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漫谈
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诺·赛维的现代建筑七项原则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的建筑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创新传统成为当代建筑发展的新趋势——越是传统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建筑师们纷纷投入到复兴传统、创新传统的实践中,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平衡。王澍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之一,其设计作品现代与传统并存,既能从中感受到现代建筑语言的独特魅力,也能从中体验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动人神韵,在“现代”的基础上超越了“现代”,剖析其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理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建筑七项原则的定义和意义,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现代建筑七项原则是意大利罗马大学著名建筑历史学教授布鲁诺·赛维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1]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总结,即:功能原则,非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四维分解法,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时空连续;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七项原则为当时的建筑师提供了旗帜鲜明的专业建筑学语言,正如该书首页写道:“我们不是用普通语言无休止地侈谈建筑学问题,而是将最终开始用建筑学的现代语言来研究建筑学本身”。七项原则勇于面对现实,积极面向未来,呼吁从零开始,极大地激发了当时的创造力,让现代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再谈现代建筑七项原则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赛维的经典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勒·柯布西耶、赖特等一系列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设计者们。当代也常能看到运用七项原则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的成功案例,如在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中胜出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十大地标性建筑:中国尊、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
但时代在变迁,所处环境在改变,七项原则中所提倡的部分观点必然存在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问题。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委会成员、作家刘心武曾表示:“中国建筑的标准化生产,致使城市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因而在当今国情下,对于现代建筑七项原则,我们迫切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功能原则强调摒弃古典原则及各种形式的陈规旧习,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在所有其他的原则中起着提纲携领的作用[1]。以窗为例,按照功能原则,设计者会根据使用者的特定需求自由选择窗户样式,使窗的造型各具特色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图1)。
图1 功能原则下形态各异的窗和组合体块
Fig.1 Differently shaped windows and combination blocks under functional principles
计成在《园治注释》[2]中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设计原则,即造园创作前,更需要的是深思熟虑,未雨绸缪。王澍在《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3]中写道:“建筑的基本平面与空间格局,路线的组织与相应的空间体验,甚至用什么尺度的门,门应该装铰链还是偏轴,什么样感觉的把手都已了然于胸”。由此可见其对建筑功能使用细节的尊重。正是由于王澍一贯强调遵循功能使用的空间体验而不拘泥于固有形式的束缚,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设计中,其充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中的玻璃、钢与混凝土等新材料,在入口轴线上以四个小型立方体为母题,采用体量穿插、契合、疏离等设计手法实现了功能组合的最优化,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即实用又有趣的建筑空间(图2)。
图2 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体块组合形式
Fig.2 The block combination form of Wenzheng Library in Suzhou University
非对称性原则崇尚自然和不规则。以一扇门开在墙上哪里合适为例,为取得视觉上的最大进深效果,门可以远离中部开在对角线位置从而使空间更显开阔(图3a)。非对称原则体现了“曲径通幽”的韵味,让建筑空间更加耐人寻味。
a—位置不同的门进深感不同; b—罗马卡比多广场平面。
图3 非对称性及三维透视法原则下的空间设计
Fig.3 Space desig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asymmetry and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原则推崇不平行原则和非传统透视。在罗马卡比多广场的设计中,米开朗基罗挑战了近大远小的透视传统,将常规的矩形广场设计成一个近窄远阔的梯形空间,带来了惊人的视觉冲击(图3b)。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阐释了一种建筑物该如何与周围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新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最忌讳的就是呆板苍白,缺乏透视感。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4]中写道:“这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它确定的不仅是平面格局、空间造型,比这更重要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从象山校区一期的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群分为大大小小十几个单体分散在象山周边,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非对称的排列方式使建筑呈现更灵活的空间体验(图4a);象山校区二期的建设更加自由,走入建筑,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图4b)。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使这十几栋建筑与周围的山、景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关联。
a—一期平面布局形式; b—二期平面布局形式。
图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差异性共存的场所营造
Fig.4 Con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ce coexistence in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图5 结构美学原则下的建筑形态
Fig.5 Architectural form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aesthetics
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原则倡导结构的形式美,提出将现代科技与材料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如托鲁加设计的马德里跑马场拱顶(图5a)、富勒设计的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装配式球顶(图5b),均运用巧妙而合理的结构体系,并通过富有强烈感染力与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寓艺术魅力于结构中。这些建筑都彰显着结构的形式美,让建筑成为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5]。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以“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著称于世。王澍认为木架构是一种具象的表达,当代建筑更需要“具体性的抽象”[6],于是他将传统的建筑细部解构,进行错移、突变,辅用现代材料构成一种游于传统与现代间颇具趣味的形态符号。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为主题设计的木构筑物作品获得特别荣誉奖(图6a);同样,在“南宋御街博物馆”的建造中,屋顶结构借鉴了浙江南部传统廊桥跨度大、用料省、支点少的编木拱结构,王澍运用现代材料对这种结构进行改良,用隐藏的钢构件固定木构件,赋予了屋顶动态曲折的形态,起伏的屋顶创造了远近纵深的绵延气势,结构的形式美灵动地展现出来(图6b)。
a—衰变的穹顶; b—南宋御街博物馆。
图6 王澍作品中体现结构美学原则的屋顶构造
Fig.6 Roof structure of Wang Shu’s works embodying the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aesthetics
时空连续原则关注建筑的运动与变化,这在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底层入口到开放屋顶,豁然开朗;从一楼灰空间到二楼实体空间,奇妙有趣;从建筑到花园,生机盎然(图7a)。
a—萨伏伊别墅; b—印度管理学院。
图7 时空连续及空间组合原则下的空间设计
Fig.7 Space desig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pace-time continuity and space combination
空间组合原则即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强调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应与城市功能和自然景观相融合。路易·康的印度管理学院将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多个功能通过大片绿色露天广场与精致的院落整合在一处,利用光影的千变万化演绎了空间与时间的流变,城市、建筑、自然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情感共鸣(图7b)。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意境与风水。王澍认为建筑就是景观,他不仅注重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重要元素[6]。王澍作品“水岸山居”的内部空间便是园林意境的真实写照:廊道将各种景致联系在一起,曲折宛转,从外部看,仿佛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长卷,置身其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空间的连续性与故事性,每个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保持每一建筑部分的形式感与功能性的同时,共同维系着一个大数据、大布局[7],正如辛稼轩所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图8)。
图8 体现空间连续性的水岸山居
Fig.8 Waterfront mountain house reflecting spatial continuity
20世纪70年代,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高举批判古典主义的旗帜,引领了建筑界的发展,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9a)。然而,完全背叛古典主义,遵循七项原则,从零开始,机械建造,也导致了诸多缺乏特色或毫无内涵的奇形怪状的建筑伫立于城市中,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后果(图9b)。
a—包豪斯学校; b—现代某办公楼。
图9 从零开始唯技术论导致的千城一面
Fig.9 Thousands of cities caused by technicalism from scratch
王澍认为: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历史的,文化传承至关重要[9]。王澍曾说:“我热爱城市中那些匿名建造的房屋,我厌恶那些有过强个人表现欲的设计”[9],那些设计往往割裂了最原始的历史和最质朴的情感。在设计“宁波美术馆”时,王澍认为场地内旧有的航运大楼见证了宁波港的百年沧桑,是未来美术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设计中他保留了大楼的空间结构,采用宁波民居的青砖和港口船只的钢木建材,利用中国传统的高台基座和港口特色的栈桥元素加以修缮(图10)。焕然一新的美术馆宛如一艘艺术的巨轮,静静地停泊在江边,娓娓诉说着当年的历史,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宁波美术馆”的成功证明了在现代建筑中如果不尊重历史,不继承传统,传统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就没有未来[9]。
图10 尊重历史文脉的宁波美术馆
Fig.10 Ningbo Art Museum with respect for historical context
赛维的结构美学原则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技术与结构革命。建筑师们利用科学技术,运用纤细、轻质、预制和便于搬运的材料,模式化、精准化地搭建建筑(图11a),一切都显得那么容易,冰冷的机械感慢慢侵蚀了整个世界,大型的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建造,许多传统技艺慢慢消亡(图11b)。
a—巴黎展览馆机械计算的最优化结构设计; b—现代玻璃方盒子建筑群。
图11 结构美学原则下的机械生产取代传统建造
Fig.11 Mechanical producti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aesthetics replaces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传统技艺从技术角度看,是地域适宜性技术运用的传统智慧;从美学和社会学角度看,更是地域建筑灵魂的体现。王澍始终坚持着对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的探究,例如他在设计“五散房”时,考虑尝试了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系列经典的中国传统建造方法与建筑类型。五散房由五处小型公建组成,其中画廊的大屋顶由青砖青瓦堆砌而成的瓦爿墙配合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茶室一的外立面采用预制混凝土的建造方法,借鉴传统的窗棂样式,结合混凝土的可塑性,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图12a);茶室二主楼的砖砌方式借用当地传统民居的砌筑方法,黄色土墙与钢构玻璃的对比,使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语言碰撞出火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图12b)。运用传统技艺建造出来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乡土气息,更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a—预制混凝土传统建造方法; b—夯土墙与钢构玻璃对比。
图12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宁波五散房
Fig.12 Ningbo Wu Sanfang, combin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为建筑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建筑是否具有现代性的评判标准,建筑师们纷纷运用这个准则为自己发声,指导实践。他们从最初的小心翼翼、犹豫踌躇到最后的特立独行、不计消耗,让建筑大放异彩,即时性与效率性均达到了最高效果。然而,这些彰显个性的建筑,有的由于难以保存已破败不堪,有的不符合片区风貌被强行拆除,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和污染(图13)。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中评判的当代著名建筑几乎没有一个考虑到建筑后期的保护利用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图13 美国两处废弃的实验建筑
Fig.13 Two abandoned experimental build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和循环建造。王澍指出:循环建造并非其原创,而是正在被遗忘的中国建筑一直以来的伟大传统[11]。在“宁波博物馆”的建造中,王澍把宁波旧城改造时残存的旧砖瓦如同收集文物般地汇集起来,砌进墙面,实现了旧砖瓦的再利用(图14a)。这种瓦片墙的建造手法既是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尊重,也是对生态技术的回应。此外,在建筑中使用传统土坯建材也是一种可持续理念的体现:土源是先民们面对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智慧之道,意味着存在的依靠,需要盖房子时它是合适的材料,荒废之后,又还原成种植庄稼的媒介,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11](图14b)。中国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王澍这种可持续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为现代建筑学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城市的未来也将走得更加长远。
a—传统砖瓦的再利用(瓦爿墙); b—夯土墙、抹泥墙、斩假石。
图14 王澍建筑中体现可持续性材料的运用
Fig.14 The use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in Wang Shu’s architecture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文化始终是建筑中永恒的存在。在人口、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功能主义的建筑,但也同样需要文化的承载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中砖砌、夯土等建造工艺,砖瓦、木构等建筑材料,历经千年,依然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我们能从北方传统建筑感受到敦实和大气,从南方传统建筑感受到精致和委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技艺的适宜性带来的地域建筑的特色体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简单模仿欧美现代建筑形式没有出路,当代中国建筑只有回归本土,传承传统,才能突破建筑设计的发展瓶颈,彰显中华建筑的独特魅力。
传承传统不是简单的直接模仿。由于现代人对于传统的长期疏离,导致人们习惯于将传统建筑的形态以某种单一符号定格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在继承时一味采取照搬的方法,使建筑变成空洞、简单的形式。王澍曾说:“建筑的传统是无法以简单的保护而存在下去的,它需要演变。历史上那些建筑所隐含的文化高峰与线索是否能被唤醒,全在于今人做了什么”[12]。历史终归是历史,中国当代建筑师们当努力挖掘探索既有中国传统韵味又能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语言,将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应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曾经是在城市和乡村都遍布诗意的国家,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曾几何时,诗意家园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取代,现代建筑霸占了大量的山水田园,以一种破坏的方式撕裂了原有的静谧与平和。
西蒙兹指出:“自然结构中明显的真理,就是适应法则:无论哪种类型,最好的结构是那些因时就地,以最经济的材料最好地实现目标的结构”[13]。 与现代建筑不同,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根植于一定范围的生态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与演进中不断调适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传统建筑中自带“绿色”属性的传统技艺成为值得我们持续探究与传承的宝贵财富。在资源匮乏的今天,当代建筑师应当不断向传统学习,关注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充分挖掘和运用可再生的资源与材料,多方寻求既能满足现代建筑审美情趣又能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建筑语言,在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中寻求平衡,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下,建筑所表达的语言都不应相同。建筑师们对现代建筑七项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把握好当代建筑体系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才能具备“现代”与“当代”的双重视野,保持动态开放的创作思维,传承创新中国建筑,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塞维 B.现代建筑语言[M]. 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6-7.
[2]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6-27.
[3]王澍.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J].时代建筑,2006(5):84-95.
[4]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校,2008(9):54-63.
[5]张利,盖里 F,马库特 G,等.普利兹克大师与未来建筑师的10个对话[J].城市环境设计,2012(6):200-205.
[6]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5):20-21.
[8]刘航宇.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结构主义建筑”[J].品牌研究,2018(4):122-123.
[9]夏尚歌.从宁波博物馆看文化内核构建[J].中国艺术,2018(6):74-77.
[10]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5):20-21.
[11]陈立超.匠作之道,宛自天开:“水岸山居”夯土营造实录[J].建筑学报,2014(1):48-51.
[12]王澍.从守望到演变:建筑师眼中的城市建筑[N].浙江日报,2011-01-5(17).
[13]西蒙兹 J.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