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钢结构

装配式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门亦昂1 王新武2 余永强1 时 强2

(1.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150;2.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摘 要:针对两个不同厚度T型钢连接件连接的梁柱中跨半刚性节点,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其螺栓预紧力变化规律、滞回性能和刚度退化。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加载过程中,柱上的螺栓预拉力衰减较梁上螺栓的慢;T型钢厚度的增加,可提高节点的强度、刚度以及耗能性能,表明适当增加连接件厚度可以提高这类节点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框架中柱;T型钢;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梁柱节点是钢框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节点的强度会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抗震承载力[1-2]。在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发现,刚接的钢框架在梁柱节点处容易发生脆性破坏,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半刚性连接展开了大量研究[1-3]。T型钢连接是半刚性连接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在现场施焊,工程质量容易保证。徐忠根等对螺栓孔距对承载力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的分析[4-6]。郭超等对外伸端板进行了研究并做了有限元模拟对比[7]。王燕等对用外伸端板连接的梁柱边跨节点做了拟静力试验,提出了增加节点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构造措施[8]。刘威等对有侧移的螺栓连接钢框架基本周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9]。杨文伟等对门式刚架的半刚性节点连接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半刚性连接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式[10]

为了研究不同厚度的T型钢连接件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在足尺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2个不同厚度T型钢连接的梁柱中跨节点试件,按照JGJ/T 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11],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作用模拟,分析了循环加载作用下T型钢的厚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按照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12]和JGJ 101—2015,制作了一个1∶1的T型钢连接钢框架中跨节点试验模型ZJ-1,具体尺寸见表1,试件全部采用Q235B热轧H型钢,节点部分柱高取上、下两层柱的反弯点之间,高度为3.12 m;取至柱两侧反弯点处的两段梁,每段梁长1.8 m。加劲肋与柱的连接、柱端端板连接以及梁的加劲肋的连接均采用焊接,焊条为E43型焊条;梁柱采用剖分T型钢连接件连接,螺栓类型为10.9级M22型螺栓,螺栓孔直径为23.5 mm;共使用螺栓32个。高强螺栓依据JGJ 82—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13]采用扭矩扳手对高强螺栓施加大小为190 kN的预紧力。节点如图1所示。

表1 试件的主要参数
Table 1 Main parameters of the specimen mm

节点柱截面尺寸柱高梁长梁截面T型钢截面尺寸T型钢截取高度ZJ-1300×300×10×153120180035×175×7×11446×199×8×12270

a—节点示意;b—足尺试件。
图1 节点
Fig.1 Drawing of joint

1.2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对梁柱中框架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采用柱端加载方式(图2),作动器与柱顶螺栓固定,梁端边界条件用水平定向滑动支座来模拟,柱底与万向支座相连,模拟柱底的边界条件,柱底沿梁方向侧边连接作动器,对柱底进行水平加载。

图2 柱端加载方案
Fig.2 Column end loading scheme

试验前,检查现场试验装置是否安全可靠,并对试验节点进行预加载,检测试验装置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试验开始,先对柱顶施加600 kN的轴向压力,轴压比为0.23,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压力保持不变。水平加载采用荷载-位移的控制方法,采用荷载控制,通过作动器对柱底施加水平荷载,使连接件的屈服应变大致达到材性试验时材料的屈服应变,以确定节点的屈服位移,以此节点位移为基础对柱底进行逐级加载,直至节点变形过大,发生明显破坏,试验终止。

试验的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试验滞回曲线
Fig.3 Hysteretic curves of the test

图4 试验骨架曲线
Fig.4 Skeleton curves of the test

2 有限元的建立

2.1 试件设计

选取了两个不同厚度的T型钢连接中跨节点作为分析对象,编号为YZJ-1、YZJ-2,具体尺寸见表2,梁柱通过T型钢连接件连接,螺栓采用10.9级M22高强度摩擦型螺栓,施加螺栓预紧力为190 kN。梁、柱和T型钢的弹性模量为210 GPa,泊松比为0.3,所有的摩擦均设置为接触,定义为Penalty,摩擦系数为0.3,螺栓孔与螺栓直径均为22 mm,螺栓和螺栓孔之间没有空隙。采用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模拟材料的非线性,由于该模型考虑了循环荷载下钢材的包辛格效应,使模型有限元结果更真实。为了便于描述,把节点分成4个区,分区见图5。每个区格内,将T型钢连接件翼缘上的螺栓自上而下分别标为螺栓1与螺栓2,T型钢连接件翼缘处的螺栓,靠近柱子的标为螺栓3,远离柱子的标为螺栓4。

图5 试件分区
Fig.5 Test specimen divisional diagram

表2 有限元试件的主要参数
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the finite element specimens mm

节点柱截面柱高梁长梁截面T型钢截面尺寸T型钢截取高度YZJ-1300×300×10×153120180035×175×7×11446×199×8×12270YZJ-2300×300×10×153120180035×175×7×11446×199×10×16270

2.2 加载制度

有限元加载时采用柱底位移荷载控制,按屈服位移循环加载。创建荷载步时,第一步为施加190 kN的螺栓预紧力,第二步在柱顶施加600 kN的轴向荷载,第三步开始按屈服位移在柱底循环施加水平的位移荷载,直至计算不收敛时停止。

3 有限元分析

3.1 螺栓预紧力

由图6的YZJ-2螺栓预紧力随加载等级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螺栓预紧力随加载等级的提升而呈下降趋势,1区、2区T型钢翼缘处的两个螺栓1与螺栓2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螺栓预紧力衰减较快,同时两个螺栓预紧力波动幅度很大;对于梁上的螺栓,靠近T型钢翼缘的螺栓3预紧力下降较快,但波动较小,远离T型钢翼缘的螺栓4预紧力衰减较小,且波动和其他螺栓相比较小;3区、4区T型钢翼缘处的螺栓1与螺栓2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有明显的波动,较1区、2区更加明显,且整体螺栓预紧力呈下降的趋势;T型钢连接件腹板处螺栓3与螺栓4的预紧力在加载初期有所下降,但在第6~9步时下降加快,第9步后,螺栓预紧力趋于平稳,说明3区、4区T型钢翼缘处的螺栓预紧力变化一致,且T型钢腹板处螺栓预紧力小于翼缘。综上可知,柱上的螺栓预紧力大于梁上的,对于梁上的螺栓,靠近T型钢翼缘的螺栓预紧力较大,说明节点在循环加载时,柱上的螺栓承担的荷载更大,同时1区、2区柱上螺栓预紧力小于3区、4区,因为在柱底施加位移荷载,而柱顶固接,所以靠近柱底的3区和4区的螺栓预紧力更大。

3.2 滞回性能

由图7所示的YZJ-1和YZJ-2两个节点的滞回曲线对比可以看出:YZJ-2的滞回曲线比YZJ-1的饱满且滞回环比YZJ-1的大,说明YZJ-2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比YZJ-1的强;YZJ-1的正向屈服承载力为185.83 kN,负向屈服承载力为-186.18 kN,YZJ-2的正向屈服承载力为295.83 kN,负向屈服承载力为-287.18 kN,YZJ-2的正、负向屈服承载力均有大幅提高,说明增大T型钢连接件的腹板和翼缘的厚度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图8是ZJ-1、YZJ-1和YZJ-2的骨架曲线对比。在加载初期,其荷载-位移曲线呈线性分布,说明此时节点处于弹性阶段,在节点达到屈服后,荷载-位移曲线呈非线性分布,且荷载增大变缓,说明此时节点已经进入了塑性变形。试验中柱底的压力是通过传感器测得的,由于挡板和压力传感器贴合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相比于有限元的偏小。

3.3 刚度退化曲线

构件的刚度退化是指在位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构件刚度随着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节点的刚度在节点屈服之前用F-s的切线刚度表示,在节点屈服后进入塑性变形,F-s曲线呈非线性分布,刚度采用F-s曲线的割线刚度来表示,即用式(1)来计算。

(1)

式中:Fi为任一级循环荷载下的承载力最大值;si为任一级循环荷载下的承载力最大值对应的位移。

由图9可以看出:3倍屈服位移之前,YZJ-1和YZJ-2两个模型的刚度下降都比较快,在3倍屈服位移之后,刚度下降都变得平缓,这是由于3倍屈服位移之前,螺栓杆和螺栓孔之间存在滑移;YZJ-2的初始刚度比YZJ-1的提高了16.27%,4倍屈服位移时YZJ-2的刚度比YZJ-1的提高了32.9%,6倍屈服位移时YZJ-2的刚度比YZJ-1的提高了31.5%,说明提高T型钢的厚度,可以增强节点的刚度。

a—1区;b—2区;c—3区;d—4区。
图6 螺栓预紧力变化曲线
Fig.6 Bolt pretightening force curves

a—YZJ-1;b—YZJ-2。
图7 滞回曲线
Fig.7 Hysteresis curves

—ZJ-1;—YZJ-1;—YZJ-2。
图8 骨架曲线
Fig.8 Skeleton curves

—YZJ-1;—YZJ-2。
图9 刚度退化曲线
Fig.9 Stiffness degenerating cruves

4 结束语

1)节点处柱上的螺栓预紧力大于梁上螺栓的,梁上靠近T型钢翼缘的螺栓预紧力比远离T型钢翼缘的大,且柱上螺栓的预紧力较梁上螺栓的衰减快。

2)增加T型钢连接件的厚度,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耗能性能和刚度,即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

3)由于有限元分析中不考虑螺栓杆与螺栓孔的滑移,以及测量时传感器贴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

参考文献

[1] 王新武.钢框架梁柱连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2] 陈惠发.钢框架稳定设计[M].周绥平,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 KISHI N,HASAN R.Study of Eurocode 3 Steel Connection Classification[J].Engineering Structure,1997,19(9):772-779.

[4] 徐忠根,甘仲伟,李志刚,等.不同螺栓边距对角钢连接性能影响的研究[J].钢结构,2017,32(10):44-49.

[5] 徐忠根,李志刚,李磊强,等.不同螺栓距离的连接板静力性能对比分析[J].建筑科学工程学报,2016,33(5):44-49.

[6] 徐忠根,肖德俊,邓长根,等.不同端距下的螺栓连接板承载性能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4):68-72.

[7] 郭超,刘秀丽,张然.高强度螺栓外伸端板连接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34(6):20-28.

[8] 王燕,彭福明,赵桂明.钢框架梁柱半刚性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1,31(12):55-58.

[9] 刘威,谭平,郝霖霏,等.考虑半刚性连接有侧移钢框架基本周期的计算方法[J].钢结构,2018,33(5):6-10.

[10] 杨文伟,张文淑.门式刚架半刚性节点连接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7,32(8):26-2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 101—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BEAM-COLUMN JOINTS OF PREFABRICATED STEEL FRAME STRUCTURES

MEN Yiang1 WANG Xinwu2 YU Yongqiang1 SHI Qiang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150,China;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For the semi-rigid joints of beams and columns connected by two T-shaped steel joint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the variation of bolt pre-tightening force,hysteretic behavior and stiffness degradation were analyzed by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quasi-static loading process,the bolt pre-tension attenuation on the column was slower than that on the beam;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T-shaped steel could improve the strength,stiffnes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joint.Degradation meant that an appropriate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joint could improv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is type of joint.

Keywordsspatial column;T-stub;seismic behavior;finite element analysis

DOI:10.13204/j.gyjz2020030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284);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项目(184200510016)。

第一作者:门亦昂,男,1994年出生,硕士。

电子信箱:menyiang@126.com

收稿日期: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