照温差作用下超长高层建筑结构的温度效应计算问题。在分析日照辐射作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日照温差作用温度计算工况,给出了日照温差作用温度计算工况参数。利用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郑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主体结构在日照温差作用下的整体温度变形和温度内力或应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给出结构整体变形特点以及结构不同构件在日照温差作用下温度内力或应力的数值变化范围和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体系风振响应分析
杨东升, 蓝宗建
2005, 35(1): 30-32. doi: 10.13204/j.gyjz200501009
摘要:
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体系具有调频质量减振、基础隔震和阻尼耗能减振等多种减振功能。通过频域分析,阐明了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减振原理,得到了主框架侧移减振系数随调谐比和次框架阻尼比的变化规律。采用简谐波合成法模拟了脉动风荷载,通过时域有限元分析,验证了频域分析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相比,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显著降低,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带边框柱剪力墙模型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王社良, 赵祥, 申兆武, 苗晓瑜
2005, 35(1): 33-36.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0
摘要:
对于115缩尺比例的两个配筋方式不同的带边框柱剪力墙模型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墙体边框柱与墙体的共同工作性能,对比研究了带边框柱的中高剪力墙受力特点、破坏和耗能机理,并从承载力、刚度、延性、恢复力特性、耗能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其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带边框柱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体系的结构选型分析
王新玲, 李海明, 杨广宁
2005, 35(1): 37-39.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1
摘要:
对由截面较小的梁、柱、支撑形成的复合结构代替住宅中承重墙的新型住宅结构体系进行了结构选型分析。选取常见的三种支撑形式,用不同软件分别对其进行了竖向荷载和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分析。其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人字支撑的结构体系内力最小,构件弯矩、剪力仅为另两种形式的20%~60%;水平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结构的内力相差较小,说明三种支撑结构体系在抗侧能力方面基本相等,但和框架结构内力相比,梁的弯矩仅为框架梁的150,柱弯矩仅为125。由此得出人字支撑结构为新型复合结构体系较合理的结构形式。
短肢剪力墙高层住宅的设计体会
吕毅
2005, 35(1): 40-41,46.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2
摘要:
对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如结构体系的形成概念、布置原则、计算分析要点和构造要求等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
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沉降槽的特征分析
璩继立, 葛修润
2005, 35(1): 42-46.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3
摘要: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上海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时所形成的沉降槽的特征。通过统计、拟合、对比及作图等方法,对沉降槽的形状、沉降槽与隧道埋深的关系、沉降槽随时间的演变以及沉降槽宽度系数与埋深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在软土地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结论。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深层位移观测结果分析
李海芳, 龚晓南, 温晓贵
2005, 35(1): 47-49.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4
摘要:
对路堤荷载下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深层位移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层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主要压缩变形发生在加固区底部和下卧层顶部的一定范围。随桩长增加,该范围逐渐扩大。复合地基侧向位移随深度呈递减,侧向变形速率随时间呈递减。
等比级数法推算固结系数
匡乐红, 徐林荣, 吕大伟, 牛建东
2005, 35(1): 50-52.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5
摘要:
在指数曲线配合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推固结系数的方法等比级数法,并以某高速铁路软土试验路堤的实测沉降曲线为依据,用这两种方法分别推算固结系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比级数法推算的固结系数变化规律明确,并能避免指数曲线配合法产生的误差影响,其值与室内试验测定值比较,属于同一数量级。
加筋土挡墙的可靠性分析
常方强, 涂帆
2005, 35(1): 53-55.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6
摘要:
采用可靠性的方法,对一个加筋土挡墙进行设计,计算挡墙在不同破坏模式下的破坏概率并与常规法中相应模式的安全系数作比较,分析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异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
综述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陈丽华, 李爱群, 赵玲
2005, 35(1): 56-58,36.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7
摘要:
分析了当前较常用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构造形式、受力性能和影响因素。根据已有的节点试验资料,对国内关于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特别是《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指出了我国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中的不足。
现代钢结构
新型钢管混凝土节点-芯钢管边柱节点的试验研究
王毅红, 汤文锋
2005, 35(1): 59-61.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8
摘要:
提出一种在节点区间断钢管混凝土柱的外钢管、设置芯钢管的新型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节点。介绍了边柱节点模型试验的试件设计及试验现象和破坏过程,分析了新型节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思路。研究表明,新型节点用于边节点是成功的。
离心钢管混凝土构件弯扭试验研究
于弋, 曲晨, 金伟良
2005, 35(1): 62-64. doi: 10.13204/j.gyjz200501019
摘要:
建立了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弯扭性能的试验方法,介绍了试验过程及装置,通过11根离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弯扭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弯扭加载路径下,影响构件受力及变形的主要因素及构件弯扭破坏的机理,构件弯扭联合作用下钢管壁应力试验值与Mises屈服准则吻合良好,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结构形式的弯扭承载力相关方程,为工程中弯扭联合作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王连广, 王澈
2005, 35(1): 65-66,55.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0
摘要:
通过试验,详细地分析了钢骨轻骨料混凝土简支梁的混凝土裂缝发展规律、混凝土及钢骨的受力特性,研究梁的抗剪机理及其破坏模式,确定影响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利用强度叠加理论得到钢骨轻骨料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高层建筑顶部改造过程中钢构架的应用设计
陈建斌, 丁洁民, 王永春
2005, 35(1): 67-68,85.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1
摘要:
结合建行浙江省分行大楼维修改造工程实例,对在高层建筑顶部钢结构的应用设计作了详细的说明。依据新的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着重讨论了对风荷载的处理;还介绍了结构选型、梁柱设计、支撑与节点设计等需注意的问题。其述及的方法对今后高层建筑顶部钢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型钢混凝土粘结损伤本构模型
李俊华, 赵鸿铁, 薛建阳, 杨勇
2005, 35(1): 69-70,81.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2
摘要:
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损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损伤机理很少有人研究。将概率引入损伤的定义,首次提出了基于概率统计的型钢混凝土粘结损伤本构模型;并用两个推出试验展现了型钢混凝土粘结损伤的发展演化过程。
技术讲座
膜结构设计(8) 膜结构的施工安装与使用维护
胥传喜, 陈楚鑫
2005, 35(1): 71-74,64.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3
摘要:
介绍了膜结构施工安装及使用维护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相关知识,包括施工安装的一般过程及注意事项,不同类型膜结构的安装方法及实例,膜结构的使用注意事项及维护、修补方法等。
鉴定·加固·改造
神经网络技术预测CFRP加固混凝土方柱抗压性能
刘迪, 王全凤, 岳清瑞, 杨勇新
2005, 35(1): 75-78.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4
摘要:
通过收集大量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碳纤维加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混凝土方柱抗压性能的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模拟预测值与真实试验值的比较,证明了该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加固后的混凝土方柱抗压性能,并对影响加固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结论符合研究报道。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与软件设计——简支梁加固
王景全, 付修兵, 孙宝俊, 顾海花
2005, 35(1): 79-81.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5
摘要:
详细论述了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并编制了可视化的结构加固设计软件。重点介绍了东大迪普加固软件系统中该模块的编制思想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算例对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与按照规范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良好。
润扬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测点布置
赵翔, 李爱群, 缪长青, 韩晓林, 李兆霞
2005, 35(1): 82-85.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6
摘要: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作为我国建桥史上规模空前的特大型桥梁,对其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健康监测、诊断以及各种灾害影响下的损伤预测和损伤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润扬大桥设置结构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作为该系统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合理解决传感器测点的最优布置。基于这一考虑,详细介绍了以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和基于广义遗传算法的主梁传感器测点优化布置为主要理论依据,最终形成的润扬大桥结构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的传感器测点布置。
技术创新
地铁管片环向接头弯曲刚度试验研究
王哲, 李京爽
2005, 35(1): 86-88.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7
摘要:
对某城市地铁管片环向接头的弯曲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加载采用两套设备,一套用来施加环向荷载,另一套用来施加弯矩。加载方法是先施加环向荷载到750kN,然后维持环向压力不变,施加弯矩。分别得到了在正弯矩作用下和负弯矩作用下管片接头处的弯矩-相对转角关系曲线。每条曲线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环向接触面在张开前的变形过程和张开后的变形过程。
工程实录
大跨重载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与施工
宋章树
2005, 35(1): 89-92.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8
摘要: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探讨了大跨重载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抗震设防、概念设计、框架柱轴压比控制、预埋件安装、框架节点构造与施工,为同类型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建筑创作漫谈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主义潮流
颜萍
2005, 35(1): 93-95. doi: 10.13204/j.gyjz200501029
摘要:
先分析了结构主义的出现、本质以及它的特征,继而探讨了结构主义对建筑创作的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
浅析“新都市主义”的规划思想
李峰, 王晓健, 杨曙霞
2005, 35(1): 96-97,92. doi: 10.13204/j.gyjz200501030
摘要:
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美国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并且已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和思想运动。介绍了新都市主义的思想内容、规划要点。由于新都市主义是为了解决效区化的问题,它的经验教训对正在发展的中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