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路径,其本质是探索新的生产关系,而地域认同研究应指向社会关系和社会意义的建构。社区居民的群体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决定了工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工业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提供了工业社区适老化创新设计的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以工业文化的集体记忆为驱动进行环境更新,挖掘独特且具有内涵的工业符号和文化记忆,打造社区地域工业文化创新设计。工业文化驱动的适老化社区强调历史感怀、记忆共鸣、工业精神的当代意义,进而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核心价值。
以西安纺织城核心居社区内的西安市纺织城西北一印、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五厂以及国棉六厂等社区(简称“一印”“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社区)为研究范围,以三棉社区及其周边街道环境作为深入调研对象及改造案例,以五大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现状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场地属性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三棉”社区(图1)作为设计对象,将社区及其周边街道的作为设计改造范围,进行“街道社区养老设计”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图1 西安纺织城国棉三厂工业社区空间设计
Fig.1 The space design of industrial community of the national cotton third plant in Xi’an Textile City
西安纺织城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业老区,保留着一批20世纪60—90年代的优秀工业建筑,但是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对适老化设施并不满意。从社区环境的角度出发,核心老社区所具备的独特历史属性和工业价值应该给纺织城人留下具有历史感和怀旧感的生活氛围[1]。由于纺织城社区属于典型的“单位制”社区,根据单位企业的规模划定社区规模,截至2017年底,各社区平均老龄化率达14%,且社区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趋势。因此社区养老是纺织城养老模式的合适方向,可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作用。
根据《中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同一时期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我国2001年至2020年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速达到3.28%。灞桥区作为西安市主城区之一,是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人口年龄类型已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年龄构成已进入长寿化阶段。针对这一社会现状,政府需要增加对老年群体的照料服务,发展并深化养老服务业,来应对社区人口老龄化的关键问题。
集体记忆又称群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译本《记集体记忆》)[1]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从广义来看,集体记忆指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从狭义来看,集体记忆专指非历史学的对历史的记忆。“记忆”是基于时间维度的非物质信息,“场所”是基于空间维度的物质属性。场所是承载记忆的容器,记忆是场所积淀的内涵信息[2]。法国学者Pierre Nora在1984年提出了记忆场所理念[3],即不论是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间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记忆中标志性的“元素”与“场所”[4]。有学者认为工业遗产的利用主要依赖创造记忆和商业性消费两个方面一起组成[5]。文献[6]提到:城市记忆主要由记忆主体(即保存记忆的人)、记忆客体(即文化遗存、历史景观、场所环境及所附的信息特质)、记忆途径(获得、存储和传播记忆客体的方式、渠道)和记忆支撑要素(如政策环境、制度约束等)等要素构建。从以上文献看出,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平台和媒介联动了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需求,集体记忆作为一种手段可以试图解决历史空间中的环境营造,将工业遗产中的固态保护发展为空间中的活化利用。
西安纺织城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占地面积约40 km2,与市中心相距约12 km,其中,纺织城核心区面积约为5 km2,是西安市灞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3年,棉纺基地开工建设,至1958年,“一印”“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相继竣工,形成以轻型纺织工业为主的产业基地,以纺织城正街为界,东城配备职工的居住、休闲、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活片区,并成为独立且具有生活气息的公共生活圈(表1)。西安纺织城在建成初期依靠五大纺织企业的经济产值成为西北最大的纺织基地,经济效益居全省第一[7]。后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阶段性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国企的优势价值消失,诸多问题涌现,导致纺织城发展开始滞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衰退状况已无法逆转,受到外来新兴纺织业的冲击,纺织城产值迅速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曾经辉煌一时的纺织工业逐渐走向没落。
表1 纺织城工业演化历史
Table 1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history for the textile city
阶段时间/年事件创建准备阶段1930—19401934年,大兴公司准备在西安开办纺织厂。而后,大华纱厂建厂。设备及工人准备就绪,全面投入生产遭受打击阶段1941—194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纺织厂损失惨重,陷入半停产状态重新回暖阶段1950—1960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高速发展阶段1961—1970纱厂西侧屋顶改为锯齿形屋顶;设置了独立的机修车间不断完善阶段1971—1980织布车间扩建动工,不断完善和扩大发展规模,使得纱厂经营较好发展改造阶段1981—1990随着纱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期厂房及新锅炉房开始准备建造衰落阶段1991—2000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传统工业技术面临淘汰,纱厂终于不堪重负,面临着破产重组初期改造阶段2001—2010开始了大华·1935厂区改造筹备,对老旧厂房进行规划改造,目标为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使得大华获得新生
本研究采用问卷走访的方式,对西安纺织城三棉社区人群的记忆行为、接纳行为、交流行为、护理行为做出需求分析,试图根据人群在不同环境、年龄阶段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分析,引导设计导向。
3.2.1 记忆行为
在与三棉社区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纺织城区域有着特别的情感,对过去的工厂工作、生活片段侃侃而谈,他们长期坚持的生活状态,是在记忆支撑下的行为方式。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多数记忆已经遗忘,很多记忆中的生活场所也随社会发展消失不见。循着记忆中的样子,人们追求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研究分析认为:这些记忆不应该随着老年人的老去而消失,而是应该通过空间环境的营造重新建立记忆中的景象,唤起人们遗忘在心灵深处的回忆,让记忆得以重生、延续。
3.2.2 接纳行为
调查发现:社区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与空间改造的积极性成正相关关系。有75%的受访者不接受空间环境的大幅度改造,空间的重新改造会破坏熟悉的生活状态。有21%的受访者表示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受到不同文化程度的影响,老年人大多不愿改变原有的生活,更加愿意寻求安稳的生活方式,观念相对陈旧。研究认为,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且适老性差的整体现状,尽量发掘可以引起居民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方式,提出以“微更新”的方式打造老年人愿意接纳的空间环境。
3.2.3 交流行为
在调研中发现:受访者通过他们喜欢的休闲活动、运动形式产生相互间的交流;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喜欢的运动及活动基本相同,大多人群选定散步作为最佳活动方式,交流行为同时受到时段影响,根据数据显示,下午是活动高峰时段,也是人群之间产生交流行为的集中时间;对于活动空间的选择上,对室内活动室以及室外绿地空间的需求量较大,不同年龄阶段有各自偏爱的行为方式,对使用空间的不同需求也促成了环境空间的多样性。研究认为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丰富的交流空间是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
3.2.4 护理行为
调研发现:60~70岁的老人偏向自我护理,他们大多选择依靠伴侣、子女的居家护理方式寻求帮助。70~80岁的老人偏向于社区护理,希望可以呆在家里,接受社区的服务与帮助。8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失智、失能、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极少数可以进行自我护理,他们偏向社区和机构的帮扶。在护理行为上,不同阶段老人需要的护理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存在相通性,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居于家中,并接受社区帮助。研究表明:社区养老是适用于纺织城的核心养老模式,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构建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达到社区全面适老化的目标。
针对西安纺织城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对社区常住人口的调查问卷,提出了探索区位更新因子、物质形象更新因子、功能更新因子等,把握工业主题內涵、形成改造设计概念、构建社区形态、传递社区认同的改造原则[6],对国棉三厂设计改造设置了三个阶段路径,见图2,分别为:矛盾探究、微小干预、整体活化。
首先分析探究街道矛盾与社区矛盾,分析存在于街道间的交通、空间、业态、绿化等方面的矛盾及社区间的路网、记忆节点、绿化及服务设施间的矛盾,探索工业社区空间的规划模式,寻求可行性空间发展策略。其次,矛盾分析之后,针对主要矛盾提出微小干预的解决方法,通过记忆印刷术、生活取景框、微点亮计划三种对策进行社区空间的改造。运用自下而上的微小干预改造策略,让人们产生空间环境的认同感。最后是三棉社区空间环境的整体活化,通过各个节点的设计带动整体空间的改善,循序渐进地引导空间活化,实现区域内的物质实体空间活化与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活化。
图2 三棉社区设计改造路径
Fig.2 The design and reconstruction path of Sanmian community
社会主义工业活动更多体现为集体的形态共同生活,维持了社会秩序,形成了关系网络,具备很大的社会价值[8]。文献[9]指出:集体记忆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建构起来的,第二是集体内部经历的。根据对纺织城国棉三厂的调研,对现状利用基于向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SWOT分析)进行归纳。
3.4.1 内部优势
纺织城国棉厂拥有70年丰富的发展史,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工业遗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一些苏式建筑,较好保留着街道的尺度感。
3.4.2 内部劣势
纺织城国棉三厂人口结构不好,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差,交流空间匮乏,文化活动单一,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
3.4.3 外部机遇
特殊的历史沿革为场地规划提供了积极线索,企业文化及工业精神提供了设计导向,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提供了设计积淀,良好的街道尺度为街道氛围营造提供了前提条件。
3.4.4 外部挑战
老龄化需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居民老旧的意识不允许进行大规模设计改建,思维的陈旧难以接受新鲜的文化活动,重塑工业精神是开启老年人认同的办法,公共服务设施需要针对年龄特点规划。
在具体的更新策略上,将街道和社区联系起来考虑,通过六个步骤达到策略的具体化,见图3。阶段一,划定规划范围及用地性质现状归纳,划定空间区域作为本次设计的核心规划范围,并对周边的用地现状做出分析。阶段二,社区出入口交通流线的重新布局,根据周边环境状况,对三棉南北两区进行出入口的重新规划,缓解社区周边街道的通行压力。阶段三,规划社区周边街道的路线,满足周边街道道路的通畅性之后,结合纺织城人的集体记忆线索,对街区进行历史、文化、环境记忆的路线规划和时空脉络的梳理。阶段四,根据路网的重新布局和现状梳理的总结,规划出三棉南北两区共六个板块。阶段五,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与社区之家的植入,使之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组织公益、指导社区活动。阶段六,三棉社区精神堡垒的重生,将历史工业遗留的天然气管道和水塔两种记忆线索源头标志性构筑物进行改造,设计出贯穿全区的具有导向、互动、分割、观赏的景观空间。
a—阶段一; b—阶段二; c—阶段三; d—阶段四; e—阶段五; f—阶段六。
图3 三棉社区街道更新策略及社区更新策略
Fig.3 The renewal strategy of Sanmian Streat and Community
在三棉社区街道更新方案上,主要从3个方面改造入手:1)街道交通联动街道业态。现状街道交通由于分级不明及周边商户的不合理占道现象,导致通行混乱。合理布局街道,设置汽车、公交车、自行车专用车道,为人行道路进行慢行步道、普通步道的划分。周边业态有序布置,共同营造有秩序的交通环境,见图4。2)街道节点联动街道活力点。对于三棉社区居民来说,道路街角十字路口是与其他社区居民形成联系的重要节点,也是在相同的行径内,人群流量最大、活动形式最多样、综合性最强的空间,与街道活力点共同营造多样化街道空间。3)街道居住联动街道绿化。街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划分社区与街道空间的作用,同时也为底层住户营造私密空间的方法。
a—街道交通联动街道业态; b—街道节点联动街道活力点; c—街道居住联动街道绿化。
图4 三棉社区街道更新方案
Fig.4 Sanmian community street renewal plan
a—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社区生活; b—建筑语言引导社区灰空间; c—社区节点营造社区记忆; d—社区路网带动社区绿化。
图5 三棉社区居住空间更新方案
Fig.5 Sanmian community residential space renewal program
在三棉厂区居住空间更新方案上,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见图5。分别为: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服务社区生活、建筑语言引导社区灰空间、社区节点营造社区记忆及社区路网带动社区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社区生活由原有的单一功能的社区空间引入更多的空间活动,丰富空间的活力及利用率,激发出原有空间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空间焕发。建筑语言引导社区灰空间通过在原有建筑管道上重新布置设计语言,布置景观灯带将管道实现整体亮化,改造管道下的废弃空间形成多重形式上的活动场所,引导人们使用更丰富的原有空间,实现管道下方空间活化利用。社区节点记忆营造上将原有的水塔建筑进行空间改造,通过空间划分及观景道路、小品、绿化布置形成多元趣味空间,营造形成充满记忆与活力的社区主要空间节点。社区路网带动绿化是将原有的路网结构进行分级后进行景观绿化布局,在次级人行道路上设计树阵广场、创意绿植来丰富社区的聚落空间,路网导向性设计上以铺装来实现,路网与绿化结合形成路网的功能活化。通过以上四种策略来实现三棉社区的由平面到立体、记忆到现实、物质到精神的整体空间活化。
在矛盾探究之后需要提出解决方法及策略,通过对三棉社区街道细部的系列化设计,实现自下而上的微小干预,从而使人们产生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提出“记忆印刷术”“生活取景框”“微点亮计划”三个层次的干预策略。
3.5.1 记忆印刷术
将纺织城记忆节点发生的事件活动“印刷”在道路平面、文化墙立面以及景观设施之中,贯穿整个街道的设计,形成多重记忆轴线。
3.5.2 生活取景框
三棉社区街道路口处是聚集人群最多、与外界联系性最强的区域,将其规划成休闲娱乐的活力节点区,容纳更多的人群活动,捕捉生活的美好。
3.5.3 微点亮计划
在各个街区利用景观设施以及地面灯饰进行灯光点状、线状串联,点亮整个街区,为社区老人夜间出行营造安全的光环境。
3.5.4 干预效果
1)纺三路、纺织城东街干预效果。该路段东西方向为历史记忆街区展示路段,南北方向为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展示路段,南节点是文化记忆与环境记忆街区的开端,分别从街区活力点、系列化主题文化墙、景观设施、道路铺装街区节点、街区综合节点等方面产生干预效果,见图6。
a—商业灰空间; b—绿化微空间; c—公交站节点; d—社区出口节点; e—地面铺装; f—街道小品; g—灯光装置; h—道路划分。
图6 纺三路、纺织城东街干预效果
Fig.6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pinning three roads and textile city east street
2)纺织城西街、纺四路干预效果。该路段东西方向为文化记忆+环境记忆展示路段,南北向为综合型记忆街区展示路段,北结点是历史记忆轴线街区的开端,分别从街区节点、地面铺装、街道小品、道路划分、商业灰空间的处理、街区活力点、街区综合节点、绿化微空间等方面产生干预效果,见图7。
3)三棉南区、北区干预效果见图8。三棉社区北区环境节点的空间营造,依据环境记忆点为线索,升华功能属性,多样空间布局,来满足环境区块的居民需求。三棉南区节点以文化记忆为导向,针对现状场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割、功能植入,为文化区块的居民带来了新生活。
“历史记忆”也代表着当地居民对于环境的忠诚度,在设施体验上,居民和游客对于园区环境的“文化认同”与设施体验都会显著影响参与者对于园区的忠诚度,并且文化认同度会以体验为中介因素来显著地影响参与者对于园区的忠诚度[9]。
a—街区活力点; b—景观设施; c—道路铺装; d—街区节点; e—街区综合节点; f—景观墙节点。
图7 纺织城西街、纺四路干预效果
Fig.7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West Street and Textile Four Roads in Textile City
a—中心节点; b—综合节点; c—院落节点; d—街道节点; e—综合节点; f—连接建筑节点。
图8 三棉南北两区干预效果
Fig.8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he three areas of Sanmian community
三棉社区需要有一个象征符号,它将融合并表达三棉记忆、社区环境以及配套服务等,三棉社区LOGO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见图9,第一部分是由文字“三”演变而来的,象征三棉社区,其样式形似弯折的道路。第二部分是模拟纺织的一种样式——平纹织物结构,穿插形成居社区紧密的路网,纵向道路形似社区的建筑。前两部分与第三部分简易房屋样式融合,最终呈现出LOGO的样式,像织物般紧密衔接的道路将三棉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
景观服务设施的设计在形态上融合了与街道记忆形式相同的元素,在造型设计上多变,满足不同阶段人群需求,在人性化方面设置带颜色的简易按钮,以便于满足老年群体寻求帮助或实现简易的咨询问答或休闲需求,见图10。在景观座椅设施旁边为残疾人设计特定的功能,实现三色区别的功能按钮(红色紧急呼叫按钮、黄色语音帮扶按钮、蓝色音乐播放按钮)。在历史记忆节点处放置的座椅设施上印有历史年代序列发生的重要性事件,设计系列化公共设施。在综合性较强的区域放置的座椅设施上设置智能化显示屏,可以更加全面满足多种人群需求。智能系列化景观服务设施设置智能化界面可以进行查询、搜索服务,同时设有便捷化按钮,以便老年群体便捷使用。多种造型设计的服务设施再结合灯光装置由点到线再到整体区域,形成环绕社区的智能化景观设施亮化轴线,活化整体空间的情感氛围与人性化设计[10-11]。
图9 “三棉”社区LOGO设计
Fig.9 Sanmian Community LOGO design
公交站点是各社区人群集中聚集的区域之一,具备更大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将其作为服务咨询的网点,每一处公交站点均设置与街道记忆内容相同的主题。提供智能化的查询系统,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同时,为老年群体设置简易的操作按钮,实现信息的多途径表达,见图11。公交站的整体造型依然延续三棉社区的LOGO形态蓝本设计。在功能上进行智能化与便民信息化的拓展,基础功能设置了记忆华容道,用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加深人们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与感悟;智能化拓展采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显示屏,提供日期、天气及三棉之家发起的活动提醒,并将社区生活取景框中定格的美好照片进行实时的更新展示,实现社区居民与周边环境间的互动多样性。
图10 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Fig.10 Landscape service facility design
图11 信息化公交站台设计
Fig.11 Information bus statiion design
作为健全的社会,在分享时代进步成果的同时,应该提供应对繁复的社会关系与个人突破所需的性格缓冲区和“族群”培植带,本案在工业社区的适老化设计上有三个观点,即:集体记忆的可视化表达、扎根地方工业文化引导空间适老化设施更新、社区养老推动国家与居民的互动认同。探索国棉三厂的集体记忆,即发掘当地工业遗存的核心价值,实现工业文化遗存的可视化、创造化表达。精神寄托赋予场地设计是延续记忆的方式。因此,以集体记忆作为设计的线索,以各时间节点发生的历史、文化、环境相关的事件为路径,贯穿于整个街道环境的设计之中。解决街道现状存在的矛盾,通过节点微小干预的方式,贯穿到街道路径中,实现由点及面的干预效果。根据老年人阶段属性以及行为轨迹,建立完善的适老化服务体系。从空间环境的角度上实现更新、从服务体系的角度上活化生活,共同实现在社区养老环境的更新与活化,进而实现对“老工业人”独有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设计中从两大方面着手,建立社区养老环境,即改造场地街道环境以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1]哈布瓦赫·M.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陆邵明.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利用[J]. 现代城市研究,2016(8):1-7.
[3]PIERRE N, NORA P.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Les Lieux de Mémoire[J].Representations,1989(26):7-25.
[4]陆邵明.空间·记忆·重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宿舍为例[J].建筑学报,2017(2):57-62.
[5]MURRY R.Interpreting Deindustrialised Landscapes of Atlantic Canada: Memory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ackville,New Brunswick[J].Canadian Geographer,2002,46(1): 48-62.
[6]张环宙,沈旭炜,吴茂英.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记忆延续研究: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J].地理科学,2015(2):183-189.
[7]乔治.工业遗产的价值链重构与景观活化:以西北第一印染厂半坡国际艺术园区改造为例[J]. 中国园林,2017(10):96-100.
[8]乔治,范文鹭,马军.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文化传承及创意系列化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9,40(8):141-150.
[9]周尚意,成志芬,夏侯明健.记忆空间表达及其传承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6(8):11-16,32.
[10]乔治,马军,范文鹭,等.集体记忆重构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家具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8,39(18):160-165.
[11]曾岳.基于集体记忆延续的社区情境性空间与设施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14):116-119.